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回顾直奔主题,先放上组合成立以来的收益表
注:19-20年以天天基金平台组合业绩为准,21年1月1日起以且慢平台组合业绩为准;仅展示旗舰组合,其他组合如固收+的稳健和弹性更大的好买平台未附上
24年7.58%的业绩,撑死了给59分
虽然跑赢了偏股基金,但相对各主流指数来说,是历年里跑输最多的一次
当然我也可以找借口说,我是买基金的,今年基金表现都很差
现在主动基金跑不赢ETF,组合跑输指数也很正常
但我们来这个市场毕竟是来赚钱的,并且我一向以弹性大为主要“卖点”
如果在牛市里都跑不赢指数,那大家为什么还要跟投组合,不干脆去买指数好啦?
也有人说,至少多看几年业绩,组合还是都跑赢了所有主流指数
买指数或许24年好,但不能保证年年都好
但我也不是这么看待问题的
历史好是历史,往过去拉长时间看,组合的确表现还算优秀
但往未来拉长时间看,还能不能保证仍然跑赢指数,博取高收益?
这才是我关心的问题
本篇我们以问答的形式对过去一年的市场做一个回顾,并对未来做一个肯定不会准确的展望
一、2024年的行情有什么特点?
从我的角度看,有三大特点
第一,2024年是几天的牛市拯救了一年的熊市
表面看2024年是一个牛市,至少是一个赚钱的市场,全面各主流指数基本都是正收益
但只要一直在市场的人都知道,24年主要的涨幅全集中在9月24日-10月8日那短短一周的时间
以WIND全A指数为例,这短短6天涨了35%,而全年涨了10%
换言之,扣掉这六天,全年跌了-18.52%,是一个妥妥的熊市
再换言之,如果今年的9.24-10.8这六个交易日你不在车上,那你今年就很难赚钱
那么,如何保证9.24-10.8在车上?
要么,你有极强的政治敏锐度,9.24当天就意识到这是大级别的转变,立马满仓
要么,你就一直满仓待在市场里面
前者会错过9.24当天4%左右的涨幅,但前面的下跌没有仓位也能躲过去
只是我不确定有多少人能做到在当时极度悲观、连续下跌的市场下
凭借敏锐的政治嗅觉,在涨4%的当天还能一把满仓“追高”(在当时看来涨4%就是很高了)
恐怕是万不存一
后者不需要做任何判断,只需要永远满仓
这似乎显得很傻,似乎是个“死多头”,似乎对经济下行后知后觉
但2024年的市场似乎又一次证明了这种笨办法的有效性
这里再次重申一下我建议的仓位原则:
在市场便宜(重点词:便宜)的前提下,将未来三五年以上不用的闲钱(重点词:闲钱),一把满仓权益,之后只要市场没有出现泡沫(重点词:并非永远满仓,而是非泡沫不减仓),就不需要做仓位的判断,而仅仅判断结构即可(重点词:结构重于仓位)
这么做的底层理由:
在所有类别的资产中(现金及类现金、债、权益、商品、房地产、外汇),唯有权益长期收益最高,因为能分享经济增长的红利,因此在经济仍处于正增长的前提下,以合理的价格买入权益,一定是长期最优解
至于短期经济周期或各种因素导致的波动,凭绝大多数人的能力,是抓不住的,我们又没有短期绩效的考核,放弃这些波段是最有性价比的选择
第二,2024年是一个结构差异很大的市场
按中信一级行业,涨幅最好的是银行,全年上涨42.84%
涨幅最差的除综合外是医药,全年下跌-12.83%
同样,全年价值风格涨了接近20%,成长风格涨了4%不到
这还是924之后成长风格大幅回血之后的结果
这就导致了,如果没有买银行,今年恐怕就很难跑赢各大主流指数
第三,今年风格切换也很极致
在9月24日之前,成长风格大幅跑输价值
这是2024/1/1至2024/9/23区间的风格涨幅
而在最后一个季度,成长风格则又领涨市场
这是2024/9/24至2024/12/31区间的风格涨幅
所以如果前面配了成长,在924之后又觉得价值好,追回价值,那就会两边打脸
二、主动基金跑不赢ETF的现象会长期存在吗?我们还要买主动基金吗?
当前被动类基金规模占比持续扩大,已经超过主动基金规模占比
在这个过程中,由于资金流入被动指数,使得指数中的个股资金持续流入,跑赢非成分个股,这又加强了被动指数跑赢主动基金的现象,从而形成正反馈
但正如所有的正反馈都有终结的那一天一样
我们可以试想,假设极端的情况,所有资金都流入了被动基金,那么非指数成分股的定价一定是非常无效的,这反过来又会导致主动基金有非常多获得超额收益的机会
因此这一趋势不可能无限制延伸下去
难点在于判断何时会出现拐点
我倾向于认为最近是主动基金在还19-21这三年的债
因为这三年主动基金获得了太多资金,业绩跑赢了指数太多
以21年春节为标志,是走向了有利于主动基金的极端
那么钟摆自然需要往被动方向去摆
从文章最开始的表中,观察偏股基金一列,能看到21年以来,偏股基金在各主流指数中均处于偏靠后的位置(颜色为偏黄、偏绿色)
但目前尚不能认为摆到了有利于被动基金的极端位置
所以不排除短期被动基金继续跑赢主动基金的现象持续
但我从投资人的角度看
我并无所谓买的是主动还是被动
主动基金也好、被动基金也好,都是表达观点的工具
更重要的还是做好结构上的判断
然后再根据实际情况,去看买指数方便,还是主动基金方便
而对于普通散户的话,我并不建议买太窄的、专注于行业或风格的ETF
这种工具需要极强的主观判断
如果非要买ETF,宁可买些宽基指数
但还是那句话,纵使短期组合跑输了部分指数,长期来看,我对组合跑赢各主流宽基指数还是有信心的
三、2025年会是牛市吗?
其实从22年开始,每年的行情逻辑基本都一样
即年初或年底期待一波经济复苏,然后证伪后创新低
例如21年底开始期待22年经济复苏
没想到等来的是俄乌战争和上海疫情
22年10月-23年2月又期待一波经济复苏
然后发现依然陷在经济收缩的怪圈里
23年底并没有太大的期待,市场仅仅有非常小幅的上涨
然后就陷入了微盘股踩踏引起的流动性危机
24年924是新一轮行情的起点,触发点是政策的全面转向
往后看,如果经济能复苏,那么924后可能迎来全面反转,将会迎来新一轮牛市
如果经济依然不能复苏,或者是非常弱的复苏,那么市场恐怕将会维持震荡
往下跌,应该很难再创新低,这是跟过去几年最大的差异(毕竟政策转向了)
往上涨,就取决于经济复苏的强度
那么经济到底能不能复苏?
这个问题恐怕100个经济学家能有101个观点,我自然也没有能拿来做投资依据的置信度很高的观点
但既然下有底,上没顶,不说胜率,起码赔率很合适
虽然25年初即迎来一波猛烈的下跌
但这在我看来其实蛮正常
在政策预期上涨完后,牛市第一阶段也就告一段落
这个时候本身就是需要有回调的,但幅度不会特别深
跌多了一定是可以买的
运气好,低点买了会迎来真正的主升浪
运气不好,也不过是箱体震荡,低点买至少也不会亏钱
我对2025年获得正收益还是有比较大的信心的
四、2025年看好什么方向?
目前看最大的产业机会还是在AI相关领域
除此之外,像智能驾驶、机器人、低空,产业上也都有比较快的发展
同时,传统的产业如锂电等,也有望出清后迎来新的机会
除了上述属于成长板块的机会外
事实上已经牛了三年的红利价值板块
也不排除在回购贷款等政策刺激下走出一波泡沫
另外地产、消费在政策刺激下,不排除也有机会
但从投资节奏上看
成长板块大起大落,产业似乎没有牛到像20-21年的新能源只需要buy & hold就好
传统产业的逆转也不太可能创造出特别大的机会
红利板块毕竟牛了三年,如果不走泡沫行情的剧本,不排除跑输市场
地产、消费也完全可能刺激后发现刺激不动
所以这些板块都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
应该说,目前找不到赔率胜率都非常合适的板块
我们重新梳理一下并按照情景归类,可以得到下面几种情况
第一种,经济较强复苏
此时以地产、消费为代表的内需应该是最有弹性的品种
科技成长应该也不错,红利等板块可能表现落后
这种情景概率不是很大
第二种,经济较弱复苏或横住
此时无论科技产业有没有比较大的突破进展
科技成长股应该都是表现最好的
因为政策支持、流动性宽裕,参考10-11月行情
地产、消费为代表的内需没有太大机会
红利板块不排除人造泡沫的可能,也可能没有
这种概率相对比较大
第三种,经济差
此时红利板块应该会继续领跑
内需板块持续下跌
这种概率也比较小
所以组合仍然以科技成长配置为主
地产、消费、红利等作为卫星配置
五、2024年做得好的和做得不好的地方
第一个做得不好的地方
年初微盘股崩盘时,我是比较早看到微盘股积累的风险的
但做得不好的是,对于组合内的某只基金,我买入的时候其持仓股票还算得上是中小市值
随着市场下跌,逐渐跌成了小市值,虽然算不上微盘,但在一月也受微盘牵连出现了较大程度下跌
我却没有及时将这只基金剔除出组合,这算一个管理上的“非受迫失误”
第二个做得不好的地方
过早的增持了成长板块
譬如机器人和智能汽车等,组合在四月份就开始买入,虽然仓位不重
当时增持成长的原因主要是基于成长股跌幅较大、相对估值更低
但事实上,成长股相对于价值股的超跌持续到了924
显然,在风格切换上,我“抄底”成长板块也抄在了半山腰
但我认为这不算一个“非受迫失误”,我本身就不具备精准踏准市场节奏的能力
事后看,即使四月份增持成长股,到年底依然是赚到钱了的
第三个做得不好的地方
在924后,市场普涨,并没有主线,各个板块都在进行尝试
基于政策反转刺激内需的逻辑,组合当时并未配置任何内需板块,认为有必要进行配置
但配置的时间较晚,已经临近行情尾声,这部分仓位应该说是非常失败的
并非是不该配,而是配置的时机不好
但话说回来,站在行情结束前,的确看不出行情是否结束,毕竟本身炒的只是预期,没有业绩,那么就不存在估值的锚
后面以中证软件为代表的科技就能再硬生生拔一波估值(组合也是配置了的)
如果重来一次,我能改进的也不过是调仓尽早、尽快罢了
上面是主要的拖累点,下面是一些成功点
一是把握住了年中红利、尤其是银行股的机会
二是把握住了924前期恒生科技的机会(启动早于A股)
三是把握住了924后主要的几个高弹性方向,例如中证软件、智能汽车、机器人等
当然事后诸葛亮去看,如果这几个方向仓位再重一些,效果会更好
但其实决定今年收益最本质的、最核心的,就是924开始的那周我在场内
上面这些做得好的、做得不好的点,只是可能导致收益多2-3%或少2-3%的区别而已
六、还有什么想说的?
其实上面的反思还是比较浅层的
从投资的本质讲,赚未来的现金流,那么红利上涨前接近10%股息率的资产,为什么不配?
因为看不上10%的收益
为什么看不上10%的收益?
还是因为骨子里其实非常乐观,认为经济不会陷入长期通缩
认为一定有一些产业能发展起来,就像锂电在全球的竞争力一样
直到现在我也依然如此乐观
所以组合一直为什么不全面转向防御和红利?为什么始终偏向成长风格?
你说22-24年每一次的复苏预期,我信不信?我不敢全信,也不敢完全不信
很多逻辑事后看来清晰无比,但在当时并非如此
我们所处的现实,也不过是所有概率空间中的一种,如果世界能回到某一个时间点,像“掷骰子”一样反复重来,每一次所选择的路径也未必都会相同
毕竟量子力学已经推翻了“上帝不掷骰子”的决定论世界观,我们的确是生活在一个随机的世界里
因此所有拿着某些宏观指标,说当时看到xxx现象,所以经济一定会差,经济一定通缩,就应该空仓的,这一类论调,都没有什么价值
但话又说回来,如果A股估值能再便宜点,譬如几年前的红利资产不是10%,而是15%的股息率
那我会不会切换?我想很可能会,毕竟15%已经是不错的水平了
所以说到底,投资还是赔率和胜率的选择,过去的红利资产在我看来赔率不够高,但走出来的走势却是能赚到远超当时最乐观的预期的钱,而我认为赔率高的资产,却实际上没能赚钱甚至亏钱(这里面也有标的选择的问题,事实上AI产业的赔率的确很高,只是弹性最大的标的不在A股,而即使是A股,如果买对英伟达产业链,即使从23年中再买入,也不会亏钱,但组合持有的标的基金却买了很多其他亏钱的资产)
兼顾高赔率和高胜率的,其实在港股是存在的,在去年8、9月,港股甚至有很多20-30%预期年化回报率的机会,这些机会并不太过依赖于超预期的增长,而仅仅是维持原有的盈利水平即可
可惜的是,由于流动性和部分标的未入港股通的原因,鲜有主动基金在港股去挖掘这类机会,没有什么工具可以配置
七、为什么这么多年持有积极组合没有赚钱?
这可能是我看到抱怨最多的问题
再回到文章初的业绩图,能看到近两年、近三年、近四年的确都是亏钱的,赚钱的时间主要就集中在19-21这三年
但跟投组合的朋友大多可能也是21年往后才关注到的
尤其可能有很大一波是在23年中的阶段性高点
所以这又回到了一个老问题,就是基金赚钱、基民不赚钱
对此,我认为有两种解决方法
一是从投资者端入手,即始终强调要买在便宜的时候
但这既要求投资者对便宜还是贵有一个基本的判断,又要求投资者敢于在熊市入手
这相当于要求投资者既要有专业知识,又要能逆人性,难度比较大
二是从基金入手,即把波动做小,把回撤做小,增强持有人的体验
但这对基金管理人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又要回撤小,又要收益高,某种程度上是不可兼得的
波动最低是现金,相对无风险的是货币基金,收益基本不够塞牙缝的
债基波动也不大,这几年收益还可以,但并非每年如此,遇到踩踏同样可能几天跌去半年一年的涨幅,往后看再涨的空间也不大
固收+是业界普遍认为比较有前途的做法,但仓位控制是很难的,并且权益不好的时候,往往做成固收-,持有体验一样不好
其实想要有一种简单的办法,又能赚钱、又不回撤、又人人都能享受到,这绝对不可能
在我最开始做组合的时候,我曾经幻想过,让尽可能多的人都能通过投资获得起码10%以上的年化收益,不说一夜暴富,但经过十年二十年,能够拥有可观的积蓄,纵使不能财务自由,也能在各种情况下都多拥有一些选择的权利,而对于有一定本金的,甚至可能提前10-20年退休
但实际观察下来,绝大多数投资者都难免追涨杀跌,并且是无法通过教育来改变的
在且慢平台有数据,积极组合的跟投者在行为表现上已经是非常优秀了,即有一定逆向的操作,在市场跌的时候会加仓,而非杀跌
但即使如此,从19年至今每一轮底部,譬如22年3-4月、23年10月、24年2月、24年8-9月,申购量也都非常低(当然这个数据也很正常,毕竟逆向的人往往抄底偏早,右侧的人不等涨不会买,因此真正的底部往往没有量,自然也没有什么申购)
其实这也非常公平,毕竟高收益意味着购买力相对社会平均水平在提升
本来就不可能人人都获得高于平均的收益,不然谁来被你平均?
你想要收益比别人高,你自然需要具备别人不具备的能力
想要“躺赢”,既不想动脑,又不想动手,又不修炼心态对抗人性,还想要把钱赚了,哪有这种好事?
当然我不是说“你亏钱是你自己的问题”,近3-4年确实很难赚钱,但这可能恰恰不应该成为你悲观的理由,而是乐观的理由
除了美股“涨久必跌”好像不太成立以外,其他市场的股市都是“涨久必跌、跌久必涨”,所以起码“跌久必涨”是100%会发生的事情,哪怕失去二十年的日本也不例外,其中有多次大级别的反弹
我个人把19年1月1日至24年9月18日看成是一轮完整的牛熊
(或者是19年1月1日至24年2月5日,当天砸出这一轮最低点)
其中牛的阶段主要在19-21年,熊的阶段主要在21-24年,连续熊了4年在A股历史上也是比较少见的
当下大概率是站在新一轮牛市的起点
24年9月24日是第一阶段的启动点,至12月完成第一阶段的估值修复式普涨
当前应处于第一阶段结束的震荡调整期,调整幅度大概率不超过924以来上涨幅度的一半
调整越多,反而为后面留出更大的空间,因此这个阶段越跌越买是不难做出的决策
相信25-26应该不再像过去几年一样那么艰难了
(以上判断不作为投资依据)
在充满挑战的投资环境中,做好投资首先需要做好心理建设
在众多压力的考验之下,依然保持积极的心态和对投资的信心,而不是一味悲观,陷入“犬儒主义”或者“习得性无助”
积极的心态和对投资的信心不是来自于盲目认为“未来会更好”、“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毕竟人口基数摆在这里,想回到过去的高增长不太现实
积极的心态和投资的信心是来自于“好的企业依然能够赚钱”和“当前整体估值不贵”
八、组合现在能买吗?
能买,尤其25年初的调整后,市场就处于我所定义的不贵的区间
我依然无法预判这一轮调整有多深有多久
我建议也不要追求买在最低点
总之跌了就加,在这种时候买,比追着涨着买要舒服很多
九、过去六年组合获得了年化17.94%的收益,现在是低点,那么未来六年可以达到这个收益率吗?
能获得多少收益率,全看市场有多大机会
过去六年17.94%的年化收益率,这个数字的确很高,但主要集中在19-20两年,或者加上21年,也就3这3年
这说明了什么呢?赚钱绝对不是线性的,不是每年10-15%,或者每年15-20%,所谓“稳稳的幸福”,并不存在这回事
赚钱一定是脉冲式的,某一两个年度会大爆发,赚很多钱,其他年份可能不赚钱、打平甚至亏钱,所以大部分时间是在等待
有人会说,那你为什么不22年就清仓,赚钱的时候再来?问题当然是我不知道什么时候会赚钱
如果能判断,自然是熊市空仓躲开,牛市再进来,但除非很明显高估低估,否则很难择时
所以能做的,第一是保证牛市的时候在场,第二是力争熊市或震荡的时候也能略微赚钱或者少亏
当你拥有这样的心态之后,你会发现绝大多数的波动其实没有太大意义,今天跌几个点,明天涨几个点,并不重要,重要的永远是出现大机会的时候不要踏空,不要买错结构
其实不只是投资,做企业、做事业也是一样的,所谓的好战略并不是今年要达成什么目标,明年要达成什么目标,这种目标就像我说今年要赚15%或者20%一样没有意义,而是随时做好准备,一旦机遇、风口来了,你能不能抓住,抓住了可能就这么一波就成了,抓不住,可能这一行永久性就没机会了
所以未来六年能有多少收益,我不知道,也无法保证,但大概率比过去三四年要强
长期来看,能有年化15%以上就非常不错了
恰好在一个经历过一个牛熊周期以后,组合基本实现了比15%略强的年化收益
让我们期待下一个牛熊周期吧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