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悟是什么?怎么开悟?其实就是达到自然而然,遇到难事,遇到坎坷,不再难受的状态。 开悟的内涵
一、佛教视角下的开悟 在佛教中,开悟有着丰富的层次和内涵。
大悟、小悟、彻悟之分:
小悟:例如阿难尊者证果的故事所展现的小悟是断我见的境界。就像断开牵着我们的习气的一条缝隙般,这时会有一种解脱感和自由感油然而生,它不是依靠逻辑或讲道理而得,而是内心真实的一种感觉,挣脱了部分束缚。这类似南传佛教中阿罗汉初果的境界,但这种小悟只是初步断开牵扯,还未深入到清楚地觉察“真我”以及处理好断开枷锁后的主次等更深入的问题。
大悟:能够证到大悟的修行者,可以清楚地觉悟到“真我”的存在。此时自我意识独立,如同梦醒时认识到像身体、念头等外在的一切都如同客人一样,即是非我之所在。这样一来,修行者整个人犹如从恍惚的人生中苏醒过来,真实地体验到独立意识升起从而不再浑浑噩噩地度日,能达到这一层次者往往可成宗师或祖师级人物。
彻悟:彻悟是更高的境界。它强调找到根本,能够做到不落两边,进而达到独立无依,觉觉相连成片,能够自净其意。这种境界需要洞悉到更深层次的佛理真相并融入日常的修行与认知中。
《楞严经》中的开悟定义:《楞严经》对开悟有所描述,如“七处征心八还辩见”等,这是修行者寻悟本心的脉络。开悟在此意义上是证悟本心,知晓世间的一切皆为幻相,认识到本心是能做主的根本,发现、了知并能够接触运用本心,并且不会再被外部环境所干扰牵制。
达摩与慧能关于开悟的见解:达摩祖师的“不识本心,学有何用”以及六祖慧能在《坛经》中提到的“心即佛”观点,都体现出开悟在禅宗语境下与“本心”的紧密关系。当发现乃至能做到将本心作为根本主宰,不受外境的左右从而转变,这就是开悟的表现。
二、泛义上的开悟 不止于佛教,在更广泛的意义下开悟也是类似觉醒或者心灵的解放。
心灵与生命本质的洞察:开悟可以是在与生命本质探索过程中,通过合适的修行和领悟获得的一种深刻认识和理解。它可能如同人们偶然瞬间的灵光乍现。在那瞬间可以超脱日常对时空、事物固定性的看法,如在某个不经意间超脱了对具体事物的执着,有了一种对自我与世界关系的全新的、深刻的看法,那种感觉跨越了平常的思维界限,像是在极短时间进入另外一个精神层次稍纵即逝,但却印象深刻。
与世界观价值观的联系:开悟不是唯物唯心的界定,而是如同采取中国古人的中庸之道,在世界观与价值观之间寻求到一种思想上的沟通。例如从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思维模式出发,不是单独地局限于自我或者外界某一端,而是寻找两者的交融点进行一种对世界和自我关系的深入悟解。当将天地看作如同神性与佛性不同维度的存在时,我们对自身以及自身所做的事情的认识,将会更加超脱同时也更加融合,像尊重自然物理规律同时也看到人性在生活中的位置,是一种综合性更高层次的悟境,如果固执于唯物或唯心一端则无法达到这种境界。
开悟也并非玄机不可捉摸,存在多种可能的方法路径。
一、冥想静思类
常规冥想:冥想是一种有助于开悟的有效方法。当我们进行冥想的时候,通过集中注意力,去除杂念。例如,在静坐冥想中,将意识聚焦在呼吸上,观察气息的出入,随着每次呼吸的深入感觉自己的思绪渐渐沉淀下来。在这个持续的过程中,我们能够逐渐深入到内心深处,心灵如同经过一场洗礼从而思想更加纯净,意识也慢慢觉醒。这有助于我们脱离日常纷繁复杂的思绪干扰,进入到更接近自身本性的精神状态,让我们有可能对自己和世界有更加深入的洞察,从而有助于开悟的实现。
特殊维度冥想体验:还有一种是在心灵冥想过程中主动地去引发对世界本质的思考,像通过设想自己宏观上如同宇宙中一粒微尘,微观上如同身体内细胞小世界的观察者。从这种维度跳跃的冥想体验中,跳出自我固有的认知小圈,从更加宏大的宇宙观或者极其微观的生命内在结构角度看待人生的喜怒哀乐、功名利禄等,从而逐渐削弱自我中心性思维的束缚,萌生出多对更广大真相的探索欲望和潜在的悟境感悟 \[ 8 。
二、突破思维局限类
多知识涉入与视野拓宽:正如常言所说“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尽可能多获取知识,广泛接纳不同领域的信息。这就相当于为我们的思想注入丰富的原材料。当脑袋里装的知识、见识多了,不同观念和思想相互碰撞融合的时候就越容易产生新的思路启发和意会感悟。例如当一个人既深入地学习了哲学中的辩证法思考事物的两面性,又同时在社会学里了解到不同组织结构的运行规律,当他再去思考个体人生价值问题的时候就会从多维度思考,从而可能实现思想的突破,为开悟创造思想基石。 13 。
角色转换思考:转换看待问题的角度,也就是从不同的角色出发去考量一个事物。例如在审视工作中的某个项目,从员工角度看可能更关注的是任务的分配是否合理,自身的工作完成难度等;从管理者角度看会侧重于资源的调配、时间的规划和方向的把控;从客户角度则会重视产品能否满足需求和体验。以这种不同角色的换位思索方式能逼使自己跳出单一角度的思维定式,从多方面审视事件、物品等的本质和其所处的位置关系,在多重观点相互映衬对比下,引导心灵开启对新认知的大门。
三、心态与智慧养成类
出世与入世的平衡智慧:要同时具备出世的智慧和入世的手段。出世是拥有一种高瞻远瞩的超脱精神,它体现了对人生本质审美的精神宁静和普世智慧的追求,如同在哲学思索中对生命的意义深刻探究后的淡然;而入世则表现为务实进取地对待世俗间权力、财富等资源的把握。一般人容易把二者视为矛盾,但对于寻求开悟者需要明白这二者实则为一体的两面。我们应该做到运用出世的智慧来看待人世间的一切事物和自身的遭遇,知道这些是如同浮云过眼般短暂和虚幻,不被其中的诱惑、困境所深深捆绑;同时巧妙地利用入世的手段经营自己在这个世界中的生活,这两者的有机结合有助于我们在世俗中保持一颗豁达通透的心,从而有利于开悟的达成。如历史上很多贤达之人,他们在政治、商业等领域积极入世有所作为,但内心深处有着出世的情怀,如范蠡帮越王勾践复国后全身而退然后经商有道,他既有从政的入世智慧又有危机时刻淡薄名利退隐的出世精神,这样的一种平衡智慧也是对世界和自我相处方式的一种深度开悟。
重视时间与远离无效社交:开悟者大多非常珍惜自己的时间并且拒绝无意义的社交活动。开悟之人深刻意识到时间是对于生命和成长最宝贵的资源。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被大量碎片化的时间消耗在不必要的关系应酬上,而开悟者会分辨出哪些是真正能够滋养自身心灵成长、智慧提升的人和事。比如如果参加一个聚会只是执行无意义的吃喝寒暄,对于个人境界提升、知识增长、内心的丰满毫无帮助,那开悟者就会果断避免。这种对时间和社交的良好把控,让他们的内心能够尽可能减少外界的干扰侵蚀,精力集中在对更高层次智慧或者心灵宁静的追求上,有助于走向开悟。
四、寻求他人与经典的帮助类
与师者交流学习:在寻求开悟的道路上,一位有经验的导师非常重要。例如在修行悟道的领域,如果有一个已经在这方面有亲身经历并且有所成就的明师给予指点帮助,就如同在黑暗中有个手持火把的引路人。他能教导如何避免走入狂修瞎练的弯路,其分享的经验可以是对佛经等经典文献理解的心得,也可能是在实际的静修、悟念等实践中的诀窍等。像近代虚云法师等大德高僧门下弟子众多,他的教导为众多修行者在开悟的道路上点化迷津,加快他们走向开悟的进程。
经典著作的研读:阅读经典也是重要途径。像《心经》《金刚经》《六祖坛经》等佛教经典蕴含着深刻的智慧。以《金刚经》为例,其中对世间万物空性的阐述如“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等,让读者能够在悉心研读后思考日常事物的虚幻无常本质。即便在开始阶段难以完整深入地理解这些经典,也可以先从一些用通俗语言解读这些经典意涵的书籍读起,逐渐培养出对经典所传达深层次智慧的感悟,朝向开悟迈出坚实的步伐。
实现开悟是一个逐步积累和转化的过程,需要多方面的因素协同作用。
一、内在态度的重要性
保持开放与谦逊:开放的心态能够确保自己不被成见和偏见所束缚。例如,当接触一个新的理念或者思考方式时,持有开放心态者愿意接受这种可能性而不是凭借过往经验立即否定。谦逊则让人意识到自己的认知有限,不会过度傲慢自大。好比一个科学家探索宇宙未知奥秘时,即便他在自己的学科领域已经有所建树,但面对浩瀚宇宙仍然保持谦逊知道还有很多未知等待发现。在开悟的道路上,这种开放和谦逊的态度能够使人愿意接受新的刺激和挑战,从而引发内心对更深刻真理的追寻欲望。
避免固执和死板:不被固有的思维模式、观念框架所限制是开悟道路上的戒律之一。如果一个人过于死板,那么他很难实现思想上的跳跃和更新。例如置身于科学发展进程中的人,当发现新的实验数据与已经奠定多年的理论相矛盾时,固执的人会极力维护旧理论,而灵活者就会尝试深入思考和探索,看是否有新的理论体系蕴含其中。
二、认知的深化和转化
多维度思考问题:多角度探讨事物本质是关键一步。多维度思维鼓励我们不只是从单一平面去看问题,而是从多个立场、观点去剖析。比如刚才提到的在公司管理结构中的项目思考那样要多角色理解,在更宏观上的分析,也可以从历史上相似组织结构或者事件的对比分析。如在分析一个现代企业发展瓶颈时,可以对比二十世纪国外同行业企业于相似发展阶段的策略演化,从中找到规律性和差异点,从更加周全的角度理解企业运营本质。
反复探究与持续感悟:一次偶然的灵感感悟并不等于开悟。当对一个事物有新的理解和感悟之后,要反复推敲验证其意义。例如当感悟到个人价值在社会中的定位后,需要在日常生活不同场景下如工作的时候,与家人朋友相处的时候进行验证思考这种定位的合理性,看是否能够普遍解释自己的行为以及在不同人际结构中的位置关系。
三、行动与实践中的引导
生活的实践检验:将理论运用于生活实践。像从经典或者思考中得到关于道德与情商的启示后运用于实际人际关系中,在与朋友相处中实践包容、关爱他人的理念,如果在生活的具体实践中历经摩擦却依然能够坚守这些从深层次智慧而来的品质,那么会提升对这些理念的信念同时真正将内心理解转化为一种自然的行为模式。这是从知道开悟所蕴含的意义到真正活出开悟境界的关键步骤。
不同的个体有不同的开悟历程和表现,以下为不同类型的开悟案例。
一、宗教修行者类
慧可求道于达摩祖师开悟
过程艰辛:禅宗二祖慧可对佛法有深厚的追求,但感觉还未彻底开悟。他听闻达摩祖师在少林寺面壁修行,便前往求道。然而达摩祖师一开始并不理会他,慧可仍旧意志坚定地站在祖师洞外,此过程历经数日风雨,最后慧可甚至砍下自己的左臂表求道决心,终于引得达摩祖师的关注。达摩祖师问他所求何事,慧可说心中慌乱求祖师帮其安心。慧可后来表示找不到自己的心,达摩祖师却说已经给他安好心了。就在这一刻慧可像是遭受雷击一般突然开悟了 21 。慧可意识到那些烦恼不过是心中妄念,当不再执着心的是与非、在与不在,烦恼也就随之消散。这个案例显示出在宗教修行寻求开悟过程中求道者坚定的信念与强大的意志对开悟的巨大推动作用。而且也能看出开悟有时候就在放下或者说不再执着于某一种观念的瞬间。
虚云法师借茶杯破碎而开悟
偶然契机:有一天夜里,小和尚为虚云大师端茶时因困倦手歪使茶杯摔落在地。刹那间,虚云法师大彻大悟,当场写下偈子。因为在茶杯摔碎的声响传进耳中的瞬间,虚云法师感觉自己的所有注意力都集中在这响声之上,其他念头全消。并且他意识到解脱的含义以及自己应如何进入无欲无求的状态。从这个案例不难发现开悟很多时候可能源于生活中一个极其微小的不经意的事件,关键在于当事人是否已经做好内心准备并且能够敏锐地对这类微小事件背后可能隐藏的哲学性启示进行捕捉和扩展思维思考。如果说慧可的案例是典型经长期求道后的突然一瞬开悟,虚云法师的则是在看似平常的修身生活中的瞬间契机下与深刻哲理的对接开悟。
二、商界人物类
马云的创业开悟之旅
自我突破重要性:马云是阿里巴巴的创始人,他的开悟体现在对创业之路的理解上。他提到“创业路上,最大的挑战是自己”。这一表述体现他对于创业过程里不仅要有创业方向,更要有对自我局限性认识突破的深刻开悟。在当时的商业环境中面临着很多困难,例如资金、市场、技术人才等诸多方面的挑战。但他意识到相比外界的这些困难,自身思想禁锢、观念的落后以及性格里面的畏缩等小看自己的东西才是真正的绊脚石。当他能够看透这个道理并且在企业发展进程中持续在不同阶段不断突破和超越自己,就形成一股内部的力量不断推动阿里巴巴发展壮大。从一个籍籍无名的小创业公司发展为全球知名的商业巨头。他的开悟不仅仅是单纯的商业经营策略,而是上升到哲理高度的对自我和创业环境关系的深度理解,然后运用这种悟境在商业实践中不断创新进步。
李嘉诚的商业悟道
商业道德与价值领悟:李嘉诚是香港的著名企业家。他说过“无论做什么生意,最重要的是先做人”这句话体现出他对于商业道德与人生价值内在关系的一种深刻领悟。在他的成功之路上,在收取利益经营企业扩大商业版图的时候,始终意识到做人的原则底线以及企业经营在社会宏观层面需要承担的责任等。他的这种开悟使得他构建起来庞大的企业商业帝国,同时也赢得了广泛的赞誉和社会尊重。他能够从繁忙复杂的商业操作中超脱出来看到背后更深远的做人与立业的根基关系,从而在商业决策、沟通谈判、公司管理等多方面运用这种智慧。如果他仅局限于眼前的利益得失,没有这种对更高层次商业道德和人生价值藕合关系的开悟,可能在一些关键的企业发展节点上无法做出明智且具有长远眼光的决策。
三、古代与现代其他人物类
古代陈卓在山寺修行中的开悟
放下与融合:陈卓遵循高僧的指示,在山寺闭目冥想,内心开始平静,从而在不断的修行中观察到自己的思维和感受。他逐渐认识到烦恼和困扰源于对自我的执着和欲望的束缚,于是开始放下追求名利地位、他人评价以及对过去和未来的担忧。他看到花开花落、听到鸟鸣等自然事物的奥妙,感到自己与宇宙融为了一体,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最终开悟。
当代水哥王昱珩的别样开悟
精神态度超脱:水哥王昱珩有着超强的眼力和不凡的气质,但他更被传颂的是对人生的超然态度。他选择与自然万物相连接,即使身处名利场之中,却能够淡泊名利,保持内心的平静和对自我的高度坚守不为外界所干扰左右。他的信念介于躺平和坐起之间,强调顺应本心、适度努力,将被世俗绑架的自我释放出来。在当今日益浮躁喧嚣的现代社会里,他的这种态度是另一种形式的开悟、他超脱本能的物质利益追逐欲望,不在世俗规定好了的成功路径等模式里面随波逐流。从大众的成功定义或者价值观来看他已经实现了从内而外的一种对生活价值评判、个人定位的开悟升华,并且用自己独特的生活方式和态度在这个繁杂的世界中显示出一种开悟者从容的力量。
不同文化从各自的哲学根基、信仰体系出发,形成各具特色的开悟观念。
一、佛教文化中的开悟理解
本质性的洞察:在佛教文化里开悟本质上是一种全新看待世界的视角开启,它代表着对世间万物运作规律、本质的真相性认识。真正的开悟是对佛教核心教义缘起法有着透彻的理解。像之前阐述的低于初果境界只是初步涉及小悟,而真正的开悟从宗教意义上讲达到了初果等圣境的程度。例如证得了初果的修行者深知世间万物因缘和合而起,则不会执着于某个事物有绝对不变的自性等深刻的佛性哲理认知 26 。这是一种超脱于世俗对事物现象层面的看法进入到根源性规律的洞察,从世间万物的生灭变化中看到背后隐蔽的一种无形的缘起缘灭的法则性网络。
修行果位与开悟联系:佛教的开悟程度又和其修行果位密切联系。如达到阿罗汉境界就象征着有一定层次上的开悟成果。阿罗汉已经摆脱了轮回中的某些烦恼,具备了超于常人对感官刺激、外部干扰的抵御能力,能够安住于一种心灵上的寂静状态,这是因为他们透过开悟看清了外部世界的无常性和自我内心的本质虚幻性,从而不为外境和内心的贪嗔痴所左右。如果从大乘法门来看虽然阿罗汉还不是最高层次的佛果,但已经是在开悟道路上前进了很大一步,相比未开悟者在智慧、对世界的认知以及行为模式上有了根本性的转变。
二、道教文化中的开悟理解
与自然的融合无为:道教强调开悟与自然的紧密关系。对于道教来说,开悟往往表现为一种和自然的和谐统一以及无为的状态。老子作为道家哲学的鼻祖倡导无为而治,开悟在此语境下是一种超越人力强行作为的境界是追求能够迎合自然且不失自我的处世之道。
也就是说开悟之人如同自然那样顺应事物本来的发展轨迹,如同河水自然流淌不必非要改变河道,树木自然生长不必非要揠苗助长。而且万物在道教的开悟者眼中都是在一种自然循环中按照自然的规律发展,不存在绝对孤立要被改变的事物。并且开悟者当以一种自然融合的态度去对待自己所在的世界和自己的人生,如庄子中描绘的逍遥游里的境界,列子可以乘风而行尽享天地自然之妙等形象描绘都在指向道家所认为的开悟后的一种与自然和谐、自由而不为外物与琐事所束缚的境界。
三、西方心灵哲学语境中的开悟理解
超越认知的生命本质探索:西方语境下还认为开悟是超脱于人性的常规认知,直指生命的本质真相的探索。这其中还会涉及到以想象力的灵魂去感受时空带来的无限可能性。比如说在理解宇宙黑洞等一些人类目前尚不完全理解的宇宙现象和探索生命起源尽头等这些相对宏大、抽象命题时,如果某人在思考这类疑问的时候能跳出常规思考限制取得对个人意义上的一种超越性的见解或感悟,那就有点接近西方心灵哲学语境下的开悟概念。这种开悟更多的是对未知的深度疑问探索时冲破人类知识和既有观念的樊篱的精神状态。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