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者,心之门户”,言语看起来微不足道,但最能暴露一个人的内心。老话儿说:一口唾沫一个钉。说话要注意分寸,有分寸的表达,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01、言宜慢,心宜善。——琅琊王氏家规
中国古代顶级门阀士族“琅琊王氏”在1700多年间出了36个皇后、36个驸马、35个宰相,这与其家规家风有莫大的联系。“言宜慢,心宜善”,寥寥数字家规,足见有话慢慢说的智慧。
尤其在遇到急事时,话更要慢慢说。因为越急,越可能说得前言不搭后语和不得体,容易误事,也容易让人觉得你冲动不稳重。急事慢慢说,才能把事处理地更好,才能给人留下遇事不乱、成熟稳重、可堪信任的印象。
02、君子约言,小人先言。——《礼记》
君子谨慎说话,小人妄言妄语。谨慎是一种态度,更是一种修养。如果没有把握,不说最好。
在别人问起或事到临头而不得不说时,措辞就一定要谨慎,这样才能不误人,人们也会觉得你是个靠谱、值得信任的人。
03、流丸止于瓯臾,流言止于智者。——《荀子》
滚动的珠子会被碗边那样的上坡逼停,没根据的传言会被聪明人止息。制造谣言,传播谣言,这体现的是人的品质、修养和辨别力不够,也会让人觉得不负责任、无事生非。遇事要多分析,对没发生的事,绝不可胡说。
04、牙尖嘴利,终非福厚之人。——《菜根谭》
现实生活中很多人把牙尖嘴利的“损人”当做“幽默”,把嘲弄别人看做“真性情”,你若是因此不高兴,就说你“开不起玩笑”。其实损人跟幽默一点关系也没有。
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言语上的“抖机灵”看似显示出你的机智,但其实是将你情商低的一面暴露到大家面前。一个嘴上不饶人,喜欢在嘴上占便宜的人,一定是个自私自利的人。损人的话要少说,对人要和善一点。
05、吉人之辞寡,躁人之辞多。——《周易》
有德之人,自知为善不足,非不得已不讲话;急躁之人,急于自售,所以话说得多。
祸从口出,该说的说,不该说的不能说,否则祸患就会降临。
06、长者不及,毋儳(chán)言。——《礼记》
长者没有谈及的事,不要主动提及;与尊长谈话时,应该由尊长主导话题,这样才能体现出自己的谦虚以及对尊长的尊重,更容易得到尊长的认可、喜爱和器重。
07、静坐常思自己过,闲谈莫论人非。——《格言联璧》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事情,都有自己的秘密隐私,不要把别人的是非、隐私当做聊天内容,人与人之间要学会相互尊重。
交浅言深是大忌,在不议论不谈论别人的私事时,也不要把自己的事情到处乱说,不要给别人留下一种随便、不靠谱的印象。
08、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论语》
没有轮到自己讲话就越位抢话,是浮躁;该自己说话时却不说,是隐瞒;不察言观色、观察环境氛围而贸然讲话,是盲目。在恰当的时候说话,才会不招致别人的讨厌。
说话有道,我们要注意说话的对象、场合、身份,“可与言而不与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和可以说话的人设防不说话,这就错失了人才;不可与他谈的话却与他谈了,这就是说错了话。
09、大知闲闲,小知间间;大言炎炎,小言詹詹。——《庄子》
最有智慧的人,总会表现出豁达大度之态;小有才气的人,总爱为微小的是非而斤斤计较。合乎大道的言论,其势如燎原烈火,既美好又盛大,让人听了心悦诚服;那些耍小聪明的言论,琐琐碎碎,废话连篇。
言与行是人主体活动的两种方式,而语言又是与人沟通交流的最直接方法。对于说话,《庄子·齐物论》中还有一句“大辩不言”,其意说的是真正有才、善于辩论的人,并不会通过多说话以显示自己。是非以不辩为解脱,利刃用糜套以藏锋,而真正有大智慧的人从不会让自己思想的深度被过多的饶舌所遮蔽。所以,如果开口有的时候是一种机智,那么适时地选择沉默则是一种更具睿意的成熟。
10、言必先信,行必中正。——《礼记》
说话必须首先要体现诚信,行为一定要持中端正。
开口说话,是一件最简单不过的事,但做到言而有信,言出必行,似乎就不那么容易了。《论语·卫灵公》记载:“子张问行。子曰:'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只有言而有信,言行一致,才能得到他人的信任;如果获得他人的信任,那么即使是在蛮荒陌生的地方也会行得通;如果说话不忠诚信实,行为不恭敬实在,就是在本乡本土,也处处受阻。信用是一个人内心真诚的外在标志,也是成大事者必须坚守的重要品质。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