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总有人说中国没有哲学

作者丨读书周刊&杨立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1.

我们从未远离中国哲学

读书周刊:关于中国哲学,总有人宣称“中国没有哲学”,或者说“中国传统思想不应用哲学一词来概括”。

杨立华:我跟这个声音作了很多年的斗争。其实,在西方哲学史上,并没有什么标准形态的哲学。即便在分析哲学如此盛行的情况下,难道不讲黑格尔,就没有现象学了吗?黑格尔再伟大,反黑格尔的叔本华就不是哲学家么?

既然没有标准形态的哲学,怎么就能说中国没有哲学呢?

我个人对哲学的理解是这样的:哲学是对世界和人生根本问题理性的、成体系的思考。其中有三个基础要素:第一个是关于世界和人生的根本问题,第二个是理性,第三个是成体系的思考。

以此观之,中国当然有自己的哲学。

现在的关键是,先哲们的思想精华如何准确继承与科学弘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举个例子,我们偶尔说一句“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就在用《论语》了;“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就用到了《老子》;感叹一句“大器晚成”,虽然是误解,但又一次用到了《老子》。在郭店楚简中,这句话写作“大器免成”。意思是,只要成器就一定不够大,真正的大器一定不能成器。

这些只言片语,对我们的生活一直在起作用。所以,我们从来没有远离过中国哲学。

对此,我们要有自信,也要更加珍惜。

02.

为何传统上不喜欢“盈和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读书周刊:讲中国哲学,孔子是绕不过去的。据说德国哲学家黑格尔“看不上”孔子,认为他的思想理论太过“世俗”?

杨立华:包括莱布尼兹、伏尔泰等人在内,欧洲有很多伟大的思想家都是崇敬孔子的。到了黑格尔那个时代,德国哲学取得巨大进展。黑格尔的原话我记得是,最好不要把《论语》翻译成德文,因为本来我们挺尊敬他的,但翻译成德文,就会发现说了很多“道德教条”。

中国哲学当然是指向现实人生的。

孔子的哲学、孔子的思考,对人伦日用有着具体的指导。以《论语》为基点,孔子的思想完全可以体系化地构建起来。《中国哲学十五讲》重点讲了这个体系的核心,就是价值论证部分,就是我们认为一件事是应该的,它为什么应该,它背后的根据是什么。

进一步来看,孔子的思路是,符合天道且符合人性的,就是对的,就是应该的。我们常常以为老子爱护自然、讲究“天人合一”。其实,老子的天道跟人性之间、跟人的表现之间分裂的可能性是非常大的。而孔子始终强调,人性和天道之间是一以贯之的。可以说,孔子的哲学提供了最简洁、最朴素、最强有力的价值论证。

孔子的哲学是高度理性化的。在我看来,孔子哲学是中国文明的“此世性格”的体现。中国文明从根本上讲是围绕“此世”而非“彼岸”来展开的。在其根本的目光里,没有那么多虚构的概念,如原罪、彼岸、末日审判之类,而是在生存的基础上,用简单朴素的目光来看待这个并不完满的世界。

读书周刊:您在书中称赞,老子的思想是“留白的智慧”。可这样的“留白”似乎也让《老子》遭受了不少误解?

杨立华:讲老子哲学的最大麻烦在于,《老子》这本书争议太大。一个焦点问题就是,这本书到底是什么时代成书的?钱穆一生都坚持,《老子》晚于《庄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钱穆,中国现代著名历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

第一,《老子》晚出的证据确实比较多。例如,《老子》里面有明显的“反学”概念。这应该是针对儒家、针对孔子、针对《论语》而说的。《论语》第一句话里就有“学而时习之”,所以老子要“反学”。由此推断,《老子》至少要晚于《论语》。

又如,《老子》里面讲“不尚贤”,正与《墨子》“尚贤”思想相对。所以,应该也晚于《墨子》。

第二,《老子》的多个版本里都有“三十辐共一毂”。可考古证明,30根辐条的战车要到战国末年才有。春秋末年的车,辐条数远没有这么多。余嘉锡先生在《古书通例》中指出,古时候的很多经典都有一个成书过程。就拿《论语》来说,我个人认为,前十篇编成的时间较早。所以,前十篇相对来说更整齐,第十篇《乡党》述孔子的行状,很像是书后的附录。

当然,相对来说,儒家的传承脉络还是比较清晰的。《论语》是孔子的第一代弟子记录下来的夫子言行,然后由第二代弟子搜集整理而成。《论语》成书无论如何不会晚于孟子的时代。《孟子》引用了很多《论语》的话,甚至可以说通篇都是对《论语》的解释。

当然,五千言规模的《老子》形成得较晚,并不意味着《老子》里面就没有春秋时期的内容。只是我们没有可靠的方法把其中的早期思想分辨出来。

《老子》的成书应该有一个漫长的过程。看郭店楚简,《老子》甲乙丙三种加起来只有1300多字。有人认为郭店本是摘抄本,我觉得可能性不大。一方面,甲本、丙本之间有重复,如果是摘抄,怎么会重复?另一方面,以摘抄本作为随葬品不大合乎情理。所以,郭店楚简的三种《老子》,应该是早期流传的三种传抄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郭店楚简老子校释》

以“万物之生”为例,我觉得传世本《老子》里可能有不同的思想系统———“有生于无”是一个系统,“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是另一个系统。“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的理念,严格来说跟“有生于无”是有所不同的。传世本《老子》很可能是一个拼合版。

总的来看,老子的思想是中国传统智慧的体现。中国人传统上不喜欢“盈和满”,强调月盈则缺、水满自溢。老子讲柔弱胜刚强,孔子则讲谦退、讲不伐。伐就是伐善施劳的意思;不伐,即不要刻意夸耀自己的长处、表白自己的功劳。这都是留余地的意思。

03.

为何不选《荀子》和《易传》

读书周刊:听说以前讲授中国哲学史的时候,您经常失眠。写作《中国哲学十五讲》,状态又是怎样的?

杨立华:写这本书最耗精力的部分是孔孟老庄和嵇康五章。庄子的挑战尤其大。

古往今来,真正理解、研究庄子的,思想最深刻的无外乎郭象和王夫之,后面就是章太炎。他们之所以“解庄”解得好,不是说他们原原本本地解释了庄子,而是他们能与庄子展开对话。想达到这样的高度,还是有难度的。

↑郭象与《庄子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郭象与《庄子注》

研究庄子哲学的一个最大难点是,很难确定哪些内容是庄子本人写的。《庄子》内、外、杂三篇,很明显不是同一个作者。好在刘笑敢先生在《庄子哲学及其演变》给出了有说服力的考证:内七篇早于外、杂篇,是战国中期的作品,所以,应该是庄子本人所作。我们今天研究庄子本人的哲学,只能以内七篇为本。

同时,写庄子的时候,还要注意避免“以老解庄”。事实上,庄子和老子的哲学方向差别非常大。老子在《庄子》里也没那么重要,《庄子》内七篇里老子一共出现过3次,跟孔子的出场次数相比差了很多。

此外,不能一上来就直接拿《庄子》里的某句话来论证庄子的思想。除非庄子在文章中的直述,否则就不能简单地把某个人物说的话当成庄子本人的思想。

读书周刊:讲述中国哲学史,“十五讲”的篇幅够吗?为何没有辟出章节讲荀子?

杨立华:《中国哲学十五讲》并不是中国哲学通史,而只是想带领读者深入中国古代一流哲学家的思想内部,了解他们的哲学问题、致思方式,让读者有具体的收获。它是简明本写法,不见得有多通俗。没有一定的哲学基础,没有足够的爱好,没有认真地阅读,可能会很难读进去。

确实,有人质疑过为何不放《荀子》《易传》等。类似要求有一定的道理,但这样加了后,会不会有人指责这是“先秦哲学十五讲”呢?其他的名家要不要讲,墨家要不要讲,法家要不要讲?

如果说弥补一点点遗憾的话,那就是可以把嵇康换成僧肇。僧肇是佛教中国化的里程碑式人物,被称为“秦人解空第一”。汤用彤先生在《魏晋玄学论稿》里,将其视为魏晋玄学的巅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朱熹

但在现有“十五讲”的篇幅里,已经没法再减了。“先秦四家”不能再少了吧?王弼、郭象不讲,魏晋玄学讲什么呢?“北宋五子”要么就不讲,要讲就得全讲。到了南宋,朱熹无论如何也得讲吧?明代要是不讲王阳明,这本书肯定要被骂死。讲了朱熹,讲了王阳明,能舍得陆九渊么?陆九渊的思想也许没那么详密,但他的思想格局非常大。

这样一来,就剩一个名额了。给谁呢?给嵇康吧。嵇康的《声无哀乐论》对我个人影响特别大,他的诗也好。虽然在哲学表达上深度可能不够,但这样一个精彩的人,难以舍弃。

读书周刊:书中专门介绍了王弼、郭象,他们的“知名度”似乎并不怎么高?

杨立华:相较于嵇康,王弼、郭象反倒没有什么争议。在中国哲学史上,两人的地位极高,对后世哲学家也产生了普遍影响。

王弼是魏晋玄学的奠基者。他以言简意赅的论证代替烦琐注释,以抽象思维摒弃象数之学,以义理分析取代谶纬迷信,尽扫先秦、两汉易学研究的迂腐学风,开创了一代新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王弼,经学家、哲学家,魏晋玄学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创始人之一

郭象是西晋大哲学家,其著作《庄子注》在古代一直是影响最大的《庄子》注解。传世的《庄子》本,其实就是郭象整理修订后的本子,可以称为“郭象本”。当然,郭象在注释《庄子》时,是将《庄子》的内、外、杂篇看作一个整体的。同时,郭象的哲学自成体系,并不完全符合庄子哲学的宗旨。

魏晋南北朝时期,士大夫精英层面普遍陷入极为深刻的虚无主义之中。一方面,政权更迭频仍,社会斗争复杂,个体生命变得异常柔脆;另一方面,特定的历史条件,又让士大夫精英集各种优势于一身,包括权力、财富、名望、时尚、艺术、思想等。“天下”不是士人们最在乎的东西,他们最在乎的是怎么活得有区别。这样一来,天下就不可避免乱起来了。

北宋时期恰恰相反,文人士大夫“太在乎天下了”,所以也麻烦。他们谈论任何事情都上纲上线,所有的斗争最终指向道义之争,没有妥协的余地。

04.

为何说程朱陆王是“同道人”

读书周刊:您在书中将陆九渊称为“极端化、纯粹化、简单化的孟子”,理由何在?

杨立华:我特别喜欢陆九渊的“收拾精神,自作主宰”。他的思想基本上是一切从人的本心出发,认为恻隐、羞辱、辞让、是非就是人的本心,一切事情根源于人的本心,天地万物也因此都源于人的本心。同时,又极为重视孟子的义利之辩,强调儒家哲学中的自主性。这正是他单纯而又伟大的地方。因为这几点,确实是儒家哲学最核心、最关键的部分。当然,孟子的思想更丰富,不是陆九渊所能穷尽的。

陆九渊的思想是在北宋儒学复兴运动达到高峰背景下产生的。在他生活的那个时代,儒家的生活方式已不再受到质疑。换言之,不是在佛老面前怎么自我辩护的问题,而是怎么接纳佛老的问题。

从宋代到明代,儒学复兴运动的主要任务是,怎样通过哲学的方式在整体上为儒家的生活道路确立基础。在这样的大方向上,张载的气学、程朱的理学、陆王的心学作出了不同的探索,可谓复兴运动上的“同道人”。

读书周刊:陆九渊与朱熹的“鹅湖之会”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哲学辩论会。请问,这是一场怎样的思想交锋?

杨立华:在“鹅湖之会”上,当时中国最伟大的几位思想家都聚在了一起。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当一个伟大时代出现的时候,往往会集中涌现几个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而且这几人通常交集还很多。一个时代的思想高度,其实就是由这几个最高峰决定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鹅湖书院,位于上饶铅山县鹅湖镇鹅湖山麓,为古代江西四大书院之一

就讨论本身来看,鹅湖之会没有特别深刻的东西。朱陆之辩有一个非常长的脉络,真正的巅峰要到陆九渊晚年。在“鹅湖之会”上,双方的分歧主要是在为学方法上,即如何培养道德人格,关键点是需不需要读书、怎样读书?朱子强调“致广大而尽精微”;陆九渊推崇“先立乎其大”,把尊德行放在首位。

读书周刊:王阳明又是怎样把心学推上巅峰的?

杨立华:龙场悟道之后,王阳明达到了“心即理,心外无理”这样一个思想洞见的高度。总的来看,他的思想比陆九渊来得详密:

第一,王阳明的思想有自己的体系,晚年提出“致良知”说后更加圆融。

第二,王阳明的“心外无理、心外无物”,可以说包含非常高深的主体性哲学思维。如果有必要的话,阳明心学完全可以展开成一个逻辑严密的哲学体系。

第三,王阳明使儒学真正成为普通人的哲学,甚至可以说开启了儒家意义上的启蒙时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程朱最大的局限就是他们的影响力主要局限于读书人层面,百姓还是“日用而不知”的“浑浑噩噩”。王阳明的思想是真正朝向了普通人,他要点亮所有人的生命激情,把人的主观能动性充分激发出来。所以,才有“满街皆圣人”的说法。这是儒家理想的一次飞跃。

王阳明有一个比喻,就是用黄金来形容人的差别。一个是斤两,一个是成色。哪怕只有一钱黄金,只要成色十足也是千足金。要做到这个千足金成色,就要用最饱满的热情去面对生活。

我们讲雷锋精神,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什么是永不生锈的螺丝钉?就是分量很小但成色十足。

05.

如何在生活中亲近哲学

读书周刊:从个人成长的角度来看,应该怎样进一步亲近哲学?

杨立华:不管知识结构怎样更新迭代,普通人还是应该养成系统性思维,或者说看事情要有一点哲学眼光、要有批判性思维。

具备这样的能力,需要读书,读正确的书,正确地读书。如果全是读一些成功学的书、心灵鸡汤的书,读得越多可能越糊涂。

读正确的书,要读经典;正确地读书,要少读一点、读精一点、读深一点。人的生命太短暂了,读书是为了提高自己的见识。道理见得深,践履上才能笃实真切。

读书不是读给别人看的,所谓“为己之学”,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访谈者|读书周刊&杨立华

文章仅用于分享交流不作商业用途

如有侵权请联系后台删除

中国哲学15讲

中国美学15讲

西方哲学15讲

一键打包↓

官方正品,拍吧↑

独家课程丨哲学100问

0基础西方哲学史(从古希腊到后现代)

上图扫码 - 立即购课(APP附文稿)

逻辑图领取,加助手微信号:zhexue100zhushou

阅读全文订购《哲学100问》(完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