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借有还,再借不难。
借钱见人情,还钱见人品。
关于借钱的俗语,我们听过很多,也期待社会风气越来越好,自己遇到的人都讲诚信。
现实却不容乐观,曾经和你关系很铁的人,借钱之后,就变成了陌路人,甚至跟你打官司。
那,为什么借钱的人,总是不愿意还钱?是什么心理在作怪呢?
通常,他们有以下几种心理,让人防不胜防。
01
以为别人来钱快,赚钱多,可以长期拖着,拖过去。
知乎上,有人问:亲戚借钱几年后一直不还?怎么办?
提问的人描述:亲戚在多年前,得了一场大病,从父母手里借了五万。亲戚还从其他人手里,借了二十万。
病愈之后,亲戚从来不说还钱的事情。并且,亲戚家唯一的财产,就是一套房子。亲戚的老公,好吃懒做,喜欢打牌,儿子儿媳也没有出息。
热心网友“mzL7eM”提示了一句:“时间太长容易过诉讼时效,可能对追回钱不利。建议尽快起诉。”
是的,时间长了,也许关于借钱的证据链,都不完整了。
很多亲戚朋友借钱,一张借条都没有,就是一个口头协议。协议的时候,也没有录音,自然就没有形成有效的证据。
最可怕的是,上一辈的人存在借钱的关系,到了下一代,就不认可了。这证据也不足,还真的是“人死债消”。
如果你是债主,去催亲戚朋友还钱。
对方来一句:“你急什么,你又不是没钱,你又不差那几个钱。”
确实你不缺钱,对方十年八年不还钱,也不会对你造成困扰。这就让借钱的人,理直气壮地不还钱了。
你也总是退一步,不苦苦逼着对方还钱。这赖账的时间,就越来越长。
想一想,过了二十多年,你再去催债。对方不搭理,这就非常恼火了,顶多的干着急。
随着时间的增加,人的记忆会变淡。当初借钱的事情,也会被时间消磨,从而借钱的人,总是满不在乎。
02
对方是亲友关系,不会使劲催要,也应该施以援手。
我的母亲,一辈子都种地,一辈子都穷。
可是母亲见不得亲戚落难。二舅舅的儿子建房子,差一些钱,母亲就把从牙缝里剩下的钱,借出去了,一共三千多。
过了三年,二舅舅的儿子生了两个孩子。另外,其妻子是二婚带娃。这一下子,家里就有了三个孩子,生活负担很大。
作为农民,二舅舅的儿子无论如何,都不会发财,总是穷困的样子。
母亲常常叹息:“他啊,日子难,随他吧。”意思是说,大家不要催债,都是血脉之情,何必呢?都应该去同情他,多一些理解。
俗话说:“亲不亲,打断骨头连着筋。”
《朱子家训》中说:“居家戒争讼,讼则终凶;处世戒多言,言多必失。”
把感情和金钱紧密联系起来,借钱的事情,就不太好办了。还钱,更加难办。
对于债权人,宁愿自己节衣缩食,把低谷撑过去,也不去讨要钱,毕竟面子上过不去。
借钱给晚辈,是看兄弟姐妹的面子。哪能互相伤害,反目成仇了。
借钱给长辈,抱着尊敬的态度,哪能把孝道弄丢呢?
借钱给兄弟,怎么也要看父母的面子,不要伤害了家庭和气。
对于债务人,把亲戚关系摸透了,常常把血脉的事情,挂在嘴边。也让大家觉得,应该帮他。
时间长了,人家就是死猪不怕开水烫,就算你给脸色,骂他,求他,也无济于事。
最可怕的是,一旦你去催债,一些长辈就跳出来,指着你骂:“你就那么缺钱吗?就不放过某某吗?”
比方说,姐姐借钱给弟弟,弟弟好吃懒做,却非常被父母溺爱。姐姐讨债,父母会跳出来,认为姐姐不近人情,做得不对。这本末倒置啊。
03
把借来的钱当成自己的钱,还钱的时候,似乎是自己损失了一笔钱。
在心理学上,有一个“损失规避效应”。
其意思是说,一个人面对损失时的痛苦感要大大超过面对获得时的快感。
打个比方:一大早你就弄丢了一千块钱,会非常心痛。到了傍晚,你捡到了一千块钱,就有 了快乐。但是你的快乐,无法冲抵你的心痛。
按照这样的心理,就好理解那些不还钱的人了。
作为借钱出去的人,会很心疼自己的钱。毕竟,都是血汗钱啊。
作为借别人钱的人,享受到了金钱带来的快乐。如果要他还钱,就会觉得自己损失了一笔钱,非常痛苦。因此他不愿意丢了快乐,感受痛苦。
把别人的钱占为己有之后,要还钱,就有一种错觉——凭什么我的钱,给他人呢?万一要给利息,痛苦会更多。
债权人和债务人,分别有不同的心理感受,形成了巨大的对比。这样一来,债权人一旦钱脱手,就彻夜不眠,每天都觉得对方不会还钱。
04
回头看,什么样子的人,才能够借钱给他们呢?
有一种人,一旦借别人钱了,就想着如何马上归还,否则睡不着了。
有一种人,平时能勤快赚钱,只是遇到急事,需要一笔钱。急事办好了,就马上可还钱。
如果没有把握把钱收回来,你还是不要借钱给人,免得做了好事,自己彻夜不眠,还引发夫妻吵架。
在此,奉劝那些借钱的人,别做老赖,败坏社会风气。
作者:布衣粗食。
关注我的文字,走进你的心灵。
文中配图来源于网络。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