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去年3月发布以来,小米SU7的热度一直居高不下,销量屡创新高。
原以为进入2025年,小米汽车的热度会稍稍降温,没想到却迎来了更惊人的表现。
因为就在上周(2024年12月30日至2025年1月5日),车fans创始人孙少军透露:
小米SU7新增订单突破1.2万份,周销量再次创下历史新高。
有趣的是,小米汽车当前的周产能只有6000—7000辆左右。
按照这个订单估计,雷总“北京欠车王”的帽子是摘不掉了。
不过说来也奇怪,在进入车圈之前,大家都觉得卖车好难,特别不容易!
为什么它们家却感觉很容易,甚至生产不过来呢?
问题出在哪?
提到这个问题,多数人第一反应是:“还不是因为雷军会营销!”
要是换个 CEO 试试,别说订单供不应求了,打折销售估计都没人买。
不否定这个因素,毕竟京东创始人刘强东就曾公开说过:
“不要跟雷军比营销,能把小米手机卖成几百亿,绝对不是一般人。”
与此同时,长安汽车董事长朱华荣也直言:
“小米汽车最新公布的销量数据,关注度是我们平时的40倍。
40倍是什么概念?就是我要去讲40遍,才能达到它的声量和关注度……”
这差距让人不得不服,毕竟声量高、话题热,小米汽车自然更容易吸引消费者的目光。
然而,硬要把功劳全归给营销,我觉得未免有些片面。
因为会营销的企业不少,有钱砸广告的公司也很多——可真正能像小米汽车这样迅速打开市场、让消费者心甘情愿买单的,又有几个?
并没有!
所以,与其说营销是核心因素,倒不如说是“小米汽车的品质真的很过硬”。
这可不是随口一说。比如「ABV车比得」对小米SU7进行了耐久度测试,结果令人惊叹:
这辆车跑了4.5万公里,几乎没有出现任何问题,甚至被评为车比得七年来测试结果最好的车型,没有之一。
在这之前,不少人对小米造车持怀疑态度:觉得它刚起步的品牌,经验不足,肯定会踩坑。
毕竟造车可不是简单的活,从研发到生产,哪一步出问题都可能引发大麻烦。
许多人甚至担心:
“是不是安全性会存在问题,车辆的操控性行不行,质量可不可靠?”
然而,小米SU7用事实,狠狠打脸这些质疑。
它不仅展现出了优秀的耐用性,还在多项指标上,超过了拥有多年技术积累的传统车企。
更令人意外的是,它的安全性表现也让人刮目相看。
一位车主曾驾驶小米SU7不慎从二三十米高的山崖滚落,全车几乎报废,但车内一家人却仅受轻微伤。
试想,如果车辆品质不过硬,别说轻微伤了,从这个高度摔下去,能活下来的人恐怕都寥寥无几。
除此以外,我觉得更重要的点在于:雷总赌下了自己声誉,为小米汽车而战。
说白了,他完全可以另起炉灶,换个新品牌,避开“小米”这个名字的关联。
甚至,他还可以走更轻松的路,比如跟其他车企合作,由自己提供技术,别人负责代工。
这样一来,就算产品出了问题,对小米品牌本身也不会有太大影响,责任还可以推给代工方。
但雷总有这么做吗?并没有!
他用实际行动践行了自己的那句话:
我决定了亲自带队,这将是我人生中,最后一次重大的创业项目,我愿意押上我人生所有积累的战绩和声誉,为小米汽车而战!
因为有这样的孤注一掷,所以才有了小米 su7目前的成功,这么好的口碑和销量。
如果做不到这个地步,小米 su7还能热销吗?无疑很难!
因为你抱着很低的预期去做这件事,凡事给自己找好了退路,甚至不敢用自己的品牌。
那么结果,肯定没想象中好。
诚然,靠着自己给力的营销,短时间内也能拉高销量,但可以持续吗?
并不能!
因为产品品质不行,细节经不起考验,声量越大,反噬也会越快。
说到底,在全网这么大的热度之下,一定有很多人用放大镜去看你…
你要是没这个实力,分分钟败下阵来。
这就好比《黑神话:悟空》的成功,虽然铺天盖地的宣传很重要,但最终让它脱颖而出的,还是产品本身的品质。
同样,小米SU7能取得今天的成绩,雷军孤注一掷的背后,依靠的也是一台过硬的好车。
总的来看就是,车这东西,最终拼的还是品质。
再热的宣传、再高的销量,如果车本身不够好,终究会被市场淘汰。
小米SU7能火到今天,不仅仅是营销的结果,更是它用实力赢得了人心。
这才是让消费者买单的最大底气,不是吗?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