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之“学”(2)
《论语》中的“学”,比《论语》中的“乐”,更难梳理。“乐”相对好一点,至少有个标准;“学”呢?那就宽泛了。这世界上什么不能学、什么不需要学?
想当年,子贡一脸傲娇地对卫国的公孙朝说:
“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
我老师什么东西不学?他又哪有固定的老师呢?
意思明摆着:就是块石头,孔老师也能学出个一二三四来,何况各人有各人的长处呢?
孔老师就是一块磁铁——而且是能根据对方行情变化磁性的磁铁,啥都能学;不好的他排斥,好的他吸收。
公孙朝原本一脸仰慕地请教“仲尼是如何学习的”,这下好,被子贡的回答惊呆了——这让我咋学啊。
子贡这样也不好,让人感觉孔老师根本就没法学。还是老孟家说得好——孟子说,圣人不难学,你说尧舜说的话,穿尧舜穿的衣服,做尧舜做的事,坚持下来,就成圣人了。
说到这儿,想起王莽。这家伙确实是个人才,很多改革都惊天动地,有的几乎是全面复古,但复的是周代的“井田制”,追求大同。据说在个人修养方面,王莽也很厉害。
有人说他装圣人。也有人持同情态度:装一天两天、装一年两年,是可能的;装了几十年,可不容易。
确实是。假装圣人,假装自己主动做善事,长此以往,弄不好就真成善人、圣人了。
我还是比较赞同老孟家的观点,让人觉得圣人不难做,不那么高冷。当然,不是让你学王莽,他气质有点古怪。
正因为孔子及《论语》中的“学”,十分复杂,就更有梳理的必要了。
简而言之,《学而》既是《论语》的首篇,也相当于概论。大家耳熟能详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堪称《论语》的灵魂。把《学而》读熟了、读透了,也就大致知道孔子想让你学什么了。
孔子的“学”,可以从这几个角度分类:
第一是根据孔子的教学内容分类。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论语·述而》)
孔子教的内容,包括文献、实践、忠心、诚信。他教什么,学生就得学什么。毕竟咱都是孔老师的好学生。
第二是根据“大六艺”“小六艺”分类。
大六艺,就是《诗经》《尚书》《礼记》《乐经》《周易》《春秋》六部经典;小六艺,就是礼、乐、射、御、书、数,算六门技艺吧。
第三是根据孔门的专业来分。
孔子将学生分为德行、言语、文学、政事四科。根据不同的学科,自然有所侧重。
接下来,我们具体梳理一下《论语》中强调的学习内容。
(1)强调实践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
几乎所有的《论语》译著,对这一章的翻译、分析,都很长。算是《论语》的题眼吧。
学而时习之,关键是“时习”。时,不是经常的意思,而是“在适当的时候”;习,不是复习——机械地复习有何乐趣可言?——而是实践。学了东西,在合适的时机应用于实践,好比学问成了专利、可以量产了,难道不让人高兴吗?
当然,这段文字的阐释太多了,也有人认为,学是“学说”,即孔子自己的学说;那么这句话的意思就是:我的学说在社会实践中得以推行,难道不是令人快乐的事吗?
(2)强调修养
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论语·雍也》)
有人问孔子的学生里面谁好学,孔子说只有颜回,可惜短命死了。为什么说他好学呢?孔子的标准是:不迁怒,不贰过——不迁怒于人,不两次犯同样的错误。
这样的“好学”标准,显然更侧重于人格修养。所以,孔子让你学习,绝不是死啃书本。
《论语·学而》中,孔子也提到了“好学”的标准: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你要有追求,别光想着吃大餐、住豪宅,遇到工作勤快敏捷,说话谨慎,和那些贤达对比一下,匡正自己的不足,这就叫“好学”了。也是在谈修养。
(3)学习文献
强调实践,但不唯实践。因为有的时候,你茶不思饭不想、没日没夜地冥想,是没用的,“不如学也”;光在“小道”中实践,也容易“致远恐泥”,容易陷进去。汲取前人的智慧,可以少走弯路。
孔子说,“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论语·学而》),这个“文”,就是古代文献。
具体而言,重点要学习《诗经》等文学经典,以及《尚书》等历史文献。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子谓伯鱼曰:“女为《周南》《召南》矣乎?人而不为《周南》《召南》,其犹正墙面而立也与!”(《论语·阳货》)
这两章都是讲《诗经》的,不学诗,无以言;尤其在外交场合,孔子的时代,不拽上几句“诗”,是有点丢份儿的。
(4)学习伦理
这些也可以列入个人修养或者礼节的学习中。《论语·学而》中,孔子的学生子夏说:
“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娶妻要重视品德,对父母要尽力,对国君要忠诚,对朋友要诚信。这样,即便你不读书本,我也认为你是好学者。
儒家重视伦理,所谓伦理,就是秩序。秩序规范了,社会就稳定,反之亦然。
所以儒家强调伦理的学习,并不是约束人性,而是着眼于社会秩序和社会规范。
(5)学习礼乐
这也是孔子特别强调的。在《论语·季氏》中,孔子的儿子孔鲤谈到,父亲和自己说过两件事: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
孔子也说过:“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
礼为什么重要?礼,最早的意思类似于“履”,即鞋子,表示你如何走路、如何规范。
有礼,意味着有规范,有秩序。而乐,具有改变社会风气的重要作用:“移风易俗,莫善于乐。”
当然,前提是好的音乐。音乐能熏陶人、影响人、感化人,这是毋庸置疑的。
高金国,笔名高了高,高级编辑,著有《好父母养出好孩子》《写给孩子的趣味中国历史(12册)》《少年读史记故事(3册)》《中国历史超好看(6册)》《人生是一场修行》《唐朝那层窗户纸》《齐国那些事儿》等图书32册。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