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有一位老人,秉承着节俭的态度,出门不打车,吃面也不加肉,别人都以为他是贫穷人,可是谁也想不到,四年前,他给学校建设捐出过8508万的巨款,这个让人摸不出头脑的做法,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位老人交王泽霖,是一名大学教授,他也是全国教育模范、中国禽病研究学理事。这样受人尊敬的身份,大家都以为王教授的生活会很富裕,即使他平日里形象质朴。教授即使已经80多岁高龄了,往返新校区15公里的距离竟然不坐车,而是每天起小电驴,他说:“这又省钱又能欣赏美景,一举两得。”

朝夕相处的同事和学生都发现王教授的衣物换来换去也就是那几样,学生赠送衣物他也婉拒,表示不必在意穿着,能穿就行。吃饭他也选择的最普通的,每天抓紧时间吃完饭他就投身实验。

自从在学校入职以来,王教授几十年都住在学校分配的楼里,多年过去了,这栋没有电梯的楼房早已跟不上时代,不少人都已搬离,王教授却每天坚持爬楼,还乐在其中。

几十年来,王教授一直秉承着“成由勤俭败由奢”的原则,捐款后,面对记者采访,他也谈起了自己以前贫穷的经历,如今有钱了也没有花钱大手大脚的习惯。

王教授表示,如今日子好了,钱应该用在正道上,所以他就将钱用在公益和学术研究上,他甚至将以前用的汽车也卖出去捐钱了。一个教授又是如何拥有数千万的存款的呢?这就得从王教授小时候说起了。

王泽霖出生于1942年,从小就经历过很多,经历战争时期的他熬过了一段艰苦的岁月。 面对苦难,他没有怨天尤人,而是下定决心要用自己的努力为国家和社会作出贡献,他勤奋刻苦,考起了北京农业大学,也就是现在的中国农业大学。

毕业后本来从事兽医工作的他意识到自己还有许多不足之处,便打算继续深造,1978年他顺利以硕士的身份继续深造,在南京农业大学毕业后又相继被山西农大和河南农大看中。

1984年,王教授在河南打开了赚钱的任督二脉,他主业在学校上课,日余有空就下乡开班。他技术高超,被誉为“金牌兽医”,工作量大,在八九十年代时,他就已经有了400万的收入。

入职8年就因为突出贡献,被国家评为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成为教师行业的榜样。95年时,王泽霖成为了学校禽病研究所所长,当时农户们大量养殖家禽,但是由于过大的规模经常导致禽类流感。

为了确保农户大量养殖小型家禽拥有高存活率,王泽霖开始了研究疫苗。因为这种疫苗难以研发,一般都是从国外进口,王泽霖的团队不断研究,刻苦钻研,终于皇天不负有心人,疫苗被研究成功!

王泽霖也带领团队为农户们证实了这款疫苗的高致病率,解决了棘手的问题,让养殖户的产量大幅度提升了,创造了奇迹,获得了不少奖项。如此艰难的科研任务一般都是向国家申请资金启动和进行的,可王泽霖教授的这个项目完全是由他个人出资的,钱不够他就到处拉企业赞助合作,提供自己的技术换取合作。

做出了如此大的成就,王泽霖的身份也实现了更高一层次的飞跃,他被任命为省政府参事,在学校里也升职了,成为了博士生和研究生导师,所教授的学科也成为了重点学科。后来汶川地震时,王泽霖也是毫不犹豫的捐出了几十万的义款,后来的国家大事,他都义不容辞的捐出了自己的心意,一直默默无闻,无私奉献。

在学术研究方面更是毫不吝啬,他投入了很多钱给学校升级实验室,购买仪器设备,不断提升科研环境,在他的带领下,他们团队拿下了多个专利和兽药证书。社会畜牧方面也有王泽霖教授的捐助。

薪资待遇自然有所提高,各种奖项奖金接踵而来。但是他还是非常“抠门”,一点都不舍得用在自己身上,而是全部悄悄捐助学校,让学校升级实验室环境,投入资金购进仪器设备,提升教研环境。

一辈子都投身于家畜疾病研究,几十年如一日,他的光辉也越来越亮眼,在2020年被授予了省科学技术杰出贡献奖。但他没有沉溺于自己所获得的荣誉之中。

2020年,王泽霖跟家里人商量要把自己的全部积蓄都捐出,因为家里的子女都已长大成人自己能够养活自己了。全家人也都十分支持他的决定,他们夫妻二人就决定靠退休金养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攒了一辈子的八千多万元就一把捐出,为科研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兢兢业业,勤勤恳恳的王泽霖教授,在80岁那年当选河南省道德模范,我们都应该向前辈学习这种不求回报的钻研付出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