北魏分裂成西边的宇文泰集团和东边的高欢集团后,高欢所占据的大部分为富庶之地,实力远强于宇文泰这边。
但公元536年小关之战,高欢率四万多人号称十万准备西渡黄河攻取关中,没想到被宇文泰率六千骑兵就打崩了窦泰的中路军,窦泰被杀,造成整体进攻的崩溃。
但这一仗高欢非常不服,于是在公元537年再次卷土重来,趁关中饥荒,率二十多万大军从蒲津渡过了黄河。
面对高欢的实打实的二十万大军,当时宇文泰这边第一时间组织起来的部队仅仅有一万多人,那么宇文泰又是如何凭借这一万多人打败了高欢的二十多万大军,再次创造奇迹的呢?我们今天就来读一读《资治通鉴》中记载的东魏和西魏之间的沙苑之战这段历史。
01
《资治通鉴》原文
(原文和译文的文字版本可以参看本公号同步发布的原文和译文文章,文字版本可以按自己设置放大观看,本文囿于篇幅限制,仅放置图片)
02
译文
03
—
收获与反思
北魏分裂成东边的高欢集团和西边的宇文泰集团之后,双方实际上就是你死我活的关系,因为双方都要争夺北魏的正统,只有争到北魏的正统地位,才有可能收获更多人心,让更多的以前北魏的势力效忠自己。
所以东魏和西魏之间大规模的战争是不可避免的。
但一开始高欢占据的是富庶的华北平原,是主要的产粮区,不管是从人口还是经济上都比宇文泰占据的西北要好很多。
所以高欢在对待剿灭宇文泰的西魏这件事上一直存在着傲慢的心理,认为凭借自己军队人数上的优势就可以辗轧宇文泰的西魏。
但这种傲慢的心理带来的必然就是轻敌。于是公元536年,高欢终于为自己的轻敌付出了代价。在小关之战中,高欢的十多万大军竟然败给了宇文泰的六千轻骑,而自己最为看重的窦泰在战场陷入绝境而自杀。
对于这一战,高欢是非常不服的,为了给窦泰报仇,高欢在转过年来再次统帅二十万大军想要夺取关中,当时因为关中发生饥荒,宇文泰率领一万多人跑到恒农抢粮(也就是跑到粮食大省河南去抢粮),高欢又派高敖曹帅三万多人保卫恒农。
当时的形势是完全利好高欢的,就如同其部下右长史薛琡劝高欢不如趁关中饥荒之际,对关中实施封锁,这样等到麦子熟了的时候,宇文泰迫于饥荒的压力,必然要投降。根本不用渡过黄河去攻击宇文泰。但高欢现在满脑子都是替窦泰复仇,所以根本不采纳。
这时侯景也劝高欢其实战场的主动权在东魏,东魏的兵力要远大于西魏,那就把部队分为两支,前面一支战胜了后面的部队去支持,前面部队万一战败后面部队再顶上,但高欢这时还是非常轻敌的,认为只要自己大军压上,没准宇文泰就崩溃了,所以也没有同意这个意见。但从这个意见来看,侯景的军事素养其实是高于高欢的(当然也有一种说法是高欢对于侯景并不信任,侯景这个人品实在是有点差)。
所以我们看这时高欢的主要问题还是轻敌。
但是高欢还是被上次的失败打怕了。上次高欢就是分兵三路进攻关中,自己在蒲阪佯攻,让窦泰在风陵渡渡河进攻潼关为主攻,南路高敖曹去策应。结果让宇文泰虽然以很少的兵力,但集中起来在局部形成优势,打垮了窦泰大军,从而获得了胜利。
当时很多朋友就问如果让高欢直接从蒲阪渡黄河是不是就不会出现小关战役的失败。
估计高欢也是这么想的。所以这次高欢死活不再分兵,而是二十万大军直接从蒲阪过了黄河。
我们在小关之战时就提到过,高欢从蒲阪过黄河,直接面对的就是王罴驻守的华州(陕西大荔县),华州城墙坚固,王罴这个人又是久经沙场,高欢没有把握能拿下华州,如果在华州城下进攻半年,自己也是耗不起的。但是如果绕过华州,华州处于自己的后勤线上,如果堵住自己的后勤或者堵住自己的后路,那么就非常危险。
所以这次高欢也没有敢硬攻华州,而是避开了华州,渡过洛河,驻扎在许原(大荔县南)。
当时宇文泰率一万多人去河南抢粮,听到高欢进攻关中,赶紧率部队赶回关中。但宇文泰当时因为关中饥荒,所以把部队都分派到各个州去生产,一时部队还凑不上,只能下令征召人马,但远水显然解决不了近渴。但高欢大军已经渡过黄河,如果宇文泰等下面的军队集结,高欢的部队可能就开到长安城下了,而如果高欢抵达长安城下,那么西北军民的士气就会低落到低谷,很多人就会主张投降。所以宇文泰判断一定要趁高欢在关中还没站稳脚跟,把高欢打出去。
但自己手里仅有一万多人,面对这次高欢集中的二十多万大军,如果当面较量,显然没有胜利的可能。而这时又是宇文深站出来帮宇文泰分析高欢的短板,一方面高欢骄纵,从这次派大军深入关中腹地就能得知高欢还是轻敌的。其次高欢被悲愤蒙蔽了,他一心只想给窦泰报仇,所以才舍弃了更为稳妥的打法。第三就是高欢认为一战可以逼宇文泰投降,轻敌思想严重所以没有稳扎稳打,在攻下华州之后再向关中进军,华州反而成为高欢大军背后的威胁,所以宇文深请求宇文泰让他可以调动华州的军队,去堵住高欢的退路,那么高欢的大军就一定会溃败。
显然宇文泰接受了宇文深的意见,之后派出了达奚武率领三名骑兵去高欢的营地侦查,在这段描述中展现了达奚武的有勇有谋,率三个侦察兵换成敌人的衣服,装作执行警戒任务,还抽打了高欢部队里面不守规矩的士兵,竟然最后全身而返,这也算最早的侦查英雄了。
但宇文泰这边毕竟只有一万多人,如果两军对垒,高欢的军队二十个人打宇文泰这边一个人,劣势太明显了。所以这一仗只能智取。李弼这时就给宇文泰建议可以利用地形条件,预先在渭水边芦苇丛中埋伏军队,引诱高欢大军进攻,然后利用高欢大军不熟悉地形的特点以及沼泽地区泥潭不利于骑兵的特点,利用伏兵分割包围高欢的部队,将高欢的阵型冲散,那么高欢的部队就很可能崩溃。而沙苑这个地方又直接威胁到高欢的后勤通道,高欢不得不认真的对待。
宇文泰接受了李弼的建议,按计划将部队埋伏在沙苑这个位置。然后引诱高欢的部队前来。高欢的部队到了渭曲之后,观察地形,发现不利,高欢这边的斛律羌举就提醒高欢,这个地方不利于大部队作战,不如牵制住宇文泰,然后派部队直接突袭长安,只要长安被拿下,宇文泰就败了。从战后来看,如果高欢当时接纳了这个意见,西魏当时可能就不存在了。但高欢自恃自己这些兵力绝对碾压宇文泰,他要找宇文泰单挑,所以没放在心上。
高欢这时也猜到宇文泰有部队埋伏在芦苇丛中,就提出火攻的计划,不要说高欢这个计划如果实施,确实是宇文泰的噩梦。但这时侯景和彭乐却自信心爆棚,认为这么简单的烧死宇文泰,不能解气,不如活捉宇文泰,还可以羞辱他。而彭乐更认为自己一方一百人抓一个人,怎么也不会失败。(侯景是坏,彭乐是蠢)
在部下如此盲目自信下,高欢也就听从了侯景等人的建议,没有采取火攻。
而宇文泰这边也不断的示弱麻痹高欢大军,高欢的部队看到宇文泰这边人少,都想着快些进攻抓住宇文泰立大功封侯,所以一进攻队形就完全乱了,大家乱哄哄的向前抢功。而宇文泰看时机到了,敲响战鼓,伏兵一跃而起,冲击高欢大军的侧翼和身后。
在宇文泰部队的冲击下,高欢的部队很快就失去了建制,也就是官找不到兵,兵没有人指挥。在这种情况下,还有多少士兵还想立功发财啊,看到战场乱哄哄一片,到处是西魏军队的冲杀声,剩下的念头就是要保命了。所以虽然彭乐等人受伤肠子都流出来了,还坚持作战,但是大部分士兵早就没有了战意,在西魏官兵奋不顾身的冲击下,都开始逃跑,而军官找不到士兵也开始跑路。最终高欢发现军营的官兵都跑空了。这时高欢的部下劝高欢也赶紧逃跑吧,但高欢显然是非常不甘心的,他不明白自己明明有二十万大军,是宇文泰的二十倍,怎么就被宇文泰的大军打垮了。高欢还想重整军队反击,斛律金挥鞭抽打高欢的马,高欢才被迫离开,狼狈的渡过了黄河。
从事后来看,宇文泰在战场上并没有斩杀多少人,而是宇文泰的冲击导致高欢的部队崩溃,想当年淝水之战,部队一旦崩溃,主帅根本约束不住,也只能率亲兵逃跑,最终就是比谁跑得快。而这时华州王罴的军队应该也参与了截击,所以后退路线如果不肃清,也是噩梦,高欢部队投降的应该是大把的。这一仗高欢就丧失了八万士兵估计大部分是投降了宇文泰。
而宇文泰一直追击到黄河岸边,在收编的高欢的士兵中,宇文泰留下了两万愿意留下的士兵,剩下的都放了回去。(关中饥荒,多了主要是没粮食)
高欢到了黄河东岸之后,才整顿部队安定下来,这时侯景建议给他两万骑兵,可以渡河抓住宇文泰。但高欢的夫人娄妃提醒高欢,如果你给了侯景两万骑兵,侯景会不会回来呢?所以高欢就没有让侯景出击。
从这一点来看,高欢的这次失败,除了轻敌之外,高欢内部其实也是互不信任的,这才让大家不能心往一块使,当部队受到冲击时,都想着保存自己的实力,自己先撤,所以战场很快就溃败了。
反而看宇文泰这边,虽然人要比高欢这边少很多,但大家同仇敌忾,明白如果这一仗打输,就死无丧身之地,所以不管官兵都是奋勇拼杀,绝不后退,而宇文泰当时布置阵地就是背水一战,所以大家才置之死地而后生,所以才赢得了这场战争的胜利。
而当时在宇文泰的队伍里,也是名将云集,不仅宇文泰自己很能打,他手下还有后来隋朝开国皇帝杨坚的父亲杨忠,还有唐朝开国皇帝李渊的祖父李虎,所以中国后来的盛世隋唐的起家都是在宇文泰这支队伍里。
沙苑之战打胜之后,西魏各地勤王的部队也陆续赶来,于是宇文泰迅速扩大战果,向东魏反击。行台宫景寿等人出兵向洛阳,被东魏韩贤打败,但韩贤却被本州百姓起义所杀。之后宇文泰再次派遣冯翊王元季海与独孤信一起率领二万名步兵和骑兵出兵向洛阳,洛州刺史李显出兵向三荆,贺拔胜、李弼围攻蒲坂。
当时高敖曹放弃了恒农,退守洛阳,而听闻高欢战败,很多地方的豪族也纷纷起事,蒲坂的百姓敬珍和族兄敬祥起事,响应的百姓超过万人。他们截击了高欢的部队,杀死俘虏了很多人。之后又带着猗氏等六个县的十几万户百姓归附了西魏。
高欢这边秦州刺史薛崇礼负责守卫蒲坂,他手下的别驾是族第薛善。薛善和他同族的人杀掉守卫关卡的将士迎接西魏的部队。宇文泰进军蒲坂,攻占平定了汾、绛两地,他对所有参与打开城门这一计划的薛氏家族的人,都封了五等爵位。
而攻取洛阳的独孤信也非常顺利,担任洛州刺史的广阳王元湛丢弃了州城逃到国都邺城,独孤信兵不血刃占据了洛阳城。留在洛阳的河东人裴宽、柳虬、裴诹之等当地豪族也都纷纷归顺了西魏。
随后颍州长史贺若统抓住了刺史田迄,率领全城军民投降西魏,通直散骑侍郎郑伟在陈留起兵,攻打东魏的梁州,捉住了梁州刺史鹿永吉。从前的大司马从事中郎崔彦穆攻打荥阳,捉住了荥阳太守苏淑,接着与广州长史刘志一起投降了西魏。
宇文泰手下大都督宇文贵、乐陵公辽西人怡峰带着二千名步、骑兵前去救援颍川,而当时东魏行台任祥率领督将尧雄、赵育、是云宝等人也在拼命赶赴颍川,其部队有四万多人。宇文贵快速进军,终于赶在东魏大军之前到达颍川,然后背靠颍川迎击东魏大军,结果东魏再次大败,宇文贵这一战俘虏了一万多东魏士兵。宇文贵趁胜追击,在宛陵将仁祥的部队打得一败涂地,阳州等地的百姓也投降了西魏。
当时除了东荆州东魏战胜了西魏,其余东魏黄河以南地区的各个州大多数失守了。
所以沙苑的胜利直接改变了西魏和东北对峙的形态,宇文泰占据了黄河以南的大部分地区,而这部分地区都是相对富裕的产粮地,这就让形势彻底发生了逆转。而之后西魏和北魏的主战场就从关中延伸到了河南黄河沿岸这一代。
为什么宇文泰能再次以很少的兵力战胜了高欢超过自己十几倍的大军呢?
除了前面我们提到的战略战术层面的问题之外,我们看到当年高欢刚愎自用的后果也已经显现。当时高欢和元修闹翻,没有控制住元修,导致元修逃奔了长安,实际上就在士族中形成了皇帝被高欢逼走的局面,高欢虽然后面再次立了一个傀儡皇帝,但是这种认知依然在很多豪门士族头脑中,所以我们看这些豪门士族在宇文泰起兵后,纷纷站队宇文泰,也表明了这一点。所以虽然宇文泰初始的兵力比较少,但是随着他扩大战果,反而很多地方纷纷归附他,疆域越来越大,军队越来越多,而背后的经济实力也越来越强。这才是宇文泰慢慢逆转形势的根本原因。
所以我们读遍中国历史,儒家总是教导我们得人心者得天下,其实就是这个道理。中国的封建社会其实不是很多影视剧那样的专制社会,它是士大夫和地主阶级共治的一个社会,谁拉拢的士大夫和地主阶级越多,谁就能得到更多的经济支持和兵力支持,战争的背后是经济的较量,不管是古代还是现代都是如此。就比如沙苑之战,从战争角度而言高欢并没有伤筋动骨,但是当高欢这场战争失败之后,众多的士族纷纷站队宇文泰,这才使得西魏和东魏对立的局势发生了逆转。
所以夺天下从来不单纯是军事上的较量,更多是政治上的较量,是政治家背后支持的势力的较量,不管古今中外都是如此。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