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刘苏雅)到2027年,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国际化水平将达到全球一流水平,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持续完善,人才、技术、资本要素流动活跃度世界领先。近日,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等8部门联合印发《北京市科技创新国际化提升行动计划(2024-2027年)》,推动本市营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环境。

高水平的科技创新国际化、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是北京全面建成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特征之一。行动计划从国际科技交流合作网络、载体、平台、合作、生态、活动6大维度,推动全面提升北京开放创新水平。

行动计划提出,制定实施新时代“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北京行动计划,支持各类创新主体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创新主体合作设立研发中心、创新中心、海外孵化器等创新载体平台,积极参与“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建设,并鼓励企业参与“一带一路”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国际科技组织与机构将加快在京集聚发展,朝阳区高水平建设全国首个国际科技组织总部集聚区。

“三城一区”各有分工。中关村科学城探索设立国际协同研究项目,开展基础研究和战略前沿高技术研发国际协同创新;怀柔科学城依托大科学设置加强国际创新合作,谋划大科学计划等全球科技合作项目;未来科学城引进多元创新主体,攻关未来科技、发展未来产业,推进“两谷一园”国际化发展;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北京创新产业集群示范区(顺义)提升高精尖产业能力,增强国际产业资源吸引和承接力,打造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示范区。本市将深化并扩大国际创新集聚区建设,中关村各分园也将挖掘国际科技合作发展潜能。

支持各类创新主体,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集成电路、医药健康等领域,与世界知名高校、研究机构、科技企业等开展面向应用的联合研发;围绕量子科技、人工智能、人形机器人等前沿技术领域,设立国际联合研究计划,培育发展未来产业;实施外资研发激励计划,推动加快外资研发中心落地,布局高水平研发创新,着力实现外资研发中心数量、能级双提升……在围绕创新全链条深化国际协同创新、促进外资创新主体集聚发展、助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等方面,行动计划给出了细致规划。本市还将营造开放创新生态,促进国际科技交流合作,坚持高水平举办中关村论坛。

在保障措施方面,本市将充分发挥政府资金政策引导作用,带动社会资本力量积极参与,并鼓励各区立足实际情况,在国际化项目空间保障、设备条件供应、软环境建设等方面,研究提供更多配套支持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