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消化科接诊了一位三十多岁的患者小王。平日里,他非常注重饮食健康,保持良好的锻炼习惯,身体看起来也十分“健康”。然而,就在约20天前,他却突然出现了——大便次数增多至每天6次,且排便量少、便便呈褐色、稀便不成形,偶尔还伴随鲜血便和黏液便等明显的消化道异常症状。在医院进行检查后,小王被诊断为直肠癌,并且伴有结肠多发息肉。
结直肠癌(大肠癌)作为全球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和死亡率长期居高不下。根据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2022年发布的数据,结直肠癌在全球癌症发病率中排名第三,仅次于肺癌和女性乳腺癌;在癌症相关死亡人数中,结直肠癌则排名第二,仅次于肺癌。
为何一个年仅三十多岁的年轻人会突然患上结直肠癌?结直肠癌的早期症状到底是怎样的,难道在疾病发生时并没有任何可以警觉的信号吗?今日,我们带着疑问采访了四川省人民医院肿瘤中心主任医师刘浩,为大家解答结直肠癌的早期症状、发病机制以及如何进行有效的预防和筛查。
Q1:什么是结直肠癌?
结直肠癌是指发生在结肠和直肠的恶性肿瘤,主要包括结肠癌和直肠癌。根据病理类型,结直肠癌可分为腺癌、未分化癌、鳞癌、鳞状细胞癌和类癌等。腺癌是最常见的类型,占结直肠癌的95%以上,具体包括乳头状腺癌、管状腺癌、粘液腺癌和印戒细胞癌。未分化癌则是癌细胞未能形成腺管或其他组织结构,表现为高度的细胞异型性。鳞癌和鳞状细胞癌则是癌细胞以鳞状细胞为主,较少见。类癌起源于神经内分泌细胞,或由腺上皮衍生而来。
尽管结直肠癌的确切成因尚未完全明了,但一般认为是环境因素和遗传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环境因素中,饮食习惯是主要的影响因素。高脂肪饮食和缺乏足够食物纤维的饮食习惯已被证实与结直肠癌的发生密切相关。遗传因素也在结直肠癌的发生中起着重要作用,特别是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林奇综合征、Peutz-Jeghers综合征等遗传性疾病,这些都显著增加了患癌的风险。
此外,其他高危因素也不容忽视。大肠息肉,尤其是瘤性息肉,是结直肠癌的重要前兆。慢性炎症性肠病,如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也会随着病程的延长,显著增加癌变风险。
Q2:为什么结直肠癌早期不易察觉?
结直肠癌早期症状不明显,难以察觉,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首先,早期症状隐匿,许多患者仅感到轻微的腹痛或腹胀,常被误认为是其他消化问题。
其次,结直肠癌的症状与痔疮、肛裂等良性疾病相似,便血往往与粪便混合,呈现粘液血便或脓血便,而痔疮便血通常为鲜红色且不与粪便混合。
再者,结直肠癌肿瘤的生长速度因人而异,有些患者的癌细胞生长较慢,症状不明显,导致诊断延迟。此外,癌瘤的出血通常缓慢,便中可能带血,但不易察觉,有时出现深色或黑色粪便,容易与其他胃肠道疾病混淆。
当出现持续便血、排便习惯改变(如腹泻、便秘交替出现)、腹部隐痛或肿块时,应高度怀疑结直肠癌,并及时检查。常见检查包括粪便潜血检测(FOBT)、结肠镜检查和直肠指检。FOBT可检测便中微量出血,帮助识别肠道病变;结肠镜检查是早期发现息肉和肿瘤的金标准;直肠指检则可触诊肛门及直肠的病变,尤其是靠近肛门的部分。早期诊断和干预能有效提高治愈率,减少死亡风险。
Q3:不幸确诊结直肠癌有哪些治疗方式?
结直肠癌的治疗策略根据病期的不同而有所变化,早期通过手术切除治愈的机会较大,中期则需结合放化疗,而晚期则以化疗、靶向治疗及姑息治疗为主,目标是延长生命和提高生活质量。
早期结直肠癌(I期及部分II期)的治疗主要依靠手术切除,方法包括内镜下切除和开腹手术。对于一些局限于粘膜的早期肿瘤,内镜下切除是有效的治疗方式。对于深度超过1000μm的黏膜下浸润病变,建议进行外科手术,扩大切除范围以确保彻底清除肿瘤。
中期结直肠癌(部分II期及III期)的治疗以术前放化疗为基础。术前放化疗能够提高病理完全缓解率(pCR),并改善患者的生存率。手术仍是治疗的核心,目的是通过手术根治肿瘤并切除可能的淋巴结转移。手术后,患者可能需要接受辅助化疗,以进一步降低复发风险。
晚期结直肠癌(IV期)的治疗策略主要包括化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和姑息治疗。化疗是晚期结直肠癌的核心治疗方式,常用的化疗方案包括FOLFOX和FOLFIRI等。靶向治疗通过贝伐珠单抗或西妥昔单抗等药物联合化疗,能够改善预后,但不建议联合使用两种靶向药物。对于MSI-H/dMMR阳性患者,可考虑使用PD-1抑制剂免疫治疗,以延缓疾病进展。对于无法根治的晚期病例,姑息治疗的目标是控制肿瘤的进展,减轻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Q4:结直肠癌为什么越来越年轻化?
结直肠癌的年轻化趋势日益明显,虽然其具体原因尚不完全明了,但与生活方式、饮食习惯、肠道菌群变化、遗传因素和代谢综合征等因素密切相关。
首先,不健康的饮食习惯,如高脂肪、低纤维的食物、红肉和加工肉类的过量摄入,以及缺乏运动和肥胖,都是结直肠癌发生的风险因素。快餐的普遍消费,特别是富含红肉的食物,与结直肠癌的风险增加直接相关。
其次,肠道菌群的改变也是一大因素。现代饮食中的低纤维和高糖脂成分,导致肠道微生物失衡,使免疫系统无法有效抑制癌症的发生。
遗传因素也是重要原因,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和林奇综合征等遗传性结直肠癌综合征,可能增加年轻人群的患癌风险。代谢综合征,尤其是肥胖和2型糖尿病患者,已被发现与结直肠癌风险相关。40-49岁患代谢综合征的个体,其结直肠癌风险明显高于50-59岁普通风险群体。
为了降低结直肠癌的发生风险,特别是对高风险群体,如有家族史、代谢综合征或肥胖的人群,建议从40岁开始定期筛查。对曾接受腹部放疗的儿童癌症幸存者,也应特别关注。
日常生活中,健康饮食和增加膳食纤维、减少红肉摄入、保持规律运动、戒烟限酒,并根据个人风险因素定期进行肠镜检查,是有效的预防措施。通过这些干预,能够有效降低结直肠癌的发生率,尤其对高风险人群,早期筛查至关重要。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 记者 刘永豪 责任编辑 刘杨 编辑 张朝杰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