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月7日,记者从临沂市农村产权价值转化主题新闻发布会获悉,2024年以来,费县聚焦农村资产“交易服务难、产权融资难、资源变现难”等难点堵点,探索实施农村产权价值转化机制,充分激发农村发展活力,蹚出了盘活农村资源、助力乡村振兴的实践新路。

搭建服务平台,让流转交易更规范高效。费县坚持实体化运作、数字化赋能、规范化运行,有序开展农村产权交易。线下“一站式”服务,建立“县服务、镇统筹、村收集”的三级服务体系,县级成立农村产权运营服务中心,提供产权转让、交易指导服务;镇街依托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统筹负责产权运营、组织交易、金融增信等工作;村集体负责集中收储零散资源资产,及时发布交易需求信息。线上“一条链”办理,在全市率先启用“沂农云”农村产权管理系统平台,实现产权交易结算网上闭环“一条链”办理。平台数据已实现行政村(居)全覆盖,完成交易380笔、6103万元,实现溢价率30.4%。全程“一张网”监管,农村集体产权及工程项目统一纳入服务中心运营管理,鼓励和引导社会主体、农户产权进入服务中心流转交易。实行交易范围、交易流程等“六统一”模式,建立重大额度提级监管机制,交易结果直接对接基层小微权力监督平台,推动阳光公开监管。

金融转化赋能,让“沉睡资产”变“活跃资本”。费县创新金融服务形式,破解设施农业“融资难、投资贵、管理难”等瓶颈制约。探索设施农业“背书鉴证”,由发改、农业、金融部门牵头,联合担保、评估机构,搭建绿色金融服务平台,为尚未或不能确权登记、不被金融机构认可的设施农业大棚提供鉴证背书,办理登记证后即可向银行申请抵押贷款或对原有贷款增信。目前已办理大棚证360余宗,预授信1.6亿元;全县1.5万座设施农业大棚可撬动资金7.25亿元。创新“按揭农业”模式,通过政府引导、国有企业融资建成蔬菜大棚,农户交纳30%首付,剩余部分以大棚为抵押向银行按揭贷款,购买或租赁大棚,由企业统一提供育苗、农资、销售等服务。在胡阳镇、上冶镇开展试点,规划建设“按揭农业”360余亩,可带动周边12个村庄、180余名村民就近就业增收。健全风险共担机制,探索“政、基、银、保、担”五方风险共担模式,由县政府设立1000万元农村产权价值贷款风险补偿金,县财金集团设立5000万应急转贷基金,商业保险机构推出特色农业保险,鲁农担进行担保,政府、银行和担保公司按比例分担风险,切实消除金融机构后顾之忧。

多元盘活利用,让闲置资源变“增收活水”。费县因地制宜盘活各类闲置资源,拓宽联农带农共富路径。盘活低效用地,实施零散资源集中收储,以租赁、入股等形式连片整合、配套升级,推动优势产业规模化发展。比如,胡阳镇6个村联合成立党支部领办“共富公司”,通过合作社流转土地经营权150亩,投资550万元建设西红柿标准化种植示范基地,采用“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产业发展模式,年产值800万元,村集体年增收入45万元、户均增收1900元/亩。“唤醒”闲置老屋,鼓励引导有条件的农户流转闲置农房280处,国企、村集体、农户多方参与,探索农业、生态、旅游融合发展路径。比如,东蒙镇北刘庄村探索“国企助力、先租后返”、合作共享等运营模式,租赁农房和宅基地260间,建设“石上花开”民宿集聚区,村集体年增收50万元。改造存量资产,针对农村闲置学校、旧村部等资产,以政府购买服务、社会组织运作等方式,建设养老服务点、党群服务中心、创业产业园等设施。比如,上冶镇水湖村开发利用闲置学校,规划水湖金蛋创意产业园,带动全村325家共富工坊融合发展、1千余人家门口就业,村集体年增收25万元。

(大众新媒体记者 刘元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