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这首入选小学课本的著名边塞诗《出塞》,就是王昌龄的代表作之一。短短几句诗,便将家国离愁与边关将士的忠勇刻画得淋漓尽致,成为盛唐诗坛的经典之作,传颂千古。

2

王昌龄(698年~756年),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

王昌龄存诗181首,体裁以五古、七绝为主,题材则主要为离别、边塞、宫怨。就数量之多,体制之备,题材之广说,王昌龄的诗实不如李白、杜甫高适岑参,但他的诗质量很高。

公元725年,时年27岁的他赴河陇,出玉门。其著名之边塞诗,大约作于此时。王昌龄漫游西北边地,有了较深的边塞生活体验,创作了大量的边塞诗,后人考证称王昌龄为边塞诗的始创者和先驱。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他的笔触生动而细腻,仿佛带着读者一同走进了黄沙漫天的大漠,亲眼看见战士们策马扬鞭、奋勇杀敌的豪情壮志。这些情感通过王昌龄的精心雕琢,真实而细腻地呈现在世人面前,直击人心。

3

但大家不知道的是,一生豪放的王昌龄的死去很偶然,而且至今也是个谜。

756 年,安史之乱的爆发让整个大唐陷入了混乱之中。叛军如潮水般攻陷了长安和洛阳,京城一片狼藉,百姓们纷纷逃离家园,流离失所。皇帝被迫出奔入蜀,曾经辉煌的盛唐仿佛在一夜之间崩塌。

时任龙标(今湖南黔阳)县尉的王昌龄目睹这一切,心中悲痛万分,他对这个国家充满了热爱,曾经为它的繁荣而欢呼,如今却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它在战火中挣扎。他怀着满腔的痛惜和无奈,离开了官场,踏上了归乡之路。

在归乡的途中,王昌龄路过安徽亳州。亳州,这座古老的城市,本应是他旅途中的一个短暂停留之地,却没想到竟成了他生命的终点。亳州刺史闾丘晓竟然举起长枪毫不犹豫地刺向王昌龄。这位曾经才华横溢、名震一时的诗人,就这样倒在了血泊之中,至死都未能回到自己魂牵梦绕的故乡。

4

亳州刺史闾丘晓与王昌龄并无冤仇,为何下如此狠手?这至今仍然是谜。

对于闾丘晓杀害王昌龄的原因,史书记载甚少,元人辛文房《唐才子传》卷二“王昌龄”名下有一句发人深思的话:“以刀火之际归乡里,为刺史闾丘晓所忌而杀”。

关于王昌龄的死因,一直被视为一个历史谜团:后世人多认为,或许是王昌龄的才华让闾丘晓嫉妒,所以闾丘晓才杀死王昌龄。

这个说法其实站不住脚。因为王昌龄虽然有才华,但其和闾丘晓几乎不在同一档次,官职差距也很大,闾丘晓没必要单就因为无足轻重的嫉妒,而杀害王昌龄。

有史学家分析,是得知王昌龄路过时,出于虚荣想去结交并让王昌龄为其做几首颂德的诗篇也好青史留名,无奈王昌龄不屑屈身奉之,并出言讥讽其不配,导致其恼羞成怒。

因诗成名,也因诗惹祸杀身,这或许就是诗人王昌龄的宿命。

2025年1月4日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