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达天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九达天衢

山东德州是个古城。据成书于清朝康熙年间的《长河志籍考》载:汉代黄河故道流经德州及陵县,当时称之谓“德水”;取“德水安澜”之意,称此地为“安德”。

隋代隋文帝杨坚年间,北魏所置安德郡改为德州,始有"德州"之称。给德州带来重大发展机遇的,是元末明初时修的大运河;1500公里的京杭大运河,在德州地段就占了141公里,从南北方向贯通德州。等到明朝迁都北京后,德州就成为冀、鲁、豫、苏、皖、浙、湘、鄂、赣等九省通往北京的漕运通道,因而被称为“九达天衢”。

当时,德州和临清、济宁等城市,同为全国三十三个繁华大城市之一。在那个时期,德州境内漕运繁忙、商贸发达,四乡货物集散于运河码头,水旱驿站、城内官衙附近,商贾云集,呈现一派“南来北往客如云,饭馆客栈多如林“的局面。

据《德县志》记载,永乐九年,南北商旅被安置在城厢并设市:南关为民市,为大市;西关为军市,为小市;马市角南为马市,北为羊市,东为米市,又东为柴市,西为锅市,又西为绸缎市。中心角以北为旧线市,南门外以西为新线市……小西关军市货物皆自南关拨去,故市名类以小字别之。后因每年冬天运粮于北厂,故又以北市为名。

只是,德州的发展过度依赖于大运河。清朝中叶后,因年久失修,加上黄河携带大量泥沙数次穿运河改道,大运河淤塞日甚,开始丧失其运输能力,德州也随之盛极而衰。

德州夜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德州夜景

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漕运全线停止,德州往日的风采随之不在。时至今日,德州在全国的城市排名中、多年来一直徘徊在三四线行列,让人唏嘘。

目前,作为山东的地级市之一,德州车牌以鲁N打头,电话区号为0534,身份证前4位(行政区划代码)是3714,邮政编码是253000,目前辖2个区、代管2个县级市、7个县,下面分别说一下其名字的由来。

德城区

历史记载,德州曾称将陵县,元朝改称陵州。到了明朝初期,"德陵互易",今城区改名德州。1994年12月,县级德州市更名为德州市德城区。

陵城区

旧称陵县、将陵县。公元前206年,汉高祖刘邦在今陵县城置安德县。《山东曹县史氏族谱》记载:元康元年(公元前65年)。汉宣帝为报答史家养育之恩,追封舅公史恭为杜陵候,封史恭长子史高为乐陵候、次子史曾为将陵候、三子史玄为平台候。

历经变迁,几易其名,洪武初年时、安德县改回陵县,民国时和新中国建国初曾称德县。《今县释名》:盖乡亭名也,隋因置将陵县,元为陵州,明改县。

乐陵市

大阜曰陵(大块的高地叫做陵),乐则取四民用足、国乃安乐之义也。西汉高祖五年时置乐陵县。另一说,乐为乐毅。据《元和郡县志》:本燕将乐毅功齐所筑,汉以为县。

禹城市

周朝初年,周天子将黄帝后裔分封于此地,称祝国;而后,此地称先后称“祝柯”“祝阿”。唐朝天宝元年改祝阿县为禹城县,取“禹息故城”之意,以纪念大禹曾在此率众治水。

武城县

武城县在战国时期属于赵国;因地处赵国东境边塞,为防御强齐入侵,遂修筑城防以屯兵,武城由此而得名。还有一种说法。《临清直隶州志》:夏禹七代孙芸,封公子武于此,因名。

宁津县

原名为临津、因临鬲津河得名。鬲津河原为古黄河故道,是春秋战国时黄河的三条入海河道之一。公元1128年,临津城毁于大水后、迁址,并取"安宁"之意、改名宁津。据《河北通志》:宁津县因城圮于水,徙治改名,盖寓颂祷之意。

夏津县

其名字中的“夏”字意味为大;津,渡也。古代黄河称大河,夏津名称来源于华夏民族及地处古黄河大渡口。

临邑风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临邑风光

庆云县

因城东有一卧龙岗、上空常常被云雾笼罩而得名。《史记•天官书》曰:若烟非烟,若云非云,郁郁纷纷,萧索轮,是谓卿云。卿云,古为祥瑞之气,取其意,且卿通庆,故名庆云。

临邑县

春秋属齐地,邑名犁,因位于古漯水之南,故又名漯阴。漯水是古黄河的一个支流。临邑的县名是侨置来的。所谓“侨置”,是将异地之名借来使用。西汉时兖州东郡(今聊城)有临邑县(在现在平阴县东阿镇),历史上叫“汉临邑”。

按照字面理解,临邑的得名应该是因为“临近XX邑”;可是因为临近那个邑呢?目前似乎尚未见有文献解释。

南北朝时期,汉秦所置的济南郡著县和平原郡漯阴县地合并为一个政区,用已废弃的汉临邑县名命名,叫“侨临邑”,临邑县名由此而来。

齐河县

因城临济水故名,济水又名齐水。又称:该县为古齐地,南临黄河,故名齐河。当年,周武王封太师姜尚于齐地,西北以济水为齐国界河,故济水,又叫齐水。

平原县

平原县因周围地形平坦而得名为平原邑。秦代(公元221年)以平原邑置平原县。《尔雅》中解释说:大野曰平,广平曰原,县西有平原津。《地理风俗记》中记载:原博平也,故曰平原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