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是提到乾隆朝时期的书香门第、官宦世家,我们首先想到的便是山东诸城的名门望族——刘氏家族,而让刘氏家族达到顶峰的便是刘统勋与刘墉父子二人。

刘统勋祖父刘必显,进士出身,位至户部广西司员外郎(从五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刘统勋的父亲刘棨,是康熙年间的进士,位至四川布政使(从二品);

而刘统勋是雍正二年的进士,被选为庶吉士正式开始入仕,乾隆登基后刘统勋平步青云:

乾隆元年,刘统勋被提拔为内阁学士;

次年,被擢升为刑部侍郎;

乾隆六年,守孝期满后被乾隆命为督察院左都御史;

乾隆十一年,刘统勋奉命出任漕运总督,成为封疆大吏;

乾隆十九年,刘统勋被擢升为太子太傅兼陕甘总督,看过《雍正王朝》的应该知道陕甘总督一职有多重要。此时的刘统勋,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朝廷重臣。

乾隆二十六年时,刘统勋正式入阁拜相,被授予体仁阁大学士,而且奉命管理礼部、兵部、吏部、刑部四部事务,与此同时还担任上书房师总师傅、国史馆总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乾隆三十八年时,刘统勋担任首席军机大臣。此时的刘统勋不仅入阁拜相,而且还位居军机大臣之首,可想而知其在朝中的地位有多显赫。只可惜这年刘统勋在去上朝的路上,病逝了。

乾隆对刘统勋的评价极高,将其称之为“真宰相”,而且直接赐予刘统勋谥号“文正”。

刘统勋的儿子刘墉,也是我们耳熟能详的一位汉臣,在很多的影视剧中有出现了“刘罗锅”。刘墉虽然不及其父仕途顺遂,但总算在嘉庆二年时入阁拜相,被乾隆皇帝授予体仁阁大学士,嘉庆九年时病逝,终年85岁高龄。而且值得一提的是,刘墉出身书香门第,不仅精通儒学,而且精通书法,人称“浓墨宰相”。

祖位至从二品布政使,父子皆入阁拜相,而且善始善终、青史留名,确实十分难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实际上,在乾隆朝时期,还有一个能够与山东诸城刘氏家族相媲美的家族——金坛望族于氏家族。于氏家族在乾隆朝时期,因为于敏中得乾隆宠信、位极人臣而十分显赫,但于敏中跟刘统勋、刘墉不一样的一点是:刘统勋与刘墉父子二人皆是名副其实的清官,得以善始善终,而于敏中虽得宠多年,但却在去世后名誉尽毁,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出身诗礼簪缨世家

于敏中出身金坛望族——于氏家族,而于氏家族可以称得上是名副其实的诗礼簪缨世家。“诗礼簪缨”出自《红楼梦》,意思是书香门第、官宦世家,像刘统勋与刘墉所在的刘氏家族,便也可称之为诗礼簪缨世家。

而于敏中,也是出身诗礼簪缨世家:

于敏中得烈祖父于业是嘉靖二十六年的进士

于敏中的天祖父于孔兼,是万历年间的进士,为明东林党重要成员

于敏中的曾祖父于嗣昌,是顺治十八年的进士,位至山西知县;

于敏中的祖父于汉翔,是康熙二十一年的进士,位至陕西学政,因为文章一绝而名噪一时;

于敏中的父亲于树范虽然没有榜上有名,但是曾被朝廷召入内廷,任武英殿编修;

而于敏中的一位堂兄于振,则是雍正元年的状元;

在于振考中状元的次年,于敏中的叔叔于枋考中进士而入仕,并且娶了雍正乾隆两朝重臣史贻直的女儿为妻。其实于敏中一开始过继给了叔叔于枋为嗣子,但是等于枋生下儿子后于敏中便又回到了亲生父母的身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出身在这样一个进士频出的书香门第,于敏中耳濡目染自然深受影响,再加上于敏中从小便十分聪慧,母亲对其要求十分严格,祖父于汉翔亲自教授其读书,所以于敏中五岁便开始学《四书》,10岁便能通读《五经》,15岁时便一举考中了举人。

只是在第一次前往京城参加会试的时候,于敏中落榜。

等回到金坛后,于敏中便重新选择了雍正元年的进士王布青为老师,重新研读四书以及十三经;到了弱冠之年的时候,于敏中便已经经史子集、阴阳历律无一不通。

乾隆二年(1737年),24岁的于敏中再一次前往京城参加会试与殿试,此次于敏中不仅榜上有名,而且还是位列一甲第一名——状元。自此以后,于敏中便同堂兄于振并称为“兄弟状元”,而这也成为金坛的一段佳话。

考中状元后的于敏中直接入翰林做了编修,而且在编修的位置上7年的时间。于敏中年纪轻轻便直接夺魁确实是春风得意,而于敏中经过多年的苦读而精通经史子集、满蒙汉梵等多种文字,不仅文章一绝,而且字也写得十分清秀洒脱,颇得乾隆皇帝的赏识,乾隆不仅让其直接入值懋勤殿,而且将其擢升为侍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刚入懋勤殿的时候,乾隆曾让于敏中抄译经书,单《华严经宝塔》于敏中仅排算便用了两年的时间,然后又写了一年的时间,这段经历是书法史上的一段佳话,乾隆为此对于敏中越来越器重

而在懋勤殿议论朝政之事时,于敏中言谈举止十分得体,乾隆为此对其十分赏识。

平步青云

在乾隆九年之前,于敏中虽然得宠,但还只是沉淀的一个过程,乾隆九年才是于敏中一生中平步青云的开始:

乾隆九年,于敏中奉乾隆之命担任山西乡试主考官;

乾隆十年乾隆巡幸江南苑时,曾问于敏中:何为治理朝政最需要什么?

于敏中回答:是人才!

于敏中的回答让乾隆十分满意,便将其命为学政前往山东、浙江;于敏中任学政期间确实为朝廷选拔了不少人才,颇得赞誉。待回到京城后,乾隆命其入值上书房,教皇子皇孙们读书;于敏中对皇子皇孙们十分严格、而且教学严谨,乾隆对此十分满意,便将其擢升为内阁学士。

乾隆十九年时,于敏中已经成为朝廷重臣——兵部侍郎。

从乾隆二十一年到乾隆二十三年,其生父于树范、嗣父于枋以及生母先后去世,按照规矩于敏中都需要守制;但是为了尽快回京,于敏中便隐瞒了母亲去世一事,此事被御史得知后便弹劾了于敏中。乾隆惜才,便没有责怪于敏中,授予其户部侍郎一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乾隆二十五年时,于敏中已经位列军机大臣,直接参与朝中要务。

五年后,于敏中被擢升为户部尚书,而且这一年乾隆准许其子于齐贤(多年考试未考中)入国子监读书;而且将于敏中的妾室张氏册封为淑人(其正室已经去世);乾隆如此恩宠,朝中大臣恐没几人能与于敏中相比。

乾隆三十六年时,于敏中被擢升为协办大学士兼户部尚书,距“入阁拜相”仅一步之遥。

而仅仅两年后,于敏中便正式入阁拜相,被乾隆授予保和殿大学士兼户部尚书,而且还位列首席军机大臣。于敏中之所以位列首席军机大臣也是有缘故的:

这年“真宰相”刘统勋,在上朝的路上病逝;

孝贤皇后的弟弟富察傅恒,在乾隆三十五年在班师回朝的路上病逝;

乾隆二十九年时,兆惠将军病逝

正得盛宠的于敏中,自然便是最合适的人选。

而乾隆对于敏中的宠爱程度到什么程度呢?

不管是在朝中还是巡幸在外,乾隆都会带着于敏中,于敏中一直都在最显眼的位置。朝中的要事乾隆大多也会采纳于敏中的建议,可以说此时的于敏中已经成为朝中第一权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世人皆知乾隆的宠臣是和珅,但实际上在和珅出现之前,于敏中才是最得宠的,其得宠程度并不比和珅差。于敏中去世后,和珅才出现,或许对于乾隆而言,和珅其实是另一个“于敏中”罢了。

其实乾隆之所以如此宠爱于敏中,也是有原因的。

于敏中其实跟和珅很像

于敏中比乾隆皇帝小三岁,平步青云时恰好是乾隆皇帝盛年的时候。

于敏中处事十分谨慎,不管大小事都遵旨而行,处理得十分妥当周密,自然无人能挑出于敏中的错处。而这还不是于敏中,最让乾隆喜欢的地方。

了解乾隆的应该知道,乾隆是大清十二帝中最喜欢作诗的一位皇帝,而且经常是即兴作诗,并不会提前打好草稿。而于敏中常常陪伴乾隆身边,自然能听到乾隆作诗,于敏中便将乾隆作的诗默默地记在了心里,然后再恭恭敬敬地誊写下来,做到一字不差。

有一次,乾隆又即兴作了七首诗两篇文章。没想到这天晚上,乾隆便收到了于敏中誊写好的诗词与文章,乾隆看到于敏中一字不差地将自己所作的诗词与文章记下来,顿时便对于敏中更加的欣赏,自然对于敏中更加的倚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到乾隆三十一年的时候,乾隆不再让于敏中掌管诗文,而是让刚刚入值军机处的梁瑶峰来负责;毕竟此时的于敏中需要专门来负责重要的朝政事务。如此一来,于敏中便不能再继续留心乾隆即兴而作的诗文。

有一天,乾隆将于敏中与梁瑶峰召到御前,诗兴大发。

在乾隆吟诗的时候于敏中便赶紧给梁瑶峰使眼色,让梁瑶峰将乾隆吟唱的诗文记下来;但是梁瑶峰没有明白于敏中的意思,便没有用心记;等到退出御前后于敏中便问梁瑶峰:诗文记下来了没有?梁瑶峰这才明白于敏中的意思,但是为时已晚,梁瑶峰顿时吓得六神无主。

于敏中说道:现在你负责管皇上的诗文,所以我才不方便再默记;现在你看该怎么办呢?

梁瑶峰很是惭愧,不知如何是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于敏中便同梁瑶峰一起试着回忆起乾隆即兴而作的诗文,然后于敏中便开始在屋中独自默写,没多长时间便凭着自己的记忆都写了出来,通篇只错了一个字。

如此理解乾隆心意的一个人,乾隆又怎么会不器重呢?

而于敏中对乾隆心意的了解,还不仅限于此:

只要是提起乾隆朝时期的《四库全书》,我们一般首先想到的便是纪晓岚,负责编纂《四库全书》,但实际上真正向乾隆提出编纂《四库全书》的是安徽学政朱筠,在满朝文武都反对的时候,于敏中对此大为赞赏。正是因为于敏中对此如此支持,乾隆才力排众议,正式下诏开四库全书馆,而于敏中便是《四库全书》的正总裁。

此时的于敏中不仅要负责办理朝中要务,而且还十分重视《四库全书》的编纂工作,对《四库全书》的编纂不仅提出了很多的建议,而且做了很多的工作,甚至亲自进献珍藏的图书17种。领导编纂《四库全书》,也是于敏中一生中最大贡献之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宠臣为何死后毁誉?

于敏中虽然极为得宠,但是他并非刘统勋一样的臣子。

乾隆三十九年,太监高云从因为泄露乾隆在奏折中的朱批而交御前大臣审理,高云从的供词中还牵扯到了于敏中:于敏中曾向高云从询问乾隆对观亮评论的记载;于敏中还曾帮高云从托付蒋赐棨打官司....

乾隆得知后十分生气,于敏中也是诚惶诚恐。

原本于敏中已经交刑部议罪革职,但乾隆不忍,便宽恕了于敏中,让其继续留任。

甚至在乾隆四十一年时,因平定大小金川之战有功,乾隆不仅赏还于敏中双眼花翎还将其画像悬挂紫光阁。可以说于敏中虽有错,但这并没有影响到乾隆对他的器重。

乾隆四十四年时,于敏中重卧在床,乾隆让内务大臣和珅陪伴左右一起去探望于敏中。而和珅便是于敏中的“接班人”,这年十二月于敏中病逝,终年66岁。

不过关于于敏中的去世还有一种说法:于敏中其实是饮鸩自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不管是哪种说法,乾隆都给了于敏中死后尊荣,不仅赠与其谥号“文襄”,还让其入祀贤良祠。

于敏中虽得了死后尊荣,但这样的尊荣于敏中并没有保住,当然这也是于敏中咎由自取的结果:

乾隆四十五年六月,于敏中去世的次年,于敏中的孙儿于德裕状告自己的堂叔于时和霸占祖父在京城的财物,并且在这年三月将财物运送回了金坛。乾隆得知后十分重视,便命大学士章佳阿桂、英廉(和珅妻子冯氏的祖父)前去查清此案,结果让乾隆大跌眼镜:

素来廉洁奉公的于敏中,其京城以及在金坛的家产居然有两百多万两。

这样的结果自然让乾隆十分生气、失望,但是乾隆还是极力地保全于敏中的名节,并没有深究,只是将于时和流放伊犁,给于德裕留了三万两银子,其他的则全部留给金坛作为开河之用。

紧接着,苏松粮道曾给于敏中修建花园一事也被揭发出来,乾隆虽然失望但觉得于敏中位极人臣有臣子巴结逢迎也是很正常的事情,更何况于敏中已经去世,乾隆便没有深究此事,只是将苏松粮道革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乾隆四十六年,浙江巡抚王亶望等人贪污大案经过一年多的时间终于调查清楚,此案被处死者便有56人,而此案的元凶并非王亶望,而是已经去世的于敏中。

但即便是如此,乾隆还是没有打算深究于敏中,只是在谕旨中轻描淡写地将于敏中的罪责遮掩了过去。

但是乾隆五十一年,乾隆在把玩嘉靖年间的古瓷时,突然想到了奸臣严嵩,由严崇而想到了已经去世七年之久的于敏中。乾隆随即下旨,指责于敏中仗着皇恩浩荡,而贪污受贿。

于敏中拥有厚赀,亦必系王亶望等贿求赂谢”

随即,乾隆便将于敏中撤出了贤良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就这样,于敏中为官四十余年,得宠于乾隆帝多年,最终也没有保住自己的死后尊荣,反而名誉尽毁。若是于敏中能够跟刘统勋一样廉洁奉公,也能青史留名;只能说若不能做到安分守己,即便是乾隆对其再器重偏爱,最终也不能保住身后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