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粉” 吹嘘下的青年远征军

在历史的舆论场中,有一股势力常常带着别样的 “滤镜” 回望过去,那便是 “果粉”。无论是国内一些执念颇深的 “果粉”,还是多年前的湾湾地区部分人,谈及抗战,每每将 “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 挂在嘴边,把国民党青年远征军当作了不得的抗战王牌来吹嘘。

他们言语间的推崇,让不少不熟悉那段历史细节的朋友,也跟着心潮澎湃,以为这是一支在抗日战场上力挽狂澜、让日寇闻风丧胆的劲旅。但事实真的如此吗?

当我们拂去岁月的尘埃,揭开历史的面纱,去探寻这支青年远征军的真实作为时,却惊异地发现,诸多吹嘘背后,是与想象中大相径庭的真相。他们,真的如 “果粉” 口中那般,是抗日战场上的中流砥柱吗?接下来,咱们就一起深入那段历史瞧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组建背后的真实目的

1944 年,日寇在中华大地疯狂肆虐,豫湘桂战役的溃败如同一场噩梦,让国民党统治区陷入了前所未有的震荡。

大片国土沦丧,陪都重庆岌岌可危,民众的信心遭受重创,国民党军队的腐朽与无能在这场战役中暴露无遗,军队士气低落,兵源也愈发枯竭。

而在大后方,经济形势宛如一座摇摇欲坠的危楼,濒临崩溃。通货膨胀如脱缰野马,物价飞涨,百姓生活苦不堪言。

大量的中学生、大学生毕业后,面对的不是光明的前途,而是失业的困境,他们满心的抱负与学识无处施展,在迷茫中徘徊,对国民政府的不满情绪日益积聚。

此时,在抗日的烽火中,另一股力量却展现出蓬勃生机 —— 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延安,宛如一盏明灯,吸引着无数有志青年。

在那里,公平、正义与抗日的决心交织成希望的曙光,让青年们看到了国家的未来与民族的希望。

据不完全统计,仅 1938年5月至8月,就有超过2000名青年奔赴延安。这一现象,让国民党当局如坐针毡,深感不安。

面对内忧外患的夹击,蒋介石及国民政府意识到,必须采取行动,扭转这一不利局面。一方面,为了补充兵员,急需新鲜血液注入军队;另一方面,也是更为关键的,是要与中共争夺青年人才,防止这些有知识、有理想的青年倒向延安,同时重塑国民党在民众心中的形象,为未来的政治博弈积攒力量。于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组建青年远征军的计划被匆匆推上了历史舞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待遇优渥却未战先 “腐”

为了吸引青年才俊加入,国民政府可谓是下足了 “血本”,推出的优待政策堪称 “史上最诱人”。每位报名的大中学生,当场就能领取5000元法币奖金,这在当时经济凋敝、百姓食不果腹的情况下,无疑是一笔巨款。

在校生能保留学籍,退伍后可回原校继续学业;中学毕业生退伍后免试保送大学深造;政府机关工作人员参军,原职位保留,军饷、薪饷双份照发。而且,只要不 “背叛党国”,服役期间犯了事,一概不负刑事责任,还能越级向时任青年军政治部中将主任的蒋经国反映情况。

这般优厚条件,就像一块超强 “磁石”,引得青年们趋之若鹜。从1944年 10月至抗战胜利,短短时间内,国民政府参照美军轻型步兵师编制,共编成了青年军201至209师,原本还计划编成第210师,只是日本投降时该师仅编成2个步兵团,未组建完师部。就这样,抗战时期的青年军共计编成了 9个师又2个团。

青年军的军官选拔也极为严苛,尉官清一色中央官校毕业,校官须出身黄埔且接受过各兵科继续教育,将官更是老蒋从陆军大学精挑细选的原黄埔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些精英调入青年军后,虽职务降一级,但待遇不变,履职前还得经过专门培训,国民党高层也常来授课,足见蒋介石对这支队伍寄予的厚望。

物质待遇上,青年军比照驻印军标准,伙食每天供应2两猪肉,这让其他部队眼红心热,为平众怒,老蒋甚至将其称作 “青年远征军”,对外宣称训练完就送上印缅战场对日反攻,称超高待遇是应美方要求。

然而,现实却与 “抗日精锐” 的名号相差甚远。青年军在国内的行径令人咋舌,他们仗着特殊待遇,肆意妄为,成了地方一霸。在各地驻地,打架斗殴如同家常便饭,强买强卖、结伙滋事更是屡见不鲜。

下饭馆、进影院、逛青楼从不给钱,要是有人敢阻拦,不论对方是宪兵、警察还是政府官员,抬手就打,毫无顾忌,反正背后有蒋经国乃至蒋介石撑腰,根本不怕事后算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就拿驻汉中的青年军206师来说,有一回官兵去看戏,只因一点不如意,就大闹戏园子,砸得稀烂,还追打票友,一路从戏园子打到第一战区长官部。

李宗仁得知后怒不可遏,奏请蒋介石撤换师长杨彬。可谁能想到,接任的新师长刚到,就遭到这群兵痞的羞辱。他们在油印小报上大肆嘲讽,还在点将台上刻诗:“尸满湘江血满城,将军从此更扬名。来生再见成虚语,不作英雄作狗熊。”

新师长气炸了肺,下令严查,结果没查出元凶,第二天自己的名讳反倒被人用红油漆写上 “汉奸” 二字,最后实在待不下去,只得狼狈走人。这般无法无天的行径,哪里有半点军人的样子,又怎堪当抗日杀敌的重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所谓 “参战” 的真相

国民政府心里门儿清,光靠优厚待遇把青年军养着,却不让他们上战场,这事儿根本没法向其他部队交代。于是,在蒋介石的授意下,驻昆明的青年军207 师在1945年初,将部分人员空运到了印度兰姆伽,还给了个 “暂编汽车第 1 团” 的番号,对外宣称这就算是参战了。

可这些青年军士兵,在国内时被捧上了天,过惯了少爷日子,娇生惯养,一到印度就水土不服。他们把在国内的那套 “做派” 原封不动地带了过去,开口闭口 “民主”“自由”,丝毫不把军纪放在眼里。

这可惹恼了驻印军,在驻印军官兵眼里,他们同样是 “天之骄子”,哪能容忍这些新来的如此放肆。双方冲突不断,这 “暂编汽车第1团” 很快就得了个 “民主团” 的绰号,成了驻印军眼中的 “刺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驻印军副总指挥郑洞国得知后,气得直跺脚,公开表示这帮人比霍乱病菌还可恶,必须隔离。上头都放了话,下面的士兵自然更不客气。暂编汽车第1团的官兵们在印度可没少挨揍,打完了还不算完,驻印军还借口他们闹事,收缴了他们手中的弹药,用铁丝网将他们圈禁在当地的霍乱疫区,任其自生自灭。

在这样的处境下,这个所谓的 “参战” 部队,直到日本宣布投降,都没和鬼子照过面,更遑论取得什么抗战功绩了。对比一下真正的中国远征军,他们在缅北、滇西的崇山峻岭中,与日军浴血奋战,用生命打通了滇缅公路,为抗战物资的运输立下汗马功劳;

松山战役中,面对日军的坚固工事,远征军将士们毫不退缩,反复冲锋,一役伤亡惨重,却也打出了中国军人的威风,让日军胆寒。可青年军呢?打着 “远征军” 的旗号,却在印度丢人现眼,实在是令人唏嘘不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解放战争中的角色

抗战胜利的曙光并未给华夏大地带来长久的安宁,内战的硝烟很快弥漫开来。此时,蒋介石心心念念的青年军,再次被推到了历史的前台,成为他内战布局中的关键棋子。

青年军摇身一变,成了国民党军的 “精锐之师”,被部署在各大关键战场。可事实上,这支部队的真实战斗力,与他们的 “名号” 相差甚远。我军战士在与青年军的交锋中发现,他们虽然装备着精良的轻武器,可一旦打起硬仗,重武器火力不足的短板便暴露无遗。

更致命的是,青年军官兵的思想深受国民党反动宣传的毒害,极其顽固反动。在战场上,他们宁死不降,负隅顽抗,给我军的进攻造成了不小的阻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就拿上海战役来说,三野的战士们碰上了青年军204 师,这个师的官兵死守阵地,战斗意志远超一般国民党军,让战事陷入了胶着。然而,他们空有 “顽强”,作战经验却少得可怜,战术呆板,不懂得灵活应变。

战斗骨干稀缺,一旦陷入困境,指挥体系就乱成一团,毫无还手之力。野战更是他们的 “软肋”,一旦脱离了坚固工事的依托,在野外与我军遭遇,便兵败如山倒,溃不成军。

从洛阳到沈阳,从西安到上海,青年军各师在解放战争的烽火中,一个接一个地遭受重创,或被全歼,或狼狈逃窜,曾经被寄予厚望的 “青年远征军”,终究没能逃脱覆灭的命运,沦为了历史的尘埃。

他们的故事,也成为了后世反思战争、剖析历史的生动教材,时刻警示着我们:真实的历史,绝不容许被美化、被歪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历史不容歪曲

“果粉” 们出于种种目的,将青年远征军吹嘘成抗日的英雄之师,试图为国民党在抗战中的表现涂抹上一层绚丽却虚假的色彩。

然而,真相不会被永远掩埋。当我们深入探究那段历史,看到的是青年远征军在抗日战场上近乎 “零作为” 的尴尬事实,他们更多地是作为国民党的政治工具,在内战中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伤痛。

我们必须以史为鉴,用客观、理性的态度去审视历史。珍视那些为民族解放真正抛头颅、洒热血的英雄们的付出,他们默默无闻,却用生命捍卫着祖国的尊严;同时,也要揭露那些被美化、被夸大的虚假历史形象,不让错误的信息误导后人。

只有如此,我们才能在历史的滋养下,坚定地走向未来,守护来之不易的和平与繁荣,让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铺满先辈英烈们用精神铺就的基石,向着光明永不止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