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美国造船业,有两个深入人心的刻板印象:第一个,二战时期,美国的造船能力非常恐怖,碾压全世界;第二个,如今美国的造船业很拉胯,约等于零。
最近我看了很多美国智库关于美国造船业的文章,历史总是复杂的,往往与你的刻板印象有所差异。其实,美国的造船业就是制造业的缩影,了解美国造船业的前世今生,你就可以判断,美国是否还可以重振制造业。
下面就是我对几篇文章的总结,和我的感受。
从机床到工业机器人,再到消费电子产品,美国失落的制造业不胜枚举。但最让美国政客担心的还是——造船业。
2022年,美国仅订购了5艘大型远洋商船,而中国和韩国分别订购了1794艘和734艘。美国海军估计,中国的造船能力是美国的232倍。在美国建造一艘船的成本是在其他地方的两到四倍。现有的商业造船厂,在国际上缺乏竞争力,只能在《琼斯法案》的保护下苟且偷生。美国每年进口价值超过4万亿美元的商品,其中70%通过船舶运送,而这些船舶绝大多数是在其他国家建造的。这让美国政客们寝食难安。
通常,美国制造业,都是一个个由盛转衰的故事。但造船业的情况则不同:美国从未成为国际航运的主要力量。今天美国面临的情况是,美国船舶的建造成本远高于其他地方,这并不是最近才出现的现象,至少在过去100年里,这一直是常态。
美国造船业的强盛与衰落
要找到一个具有竞争力的美国造船业,你需要回到美国内战,也就是1865年之前,当时还是木船的时代。1840年至1860年期间,是美国造船业的黄金时代。得益于木材的丰富和悠久的木船制造传统,美国建造了一些世界上速度最快的船只,即「快速帆船」。
1848年,当加利福尼亚发现黄金时,大部分黄金都是通过快速帆船运回东部。当时,美国造船业具有足够的商业竞争力,以至于在内战前夕,美国大约三分之二的对外贸易是由美国船只承担。
但美国擅长建造的「木船」逐渐被「钢铁船」和「蒸汽机」取代。这个过程很漫长,虽然第一艘蒸汽船建于18世纪末,但其后的几十年里,风帆木船一直在远洋运输中占据主导地位。早期的蒸汽机体积大、笨重、效率低下,而驱动蒸汽机所需的大量煤炭,迫使蒸汽船不得不在中途停靠加煤。早期的蒸汽船速度很慢,大约是快速帆船的一半。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螺旋桨和复合发动机,使蒸汽船技术得到了改进,风帆木船的优势逐渐消失。
但美国造船商不愿意转型建造蒸汽船。他们擅长木船,建造蒸汽动力金属船需要一套完全不同的技术。此外,英国在炼铁和蒸汽机制造方面,占据了不可逾越的领先地位,美国造船商不愿挑战这一领先地位。因此,尽管美国是江河蒸汽船的诞生地,但在远洋蒸汽船的建造方面却落后了。
美国用于沿海贸易的帆船的建造直到20世纪初才达到顶峰,1905年,美国73% 从事对外贸易的船只都是风帆驱动的,而英国这一比例不到20%。
到内战结束时,外国建造的蒸汽船比美国船只速度更快、效率更高,到1890年代,美国的商业造船基本上没有竞争力。
这个故事看上去是不是很熟悉?像极了如今的汽车业,整个西方占据燃油车的统治地位,不愿意调整,结果被后来者追上。
到世纪之交,美国船只承载的对外贸易比例已降至仅8%,英国人均造船产量是美国的两倍。虽然美国造船业在国际上不具竞争力,但它仍继续发展,因为它建造的船只满足了国内江河、五大湖和沿海航运市场的需求。这个市场受到《沿海航行法》保护,免受外国竞争。这些法律确保了即使美国退出国际竞争,仍然拥有庞大的造船业。
一战和二战
但第一次世界大战暴露了「外国船只运输进出口货物」的风险。随着冲突中的交战国征用他们的货船用于军事目的,德国潜艇开始在大西洋巡逻,美国和欧洲之间的贸易濒临中断,因缺乏船只,货物只能堆积在美国的码头上。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美国国会于1916年通过了《航运法案》,授权建造一支价值5000万美元的商船队。当美国于1917年参战时,这一数字上升到惊人的29亿美元(按2024年计算为710亿美元)。
当时,规模最大、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宾夕法尼亚州的霍格岛,在巅峰时期,霍格岛拥有50个船坞,雇用了4万名工人。为了加速船舶生产,霍格岛使用来自全国各地的预制部件建,制造标准化船舶。这使得船舶建造速度空前,1918年6月至12月的半年内,四家政府造船厂建造的船舶吨位,相当于战前全世界平均一年的船舶吨位。
但美国船舶依然不便宜,快速建造的船舶平均成本几乎是英国的3倍。战争结束后,美国仍在继续建造应急船舶多年。到1920年代初该项目结束时,美国拥有世界上最大、最现代化的商船队之一,约占全球航运吨位的22%。
战后,国会还通过了旨在加强商船队的立法,例如1920年的《商船法案》,该法案加强了现有的沿海贸易保护。
但这项立法并没有解决美国造船业的根本问题,尽管战时造船计划规模庞大,但美国造船业仍然缺乏竞争力。英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造船国,虽然美国的钢铁成本已经赶上英国,但其劳动力成本仍然高得多。除此之外,战争期间生产的大量船舶,大大降低了对新船的需求,结果,在1922年至1928年间,美国没有建造一艘远洋船,许多造船厂倒闭了。1929年的大萧条又让情况变得更糟。
为了在经济大萧条时期重振造船业,国会于1936年通过了另一项《商船法案》,为美国造船商提供极其慷慨的补贴,该补贴可弥补美国和外国成本之间的差额,最高可达船舶成本的50%。
该法案通过后不久,美国再次卷入全球冲突,需要迅速建造大量船舶。二战在很大程度上重演了美国在一战期间的经历,但规模要大得多。美国需要向欧洲运送大量货物,这促使美国建造了空前数量的船只。战争期间,美国在100多个造船厂建造了5000多艘船只,其中大部分(2700艘)是商船。在巅峰时期,美国造船业仅用了3年,就能够生产战前全世界商船的总吨位。
与第一次世界大战相似,这一造船壮举是通过工业化建造方法实现的,其中最典型的是,大型船舶分段建造。建造船舶时,先将部件组装成大块,然后使用焊接(取代传统的铆接方法)将它们连接在一起。这使得船舶建造速度极快,到战争结束时,商船平均仅需50天即可完工。
虽然美国造船效率在战争期间大大提高(每艘轮船的平均工时从110万小时下降到48万小时),但这仍然远高于英国,英国只需33万个工时就能建造一艘轮船。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积累了全球22%的航运吨位,但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美国拥有全球60%的航运吨位。
二战后
美国从未将其庞大的战时造船体系,转变为成功的商业造船业。庞大的货船队很快被卖给了外国和私人船东。三年之内,英国、法国、德国和丹麦就几乎用美国制造的船只取代了战时损失的货船,美国拥有的全球航运吨位比例下降到48%。
虽然美国可以利用这个机会重振其商业造船业,但它又一次错过了机会。
美国逐渐拆除了应急造船厂,造船商大多放弃了大型船体建造。在慷慨的补贴保护下,美国建造商受到工会规则的阻碍,几乎没有动力尝试更高效的技术,克服劳动力和材料劣势,美国建造的船舶仍然比其他地方贵得多。到了1950年,美国的造船业再次衰落。
但是美国为快速造船而开发的「大型分段建造技术」并没有消亡,而是被埃尔默·汉恩带到了日本,日本人很快就采用了这些技术。在日本政府的支持下,日本的造船业迅速发展,到1950年代末,日本已经超过英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造船国。
与此同时,美国的商业造船业继续衰落。二战前,美国沿海贸易共有大约400艘船只,战后,这一数字下降到100艘。为了试图支撑该行业,美国通过了公共法664(要求一半的政府资助货物,如粮食援助,必须由美国船只运输),但这些法律对改变造船业的困境几乎没有作用。
1970年代,美国政府试图通过《1970年商船法案》扭转航运和造船业的颓势。该法案批准,在10年内拨款建造300多艘船舶,并将1936年的补贴扩大。
该计划造就了“美国历史上最大的和平时期造船计划”。造船商花费了超过10亿美元来更新造船厂。美国研究了日本的造船经验,并聘请日本造船公司将其技术带回美国。建造了大量商用船舶。在短时间内,美国成为仅次于日本的世界第二大商用造船国。
但造船业的繁荣并非一蹴而就。1973年的石油危机导致石油运输量下降,油轮和液化天然气运输船市场崩溃。在一些国家,油轮从造船厂出来后就被直接送往废料厂。
在石油行业之外,对新船的需求也趋于枯竭,全球船舶产量从1975年的3400万吨,下降到1980年的1300多万吨。
一位参与该项目的日本造船业高管指出,虽然生产力有所提高,但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水平,美国造船厂往往难以采用新技术。在一个案例中,一家造船厂用大型分段建造一艘船,后来发现前两个分段无法拼接,零件错位多达18英寸。船东几乎一致认为,美国船舶的质量不如其他国家。美国的造船补贴很快恢复到最高水平,但这未能阻止造船业下滑。
造船补贴的根本问题是,即使有这些补贴,购买美国船舶仍是一笔不划算的交易。
1982年,里根政府取消了自1936年后一直存在的建造差别补贴,原本就疲软的商用船舶行业再次遭受打击。在此之前,美国每年建造的商用船舶约为20艘;而在随后的8年中,美国总共才建造了5艘商用船舶。
在20世纪末,美国造船业继续举步维艰。1980年代末,海军订购了两艘新的舰队油轮,但两家不同的造船公司都未能完成;经过5年的时间和4.5亿美元的投入,两艘未完工的船体被搁置。
1990年代,随着冷战的结束和国防开支的减少,一些海军造船厂尝试进入商业领域。
纽波特纽斯(一家航空母舰和核潜艇建造商)试图为希腊船东Eletson建造几艘邮轮,但因为误差非常严重,以至于Eletson取消了合同;另一家海军造船商英格尔斯(Ingalls)也试图建造两艘邮轮,但很快就远远落后于计划并超出预算,未完成的船体必须拖到德国才能完工。
就在这个时候,美国造船商认为,他们真正的问题不是成本高或生产率低,而是外国补贴竞争对手。因此,美国造船商开始大声抱怨外国补贴的不公平,希望政府能恢复更慷慨的补贴计划。
但令他们失望的是,克林顿与经合组织国家达成协议,共同取消造船补贴,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
从此,美国造船业一蹶不振,1970年代初,美国生产了全世界3%的商业船舶吨位。到1988年,这一比例下降到1.1% ,到1999年,这一比例已降至0.25%。
如今,美国造船业虽然受到国内法律保护,但依然缺乏竞争力。美国船舶的成本和建造时间远高于世界其他地区,造船厂数量持续下降,而现有的造船厂大多只会建造高成本的海军舰艇。
写在最后
美国造船缺乏竞争力,最核心的原因是「成本太高」,尤其是劳动力和钢铁。
造船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不断向劳动力成本低的国家转移:从英国到日本,再到韩国,再到中国。早在19世纪初,美国的劳动力成本就高于英国,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现在。
钢铁行业也存在类似情况。当船舶由木材(美国木材价格低廉)制造时,美国在国际市场上成功竞争,但当技术转向钢铁时,美国开始陷入困境,因为19世纪中叶,英国可以更便宜地制造钢铁。同样,在1970年代,日本钢铁比美国钢铁便宜,而在1980年代,韩国钢铁比美国钢铁便宜得多。因此,美国的高成本是造船业的主要障碍。
造船业就是美国制造业的缩影。二战前后美国制造业的辉煌,是一种非常时期的特殊现象,一旦进入和平时期,美国的制造业就很难有竞争力。
二战时期,造船业还不那么复杂,可以临时培训劳动力,如今,造船业改头换面,就算引进拉美劳动力,也无法在短时间内培训出合格的造船工人。所以,就算再来一次危机,美国船舶制造也很难重现二战时期的辉煌。
总而言之,我们不能简单地说,美国制造业不行了,而是美国已经发展到一个完全不同的层次,要想重拾制造业,就像让坐办公室的高富帅,重新回到工厂打螺丝。你说可能吗?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