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六和塔 西德尼·甘博拍摄 民国

1934年10月,现代最著名的建筑学者梁思成先生在考察过杭州六和塔后,写下:“六和塔的现状,实在是名塔莫大的委屈,使塔而有知,能不自惭形秽”;“国人所习见的六和塔,竟是个里外不符的虚伪品”。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会让梁思成先生如此不喜欢六和塔呢?这一切还要从六和塔在晚清民国时期的历史说起。
六和塔,始建于北宋开宝三年(970年),历史上屡毁屡建,到了清代中期,宝塔的塔身是南宋绍兴二十三年(1153年)的古物,外部檐廊则是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的作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六和塔 出自《南巡盛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六和塔 《西湖三十二景》

不过,当六和塔在同治、光绪年间第一次走进影像世界时,它的相貌或许让不少人感到意外,光秃秃的塔身裸露在外,好像没穿衣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太平天国运动后的六和塔 格罗夫斯拍摄 晚清

原来,在太平天国运动期间,六和塔惨遭火焚,除了宝塔塔芯外,其余均化为灰烬。值得一提的是,同治年间及光绪初年,杭州三座名塔:雷峰塔、保俶塔、六和塔均只有塔芯,但它们随后的命运却大相径庭。其中最惨的是雷锋塔,于1924年完全倒塌;最幸运的或许是六和塔,它在十九、二十世纪之交,便迎来了一次感人的新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六和塔 《中国文化史迹》 民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六和塔 恩斯特·柏石曼拍摄 晚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六和塔 格雷戈里拍摄 民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六和塔 梁思成拍摄 民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六和塔 佚名拍摄 民国

至少自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起,曾任兵部侍郎的杭州人朱智便开始了独自捐资,为六和塔重建外部檐廊。据相关资料显示,这项浩大的工程前后历时九年,到全部完工的光绪三十年(1904年)时,朱智本人已经作古五年,在他去世前献给皇帝的遗折中,他仍旧念念不忘地写道:“塘塔工程幸已及半,惟有遗属家属细心经理,早竣全功,了微臣未竟之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六和塔 安特生 拍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六和塔 喜龙仁拍摄 民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六和塔 《亚东印画辑》 晚清

这次重修过后,除了局部调整外,六和塔百余年来并未再发生明显变化。无论是当年的梁思成,还是今天的我们,看到的都是相同的宝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六和塔 民国期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六和塔 佚名拍摄 晚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六和塔 中国文化史迹 晚清民国

现在回到开篇,来说说梁思成的“差评”,其实,他的观点完全是基于建筑本身得出的结论。在作为建筑学家的梁思成眼里,六和塔本是宋代官式建筑,简单来说,它的形制应该是七层,每一层都有平坐、屋身、腰檐三部分,“平坐”大致相当于每层的底座及由底座延伸出来的阳台,“屋身”大致相当于每层的塔身,“腰檐”大致相当于每层的屋檐。但是,清末重修时,将全部的平坐部分都改成了不能进入的假楼层,使全塔一下多出了六个暗层,变为“七明六暗”十三层,与古意相去甚远。对此,梁思成给出的解决方案更是彻底,拆去建造只有近三十年的晚清木质塔身,依照宋式方案,重新设计。为此,他还写下了《杭州六和塔复原状计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梁思成复原的六和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梁思成复原的六和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六和塔内部 梁思成拍摄 民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六和塔内部 中国文化史迹 晚清民国

故事的最终结局彰显了历史的偶然性。由于各种原因,梁思成的方案并没有付诸实践,而朱智版六和塔,匆匆走过百年,成为了公众心目中的经典。

近些年,一句基于此塔形态的“六和如将军”更是流传很广。只是不知,如果朱智、梁思成得知这一切,内心又会有着怎样的波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六和塔 西德尼·甘博拍摄 晚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六和塔 阿姆斯特朗收藏 晚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六和塔 二我轩 晚清民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六和塔 格雷戈里拍摄 民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六和塔 喜龙仁拍摄 民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六和塔 柏石曼拍摄 民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六和塔 甘博拍摄 民国

来源:史影

免责声明:公众号部分文章来自网络,转载的文章仅在本号内部做分享使用,如涉及侵权或不实,请及时在公众号留言联系,即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