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深圳一位家长近日在人民网留言,建议取消学校家访。这位家长认为,目前学校家访大多流于形式,且打乱家庭生活节奏,还有侵犯隐私之嫌。留言还指出,在现代通信技术发达的情况下,学校完全可以通过电话、视频等方式与家长沟通。对此,深圳南山区教育局回应称,家访是非常重要的教育方式,也是班主任的重要工作,过去国家和地方教育部门均发文要求家访,有的还要求班主任每学年做到100%家访率。南山教育局回应时也同意,家访形式可以灵活多样。

对此,网上观点分化,有人认为家访很有必要,也有人认为没必要或难以接受,还有人建议可以改为约到学校或咖啡馆进行。

家访是连接家庭和学校的重要纽带,教育价值不容忽视。教育部2017年发布的《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强调了家校协同育人的重要性。通过家访,教师可以深入了解学生的家庭环境、生活状况和成长历程,这些都是课堂教学中难以获取的宝贵信息。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良好的家校互动能够显著提升学生的学习成效和心理健康水平。家访不仅能帮助教师更好地因材施教,也能为家长提供专业的教育指导,共同营造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教育环境。

纵观世界各国的教育实践,家访制度在许多国家都发挥着积极作用。在芬兰,家校合作被视为教育成功的关键。学校定期为家长安排“家长之夜”“家长咖啡”等活动,或由教师走访学生家庭,沟通交流。大多数芬兰家长也乐于主动联系学校,讨论孩子的学习和生活情况。美国一些州也实施了教师家访计划,对这些家访计划的反馈和研究表明,家访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和出勤率。当然,这些国家在实施家访时也面临着类似的挑战,比如教师工作负担过重、家长时间难以协调等。

家访在一些家长中引起抵触情绪,不是因为家访作为教育手段本身的问题,而是目前一些学校的家访流于形式,走过场,对学生并无实际帮助。有些家访过分强调完成任务指标,忽视了实际效果;还有教师反映家访占用了大量课外时间,影响正常教学工作。这些问题的产生,一方面源于对家访内涵理解的偏差,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教育资源配置和管理机制方面的不足。

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家访的方式确实需要与时俱进。学校和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视频会议、社交媒体等现代化手段,开展“云家访”,不仅能够提高效率,也能更好地保护家长和学生的隐私权。同时,应当建立更加灵活的家访机制,根据实际需要确定访问频次和方式,避免“一刀切”。对于特殊情况的学生,仍然需要保留传统家访方式,以便提供更有针对性的帮助。

在推进教育现代化的进程中,家访制度的改革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参与。教师不应成为家访的唯一主体,学校可以组建专业的家校互动团队,适当引入社会工作者参与其中。家长也应当转变观念,主动配合学校的教育工作,共同构建良性的家校互动机制。未来的教育发展,应通过合力形成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紧密结合的“家校共同体”。只有实现多方协同、各尽其责,才能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教育生态。 □吕德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