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何写出一部,让当事者佩服,让史家信服,让读者折服的口述历史?

自1958年春起至1965年夏,唐德刚为前中华民国代总统李宗仁做口述历史,前后长达七载。他最大的感受是“教拳容易改拳难” ,要帮助一位老将军写历史,实在费煞苦心。而李宗仁回忆录一波三折的出版过程,更让唐德刚欲哭无泪。

李宗仁曾贵为代总统,自视一生了解天下大势。唐德刚不得不劝他回忆自己在护国军当排长时,少谈国家大事或政治哲学,当排长的经验和故事则说得愈多愈好。

这时李宗仁颇不为然,唐德刚是可以察言观色的。当李排长做了上将司令长官后,又大谈二战的国际局势。

唐德刚客气地问:“德公,您这些国际情报,是从哪里来的呢?”

“听孙科说的。”

唐德刚又问:“孙科的话就可以一言九鼎吗?”又补充一句:“我怕全部记下来,在将来的国际版上,会引起笑话呢。”

李宗仁这才若有所悟:“抽掉,抽掉!”

唐德刚盛年执笔,披肝沥胆,前后22年,至两鬓披霜,阅尽兴亡,此书英文稿终于1977年6月在英、美两国同时出版,哥大口述历史学部原主持人韦慕庭与何廉在合撰的导言中郑重指出,“本书是一位历史制造者和一位历史学家的合著。”唐德刚回想20多年的曲折遭遇,“不禁捧书泣下” ,并“嗟叹其命也夫!”

历史是要让人读得头脑清醒的。但是,回过头来看民国时期那段历史,却总有如坠云中的感觉,拨不开迷雾。究其原因,往往在于历史进程混乱,视角混乱,城头变换大王旗,你方唱罢我登场,少有一人能贯穿整个历史时期,更遑论兼顾各方视角了。

▲回归大陆后的李宗仁生活滋润

而李宗仁的一生历经晚清、北洋、国共,从无名小卒一路走到“代总统”的位子,晚年又回归大陆。他的一生可谓是半部近代史,探寻民国历史的症结与原因,解密历史进程的变革的见证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