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淮安人网宣传推广:18121680880

《我心归处是淮安》

讲百姓故事 听百姓心声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座城,

一份专属自己的独特花火。

一段珍藏于心的回忆,

既是难忘的故事,

也是时代的缩影,

时光不老人已老,

而心中的那座城,

始终散发着其独特的魅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FIRST

本期荐读

消失的乡村工匠——箍桶匠

作者:王怀扬 图片:源自网络

“砰——磅!”

“砰——磅!”

“砰——磅!”

随着新娘船稳稳当当地靠岸,三声双响大爆竹窜入空中,噼里啪啦的小鞭(音,家乡方言,小爆竹)随即炸响,“砰——磅!”,“噼啪噼啪”……涧河码头上瞬时烟气弥漫,浓重的火药味飘散开来,结婚啦!河两岸围满了乡民,都伸长脖子等着看新娘子。烟气缭绕中,人们喜气洋洋地往岸上搬嫁妆,搬嫁妆的顺序有讲究:第一个是漆成大红色的大马子(音,家乡方言,马桶的意思),紧接着也是大红色的洗衣盆,堆着鱼、肉、团(实心大汤圆)的大红色托盘紧随其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那些年,我们水乡人家的新生活就是从桶、盆、盘开启的,女儿出嫁,超过一半的嫁妆是桶和盆,那些大红的桶盆里面流淌着一生的幸福。当年还没有塑料制品,粪桶、洗脚桶、洗衣盆、洗澡桶、小量子(音,家乡方言,水桶)、大马子、小马子……这些农家常用的东西都是木制的,在使用中经过热胀冷缩,磕磕碰碰,虽没散架,却有了缝隙。印象最深的是小时候,立夏过后,天越来越热,要天天洗澡了。母亲从床底下拖出洗澡桶,洗洗涮涮,却发现搁置一冬的洗澡桶“十花九裂”(漏水的意思)了。便拿绳子系住,扔在涧河里泡上两天。如果浸泡后的洗澡桶仍然漏水,就要留意走村串乡的箍桶匠了。“箍——桶——嘞,来箍——盆——嘞”,箍桶匠挑着担子,边走边吆喝,是当年农村里司空见惯的场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箍桶担子的一头是装着各式箍桶工具的工具箱:平刨、弓刨、线锯、斧子、木钻、平锯、铲刀、扁铁片……工具箱里塞得满满当当;另一头是长短不一的木板、大大小小的箍(有铁的,有铜的,有扁的,有圆的,也有纲丝绞成的)、小马扎。生意来了,箍桶匠便放下担子,接过桶,里里外外地瞧。是该换板还是换箍,还是紧紧箍或者就抹点油灰,工钱不一样。谈好价钱,箍桶匠便取下小马扎坐下来,慢条斯理地该敲的敲,该刨的刨,叮叮咚咚地干起来。很快,地上撒满木屑和刨花,发出好闻的木材清香味。

村里来了箍桶匠,数孩子们最高兴。运气好的,碰到箍桶匠换箍,孩子们就有得玩了。一根头上绑着铁勾的树棍子+一个废弃的桶箍=滚铁环,简简单单的玩具,简简单单的快乐。那年代,哪个农村里的男孩子没滚过铁环呢?

一般的,箍桶匠的活儿就是紧紧箍,换换箍,最多换块把板子,敲敲打打,叮叮咚咚,一会就完工了。但如果碰到箍新桶,那就有得忙了。有时一直干到天擦黑,还不一定箍好一个洗澡桶。箍新桶要把木材分割成一块块木板,再经过推刨、钻眼拼接、打箍、加底板、砂纸打磨等十几道工序,期间用到平锯、线锯、大小平刨、木钻、弓刨、曲刨等三十多种工具。每一道工序都要认真细心,因为一点小失误都会造成桶漏水的后果。就连最简单的紧箍,也不能大意,家乡流行的一句俗语——箍紧必炸,说的就是紧箍的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后来随着塑料工业的大发展,不怕摔、不会漏、更不用修的塑料桶取代了木桶,抽水马桶和淋浴房使得人们的生活更加卫生而惬意,结婚的嫁妆里基本上看不到桶、盆的身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箍桶匠消失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SECOND

作者简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王怀扬:淮安市流均镇人,爱好文字。希望借文字推介家乡,助力家乡发展。

《我心归处是淮安》

您,就是城市故事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里

人人都是城市故事家

人人都是城市聆听者

征稿热线

13338900444(微信同号)

邮箱:511571682@qq.com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