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分享绘本适读年龄参考:4岁以上
这是推荐给孩子的书系列第38篇。
所谓经典作品,是指那些可以穿越时空,在不同年代的读者看来,都不过时,都能引发共鸣和思考的作品。
能做到这一点,作品一定是抓住了一些本质的、核心的、不易朽的东西。
人心是善变的,人心也是不易变的。因为有传统、有传承,有共同的本能需求,以及由此形成的形态和规则。
一部作品要打动人心,一定是揭示或契合了当下人心中的某个共鸣区,而一部作品能持久地打动人心,也一定是揭示或契合了人心中“不变“,或者是渴望”不变”的情感。
当然,所谓“经典“,在任何时代,都不可能是人人击掌叫好,它永远不可能是“全部人”,而只能是”更广泛“。而且,一部好的作品,它不仅是”揭示“”契合“,同时能带来思考和启发,是耐人寻味的。
它不是单一思维,而是多元、复杂思维的汇流,它不是涓涓细流,而是大江、大河、大海。
开头之所以说这些,是因前不久在网上看到一些关于《爱心树》绘本的评论,有感而发。今天来给大家分享推荐的,也是这本《爱心树》(The Giving Tree)绘本。
这是一本享誉度非常高的绘本,出版于1964年,作者是美国诗人、插画家、剧作家、作曲家、乡村歌手谢尔•希尔弗斯坦。
几十年来,这本绘本据悉累计全球销量超过600万册。曾被美国教育部评选为百部最受教师和孩子喜爱的书之一。
▲谢尔•希尔弗斯坦
在我看来,某种程度上,这本绘本的影响力已经超越“儿童绘本”的范畴,更接近于一部文学作品的力量。
有人从中读出了深刻的母子关系,有人从中读出了人与自然的相处,也有人从中读出了宗教与信仰。
有点让人意外,但也是情理之中的是,也有人把它称之为“毒鸡汤“,读后”让人毛骨悚然”。
还有一部分评论认为,它过于“悲伤”, “高深”,并不适合给孩子看。
是这样吗?
我们还是先来看看这本绘本都讲了些什么。
牺牲与索取
从前有一颗大树…….
她喜欢上一个男孩儿。
男孩儿每天会跑到树下
采集树叶
给自己做王冠
想像自己就是森林之王。
他也常常爬上树干
在树枝上荡秋千
吃树上结的苹果。
同大树捉迷藏。
累了的时候,
就在树阴里睡觉。
小男孩儿爱这棵树……
非常非常爱她。
大树很快乐。
但是时光流逝。
孩子逐渐长大。(他很少来和大树玩了)
大树常常感到孤寂。
有一天孩子来看大树,大树说:“来啊,孩子,爬到我身上来,在树枝上荡秋千,吃几个苹果,再到阴凉里玩一会儿。你会很快活的!”
“我已经长大了,不爱爬树玩儿了,”孩子说:“我想买些好玩的东西。我需要些钱。你能给我一些钱吗?”
“很抱歉,”大树说,“我没有钱。我只有树叶和苹果。把我的苹果拿去吧,孩子,把它们拿到城里卖掉,你就会有钱,就会快活了。”
于是,孩子爬上大树,摘下树上的苹果,把它们拿走了。
大树很快乐。
很久很久,孩子没有再来看望大树……
大树很难过。
后来有一天,孩子又来了。
大树高兴地摇晃着肢体,对孩子说:“来吧,孩子,爬到我的树干上,在树枝上荡秋千,你会很快活的!”
“我有很多事要做,没时间爬树了。”孩子说,“我想要一幢房子保暖,”他接着说,“我要娶个妻子还要生好多孩子,所以我需要一幢房子,你能给我一幢房子吗?”
“我没有房子,”大树说,“森林就是我的房子,但是,你可以把我的树枝砍下来,拿去盖房。你就会很快活了。”
于是,那个男孩儿把大树的树枝都砍了下来, 把它们拿走,盖了一幢房子。
大树很快乐。
孩子又有很长时间没有来看望大树了。
当他终于又回来的时候,大树非常高兴,高兴的几乎说不出话来。“来啊,孩子,”她声音暗哑地说,“ 来和我玩玩吧!”
“我年纪已经大了,心情也不好,不愿意玩了。”孩子说。“我需要一条船,驾着它去远方,离开这个地方。你能给我一条船吗?”
“把我的树干砍断用它做船吧!”大树说,“这样,你就可以航行到远处去……你就快活了。”
于是孩子把树干砍断,做了一条船,驶走了。
大树很快乐……但是心坎里却有些……
又过了很久那孩子又来了。
“非常抱歉,孩子,”大树说,“我没有什么可以给你了……”
“我没有苹果了。”
“我的牙齿已经老化,吃不动苹果了,”孩子说。
“我没有枝条了,”大树说,“你你没法儿在上面荡秋千了。”
“我太老了,不能在荡秋千了。”孩子说。
“我也没有树干,”大树说,“不能让你爬上去玩了……”
“我很疲倦,爬也爬不动了。”孩子说。
“真是抱歉。”大树叹了一口气说。我希望还能给你点什么东西……但是我什么都没有了,我现在只是个老树墩只剩下一根老树桩,我很抱歉,真是抱歉……”
“我现在需要的实在不多,”孩子说,“只要找个安静的地方坐坐,好好休息。我太累了。”
“那好吧,”大树说,她尽量把身子挺高,“你看,我这个老树墩,正好叫你坐在上面休息。来吧,孩子,坐下吧,坐在我身上休息吧。”
于是孩子坐下了。
大树很快乐。
简单利落的黑白线条插画,简洁、带有诗意的文字,这是一棵树和一个孩子的一生的故事。
自然地,很多人从中读到了亲情,特别是母爱。大树仿佛母亲,童年时陪伴相依,长大后远走疏离,母爱的无私付出,孩子的无尽索取。
更多人看到的是母爱的伟大,母爱的自我牺牲,她所求不多,只要能和孩子在一起,只要孩子快乐,就会感到快乐。
一想到母亲对自己的付出,不免让人感动,并有叹息。
我想更多人也看到了成年孩子的自私自利,他榨干了大树母亲的果实和躯干,大半生都在向母亲索取,而不懂得给予,哪怕这种给予只是多一些陪伴。
一想到自己可能也是这样的孩子,这让人反省,伤感。
而骂它为“毒鸡汤”的人,则认为大树、母亲,这样牺牲自己,去满足孩子不断的索取,是一种“扭曲”,是毫无原则的溺爱,是丧失自我,是人身依附,是“圣母婊”,害人害己,令人痛恨。这样赞美无私的付出,鼓励“无谓”的牺牲,令人毛骨悚然。
我想,被大树、被母亲感动,也认为孩子过度索取,吹掉她的枝叶,伐去她的躯干,是自私与错误的,这大概是“主流人群“。
那么,如何看持把它看成是“毒鸡汤”的评论呢?
我反对批判大树,批判无私奉献的母亲,抑或自然,及其他。
一种母爱,或者说,一种牺牲,之所以能够称得上“伟大“,正在于它不计回报,在于它甘于承受苦难,超越平凡。
或者说,她的付出和牺牲并不仅仅考虑个人利益,并不仅仅满足于追求个人的回报。
大爱无缰,大爱是宽广的,如星辰大海。
大树,母亲,爱孩子,成就孩子,不计回报,别人很容易看到她在承受苦难,但却很难看到,她在其中所获得的满足与快乐。
有一句话说:我爱你,这与你无关。大概就是这个意思。
请注意,在这种给予之后,“大树很快乐”,这种给予,不是完全被动的索取与压迫。
甚至于,我也并不想批判孩子。
孩子童年时的欲望不多,要的很少,所以他和大树都拥有简单的快乐,易于满足。
但随着光阴如梭,年岁渐长,他要去追求更大的世界,满足更多的欲望,要经历人世中求之不得的失意和痛苦。他需要钱,需要房子,需要去看未知的世界,用一种新的欲望去疗愈另一种失去。
他失去了简单的快乐,失去了追求快乐的能力。
然而历经苍桑,人生疲倦,才发现其实人生需要的并不多,愈是简单,愈能给自己带来快乐。他又象孩童时一样,和大树静静地呆在一起。出走半生,回归孩子。
只是,时间流逝。
孩子的一生,是我们绝大部分人人生的写照。其实,长大后的孩子,才是受苦的开始,他的追求与索取,也是他痛苦的根源。
我们都是可怜之人,但不是有罪之身,不需要被审判。
父母能够阻止孩子离开,阻止孩子的追求吗?只为了能让他留在自己身边,享受陪伴的快乐吗?不,那样才是自私的。父母永远无法主宰孩子的命运,无法也不应该阻止他走向远方,他该受的苦,该领悟的得与失,一样都不会落下。
大树看着孩子,就如同父母看着孩子,想做的,无非是想给他拂去身上的尘埃,给他疲惫的身驱一个拥抱,在他再次出发的时候,给他空空的行囊里再塞满干粮,希望他的心灵能感受家的温暖。
大树仁慈,母亲仁慈,生命是生命的延续,生命是生命的交替,哪怕牺牲自己的生命,也希望带给孩子快乐。
孩子是尘世中最常见最普通的孩子,但大树无计回报,以付出为快乐的形象,在现实生活中却是很少见的,因为这需要很大的仁慈之心,悲悯之心。
所以,我其实并不是特别愿意把它仅仅当成一种对亲子关系的解读,它有悲天悯人的气质,是对现实的一种超越,适合于所有爱与被爱的人。
这也是这本绘本被很多人读出宗教象征意义的原因,大树是基督的化身,他承受所有的苦难,宽容无私地将一切奉献给人类。
不管如何,这种无私的爱与牺牲,我等虽不能至,但应该保持敬佩与仰望,借以观照自己的内心。
无论孩子是对是错,但大树是快乐的。最怕是什么?最怕是过于计较、计算,想着付出的前提是有回报,计算谁付出得多,谁付出得少。付出若是得不到相应甚至加倍的回报,就时常纠结、委屈、后悔、愤怒、怨恨,进而冷漠、无情。
有不少父母就是如此,时时将自己的“辛苦”挂在嘴上,时时教训孩子“没有我就没有你”“你知道我为你牺牲了多少吗?”时时不忘教育孩子要懂得感恩回报父母,将所谓的“爱”变成压力、桎梏、索取,其实是爱自己胜于爱他人。
最后的结果,是孩子痛苦,自己也痛苦,在痛苦中毁灭爱人的能力。
选择怎样的亲子关系或人际关系,选择对成年后的孩子、对他人付出多少,固然是个人的权利,不能以道德之名进行捆绑和审判,可以多元而包容。我们不鼓励一味的委曲求全,不鼓励无条件的顺从和无谓的牺牲,但是,我们依然鼓励保留那份对无私、利他主义、牺牲自我之高尚精神的敬畏和敬佩,反对以“个人独立”之名对善良无私的污名,对自身道德提升的推脱。
什么才是真正的毒鸡汤?反而是哪些像《致:我凭什么要帮你》之类的文章,鼓励互相怨恨、互相防备、互相鄙视乃至敌视,以自我为中心,斤斤计较的理论,事实上,这样的心理逻辑搭建与辩白,非但不能给自己带来快乐,反而会掉入痛苦的陷阱。
贱人
孩子能读懂吗?
根据作者谢尔•希尔弗斯坦的自述,绘本在创作完成之后,刚开始有许多出版社拒绝了他,“每一个人都喜欢它,他们都被它感动,他们会哭,会笑,还会说这本书真美,但是有的人说它太短,有的让说它过于悲伤,还有的人说它对于孩子来说过于高深。”
在画面设计上,谢尔首先用了整整十个横跨版面来渲染孩子与大树游戏的快乐。孩子微笑的表情、大树摇曳、轻抚、拥抱的枝条以及让孩子隐身树后(或树上)的巧妙设计等都显现出轻快而温情的叙述节奏。
而到了后面的每一部分,却都只安排了两至三个版面,按照“孩子需要——大树付出——大树很快乐”的结构稳步推进。孩子与大树的大版面对话文字、大树触目惊心的变化画面和“大树很快乐”的一再叩击结合在一起,让故事的叙述节奏变得缓慢而沉重。
而结局,看起来确实似乎让人有些悲伤,大树变得一无所有,从枝繁叶茂到只剩一个树墩,而孩子,从快乐无邪的孩童变成耄耋老人,身心俱疲,他的那些追寻,似乎都变得没有多少意义。
自己曾经苦苦追寻的,却是让自己不快乐的东西,这可能就是生活的真相之一。这个真相,有些灰暗,有些让人气馁,让孩子读一个这么悲伤的故事,好吗?
这同样取决于我们如何去引导孩子。
一方面,孩子迟早会面对生活的真实,父母曾经小心翼翼搭建,甚至虚构的美丽城堡迟早会被冲刷,倒塌,是让孩子长大后面临强烈的幻灭更好,还是让他逐渐地接触真实的生活,并在此基础上引导他们“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看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更好?
另一方面,很多时候我们过于让父母视角替代孩子视角,替孩子思考和选择。实际上,孩子可能会看到不一样的地方,或许孩子会想:“我还是觉得和大树在一起玩,最快乐。”或者是,“这颗大树对我那么好,我也要对他一样好。”甚至可能就是很简单的:”这棵大树好可爱呀,你看他的叶子,象两只手。”
最关键的是,就算大树和孩子都已老去,只剩残留的躯壳,但他们内心平静,找回了曾经失去的陪伴的快乐。失去的同时,也是拥有。百年孤独,陪伴最是可贵,这不是温情吗?
在我看来,这个结局并不悲伤。
第一次读这本绘本,是我某天在带孩子上兴趣课的时候,在课室外面的阅览区里一大堆的绘本里,偶然翻到的。绘本的插图原本是黑白的,但不知道被哪个孩子借阅之后(也可能是捐赠之前)给插图涂上了彩色。
我在想,孩子天生是乐观的,内心色彩是斑澜的,只是我们大人自己心里,有太多的黑白色。
孩子小的时候或许还读不懂多深的哲理,但大树和孩子之间的爱会如同一棵种子,种进他的心里,有一天会生根、发芽、结果,什么样的树结什么样的果,这个果实的养分,有一部分是绘本给予的,有一部分,就是父母给予的。
致敬好绘本,致敬伟大的爱!
好了,这期到这儿就结束了!
如果你觉得文章有用,还请多多转发支持!如果你有任何问题想咨询,欢迎留言,笨爸爸将为你单独解答。
历史回顾
1、32款国行版奶粉全面评测
2、38款国产奶粉全面评测
3、爱他美五大版本奶粉全面评测
4、美素佳儿23款奶粉全面测评
5、美赞臣33款奶粉全面测评
6、a2奶粉全面评测
7、66款奶瓶&奶嘴测评
8、宝宝防晒霜大测评
9、宝宝驱蚊产品大测评
10、22款宝宝米粉评测
11、13款宝宝维生素D评测
12、20款拉拉裤评测
请在不同栏目中查看,或在后台输入相应关键字查询。
欢迎关注“宝宝评测”。12年商品对比检测经验,不投机取巧,用科学理性的笨方法提供靠谱的消费建议。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