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
以少胜多的战役屡见不鲜,
然而有一场战役却格外离奇,
就连“张八百大败孙十万”在它面前都显得黯然失色。
这便是南宋时期的“扬子桥之战”,
13名元朝骑兵竟然一举击溃了20000名宋朝士兵,
如果不是史书上有明确记载,
很多人可能会认为这是虚构的故事。
《亮剑》中的楚团长曾说过:
就是5万头猪,他们抓两个小时也抓不完。
这两万宋朝士兵究竟是如何完成“此等壮举”的呢?
扬子桥之战发生在南宋德祐元年春(1275年),
这场宋朝与蒙古之间的战役,
完全是宋朝为自己之前的错误决策买单的结果。
铁木真统一蒙古后,
便开始联合南宋向金国发起进攻,
南宋毫不犹豫地答应了,
结果金国在1233年被灭,
原本三足鼎立的局面变成了蒙古和宋朝的对峙。
其实当时南宋不应该帮助蒙古,
因为金国的颓势已经显现,
虽然金国一直欺负南宋,
但即便金国被灭,
蒙古对待南宋的态度也不会比金国好到哪里去,
最好的结果是让金国与蒙古相互牵制。
不过南宋似乎不愿意放弃报仇的机会,
灭掉金国可以洗刷当年“靖康之耻”,
随着金国的覆灭,
蒙古的狼子野心也逐渐暴露出来。
按照国与国之间的道义,
毕竟南宋在灭金的战斗中也出力不小,
最后两国在瓜分胜利果实时,
应该履行当初的承诺。
可金国刚刚灭亡,
蒙古窝阔台却单方面撕毁了协议,
只因当初两国约定将黄河以南地区全部给南宋,
撕毁协议后南宋也不敢有异议,
最终只能默认以陈、蔡以南为界。
重新掌权的宋理宗决定出兵“收复三京”,
结果完全不是蒙古大军的对手,
被蒙古兵按在地上摩擦,
蒙古窝阔台可汗于次年以宋朝先动手为由,
派出蒙古骑兵开始对南宋发起进攻,
从此开启了长达四十多年的宋蒙战争。
其实当时的宋朝还是具有与蒙古抗衡的资本,
蒙古内部也出现了内乱,
都争相坐上大汗的位置,
可惜南宋没有抓住机会,
因为在宋理宗死后权臣贾似道独揽朝纲,
导致南宋军队节节败退。
一直到1275年,
蒙古骑兵已经打到了荆州、湖北的地界,
度过长江后的蒙古骑兵所向披靡,
南宋的整个庙堂之中一片哀鸿。
张世杰以淮南一带为屏障,
在此对蒙古铁骑展开了有力的阻击战,
并取得了不错的成效,
为了扩大在淮安地区的阻击战场,
张世杰命李庭芝、姜才为统帅,
带领一支宋朝士兵于扬州城附近阻击蒙古大军,
扬州城外有一座扬子桥,
这便是“扬子桥战役”的主战场。
李庭芝接到命令后立即着手准备,
通过斥候打探得知,
蒙古大军要从扬子桥方向攻破扬州城,
于是李庭芝带领2万大军浩浩荡荡前往扬子桥。
他的计划是将大军埋伏在扬子桥附近,
等到蒙古大军到来时,
宋军猛然杀出、打他们一个措手不及,
这是古代行军打仗惯用的兵法战术——以逸待劳。
来到扬子桥附近后发现已有蒙古大军驻扎,
不过人数并不多,
并且蒙古大军的营帐外挖了很深的战壕,
这分明是为了防备宋军突然袭击。
到了晚上,
姜才命令士兵带着石头去填平战壕,
结果被蒙古士兵发现后,
拿着弓箭冲着宋军一通乱射。
当天晚上宋军损失惨重,
第二天驻地的蒙古大军成功等来了援军,
此时的蒙古大军已形成合力,
骑兵营也已就位,
战斗力不容小觑。
南宋这一仗之所以败得如此惨烈,
除了精于骑射的蒙古铁骑外,
还有汉人在蒙古大军中做参军,
因此他们对宋朝将领的打法颇为熟悉。
当时蒙古大军由阿术统领,
他的手下有一名叫做张弘范的汉人降将,
在大战前夕阿术听取了张弘范的建议,
决定在第二天采用张弘范的战术对抗宋军。
阿术带领骑兵向宋朝军队发起冲锋,
而宋朝军队采用的是“三叠阵”:
最前边的士兵手持精钢打造的铁盾,
第二排士兵竖起长矛,
待到蒙古骑兵过来后刺向对方马匹,
最后一排士兵手握弩箭,
在蒙古骑兵冲锋时向他们射箭。
军队两侧安排了宋朝骑兵,
用来对蒙古大军实施迂回包抄的战术,
这个战术对蒙古铁骑非常有效,
也经过了多次实战检测。
阿术刚和宋军交战没一会儿就佯装败逃,
宋军一路追击至扬子桥下,
此时张弘范带领13名铁骑冲出,
宋军本以为这13名铁骑不足为惧,
可没想到阿术败逃的大军也大喊起来,
并拿起弓箭向南宋军队射了过来。
这让疾行中的宋军猝不及防,
以为中了蒙古大军的埋伏,
纷纷开始往后逃窜,
导致整个宋朝军队士兵前后撞在一起,
一时间踩死踩伤的宋朝士兵不计其数,
宋军将领更是在混乱中被张弘范斩落马下,
张弘范带领这13铁骑在宋军中如入无人之境,
姜才不得不带着残兵败将退回城中。
这场战役完全是姜才输给了对方的战术安排,
虽然姜才为抵抗蒙古大军作出了杰出贡献,
可20000士兵被13名蒙古铁骑打垮,
也成了他一生的遗憾。
信息来源:《中外战争战役大辞典》湖南出版社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