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1937年的南京,城墙之外炮火连天,城墙之内杀声震天。一支支疲惫不堪的守军却仍在坚守,等待着最后的突围时机。
叶肇策马而过,肃穆地注视着他的兵——身披单薄棉衣,握着不多的子弹。这是一次赌博,一场不成功便成仁的突围。
当远处日军的探照灯扫过,千余粤军士兵低声念叨着:“要活,就靠今夜了!”但没人知道,他们能否熬过天亮。
破釜沉舟,宁战死不降敌
1937年冬天的南京,城外炮火轰鸣,城内硝烟弥漫。站在光华门外的城墙上,士兵们清楚地知道,这场仗无论怎么打,胜算都不高。
他们面前,是以5个师团为单位的大量日军,后方则是即将陷入混乱的城内守军。唐生智的一声“坚守南京”,让这些战士明白了:他们,是最后的屏障。
第66军和第83军此刻成了关键。他们原本是广东的地方部队,多年浴血沙场积累了坚韧的战斗意志。
然而,此时面对的日军不仅人多势众,还带来了现代化的武器装备——从轰炸机到坦克,几乎是一场单方面的压制。
叶肇和邓龙光两位军长面对着眼前的困局,并没有选择放弃。叶肇拍着地图说道:“正面突围!横竖都是一条命,不如拼了。”
这决策看似疯狂,却也展现了粤军一贯的胆识。他们知道,正面突围不仅是求生,更是为保住南京的荣光争取最后一丝可能。
临行前,叶肇命令军中稍有行动能力的伤员加入队伍,那些无法随军的士兵则含泪目送自己的战友出征。这一刻,生离死别的场景在城墙内外上演,彼此只能用目光传递最后的诀别。
浓雾中的致命突围
出城的队伍选择了在午夜行动,利用黑暗掩护,避免敌人的早期发现。紫金山脚下的小路成了他们的突围通道,这条路不宽,两边密布荆棘和树丛。
为避免声响,士兵们脚步放得极轻,枪械用布包裹,整队人仿佛是无声的幽灵。可是,战争不会因为沉默而减少危险。
凌晨时分,日军的探照灯突然扫过,他们的队伍暴露在了光束之下。日军的机枪立刻响起,密集的子弹将山道打得泥土飞溅。
队伍中的几名士兵倒下,但其余人没有停步,他们一边还击一边迅速冲入林间,重新与日军拉开距离。
途中,两架日军侦察机加入战斗,对山路进行低空轰炸。面对这场天与地的夹击,粤军并未慌乱,他们迅速找掩体,等待炸弹过去后继续前进。
一名班长带着几名士兵趴在一块巨石后,抬头望了眼夜空中的敌机,低声骂道:“等到了战场,有你们好受的!”
这种死守信念的毅力,让队伍在艰难的环境中保持了秩序。然而,突围才刚刚开始,前方还有更大的考验。
孟塘村的血战
天亮之前,队伍抵达了东流村附近,这里是他们进入安全区域的最后一道关卡——孟塘村。然而,他们面对的是一个已被日军层层封锁的陷阱。
日军早就布下重兵,沿着村口的国道布置了机枪火力点,配备装甲车巡逻,甚至在两侧山岗上埋伏了精锐部队。一时间,枪炮声大作,整个孟塘村瞬间成为战场。
此次突围战的惨烈,堪称南京保卫战的绝响。为掩护主力部队通过,罗策群举起军刀:“跟我杀出一条血路!”2000名士兵如猛虎出笼,硬生生撞上了日军的火力网。
敌军早有准备,交叉火力覆盖了整个战场。罗策群第一个冲上去,但终究敌不过密集的子弹,头部中弹倒地。卫兵想抢回他的尸体,却在日军的扫射下无一幸免。
“杀啊——!”叶肇和邓龙光不约而同地带领剩下的部队发起最后冲锋。那是一场赤裸裸的生死对决,几乎没有后援,也没有退路。士兵们端着刺刀扑向敌人,哪怕自己已经身中数弹,也要拼死护住战友。
尽管如此,剩余的粤军没有退缩。他们一边用迫击炮轰击敌军的机枪阵地,一边用刺刀与敌人展开肉搏战。最终,队伍突破了第一道防线,成功进入村内。
然而,埋伏在两侧山岗上的日军开始居高临下地射击,许多士兵中弹倒地。
这时,叶肇果断下令,集中剩下的火力对敌军山岗阵地发起反攻。经过一番激烈的拉锯战,粤军终于打开了突围的通道。
那一天,南京的天灰蒙蒙的。突围的士兵们没有庆祝,他们只是沉默着向东走去。或许,他们已经习惯了生死,习惯了用一次次的鲜血和生命去书写中华民族的不屈。
生死相托的最后一程
经过孟塘村后,剩下的粤军士兵拖着伤痕累累的身体继续前进。他们中不少人已经身负重伤,却仍坚持跟随队伍,哪怕是被战友用担架抬着,也不愿掉队。
为了保护后方的士兵,叶肇和邓龙光命令部分部队留下掩护。他们安排了一支由数百名士兵组成的后卫部队驻守村外,以阻挡追击的日军。
这些士兵明知任务的危险,却毫不犹豫地执行命令。他们用最后的子弹,甚至用刺刀,拦住了敌军的前进步伐,为主力部队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天亮时分,这支后卫部队已经耗尽了所有弹药,最后几名士兵用刺刀与敌人缠斗到力竭。他们没有一个人选择投降,全体战斗至最后一刻。
而前方的主力部队终于在下午时分穿过敌军包围圈,成功抵达句容山区。活下来的士兵拖着疲惫的步伐,他们的脸上满是血污和灰尘,但眼神中透着胜利的骄傲。
这场突围战,两个军共计7000多人,最终只有不到3000人成功脱险。这些幸存的粤军士兵在接下来的战斗中继续用血肉守护祖国的土地,而那些倒下的英灵,则成为南京保卫战中最耀眼的英雄。
在这个国家最黑暗的时刻,他们用行动证明了什么是民族的脊梁。他们不是亡国奴,他们是中华民族的铁骨钉子,是历史洪流中不灭的炬火。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