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看过抗日剧的宝子们应该对剧中的经典台词并不陌生
比如“你滴良心大大滴坏了”
“太君,咪西咪西”
“花姑娘的,大大的有”
这些话都是影视剧中的名场面,堪称经典语录。
日常我们生活中也经常拿这些词来打趣
比如“饭已OK,可以咪西啦”
那日本人真的会这么说话吗?他们日本人之间的交流也是用这种语言吗?
抗日战争时期,更是有人因为一口蹩脚的日式中文,成功在日本大佐眼皮子底下逃过一劫。
这些话有趣搞笑,但也是真实存在的,日式中文确实是在历史当中存在的,并非胡编乱造,它被称为协和语。
那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探索一下协和语是如何由来的,以及背后的故事。
协和语的由来
协和语并不是一个国家的语言,如果一定要说他到底属于谁,那只能说它是在一个特定时期存在的一个特定的语言,他也并不属于谁。
这种日式中文听起来很别扭,将他命名为协和语这个名字也很别扭,为什么叫协和语而不是叫近日语或者其他的一些好记的名字呢?
对于协和语这个名字的由来也有很多不同的说法
有的说协和二字来自于昭和天皇的名字,出自于我国古籍百姓昭明协和万邦。
有的则表示这个名字有“日满之协和”的意思,解释出来意思就是希望中国和日本两国友好相处
相对于这两种说法,我更倾向于第一种说法,毕竟仔细想一下,协和这一词本身就是一个协和语,因为协和不是汉语存在的逻辑方式,汉语应该称为和谐。
那么协和语到底是从什么时期开始出现的?中国人创造出来还是日本人创造出来的呢?
协和语的存在主要在伪满洲国时期,当时日本发动了侵华战争,占领了中国东北地区
之后日本对外宣城伪满洲是一个独立的国家,并且开始将大批量的日本人转移到伪满洲中
这些移民过来的日本人自然需要和当地的居民打交道进行沟通,然而语言不通让他们交流十分困难。
慢慢的就发现了一个问题,不管是普通平民还是军队当中的日本兵,都无法和中国人进行交流,这让日本人很头疼,好不容易占领的地方,不能没人管啊,那互相说话都听不懂,叽哩哇啦的也不是个事。军队里一共就那么几个翻译,也根本不够用。
于是日本人就开始想办法了。
如果直接让中国人强制学习日语,可能会让中国人的抵触情绪增强,毕竟刚侵略过来,如果再抢之后要求中国人学习日语,那会让本土人无法接受。
更何况伪满洲国当时好歹也有皇帝在,并不是彻底的殖民地,如果强制学习日语,恐怕会带来其他隐形问题。
而让日本人学习汉语,更是难上加难,不管怎样都会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于是便有大聪明想到了,那把日语和汉语互相中和一下不就好了?
可以达到互相沟通的效果
等到协和语推行出去,沟通无障碍之后,便可以再推行日语,加强语言教育。
汉语和日语都是本身独立的语言,只有协和语,将其融合在一起,出现在历史的舞台上。
这些语言出现期初,大部分人并不能融合贯通的进行使用,现如今去看这些话也能摸清楚一些规律。
比如协和语中有许多“的”出现,这主要是因为日本人说话离不开后面的助词,这是他们说话或者写作的习惯方式,在什么词语后面都能加上“的”字。说白了就是把日语和汉语糅合到了一起。
而且由于日语语法的影响,协和语在说的时候会把谓语放在句子的最后,正常汉语是主谓宾的结构,比如说“你是干什么的”,而日语则是将谓语放到最后就会变成“你的什么的干活”,这种是普遍存在的协和语。
当然,协和语也分为两种,一种是汉语协和语,另一种是日语协和语。
主要是将汉语按照日语的意思进行发音,但组合出来的词语既不属于汉语又不属于日语,比如汉语的客满,协和语叫“满员”,汉语的“厕所”协和语叫“便所”,诸如此类。
在早期这些协和话都是一些粗鄙之词,也只有一些汉奸能够听懂实际的意思。除此之外的人也只能听的一知半解,甚至有的人不管听没听懂也都点头回应着“嗨”“嗨”
没办法啊,保住小命才要紧。
在日本的军队中,协和语也是比较盛行的,日本官兵当中通过协和语就可以看出哪些是新兵哪些是老兵,老兵之间一般都可以直接用协和语进行交流,而新兵刚进来根本不懂协和语,只能是丈二摸不着头脑,甚至有老兵通过协和语来彰显自己的地位,团体行动中更是用协和语把这些新兵排除在外
搞了半天日本兵也有另一种拉帮结伙的方式啊!
如果你以为协和语的存在只是为了能让日本和中国人正常交流,那就错了。归根结底,都是社会因素影响。
协和语的存在,不仅是为了传达命令,控制民众,能够让中国和日本人能够交流,更是为了削弱汉语的使用,
日本占领东北之后,更是开始了奴化教育政策,对原有的教育进行破坏,将各种学校关停,并且对当时的爱国人士进行了血腥镇压。
很多学校虽然还是中国人任职,实际都是被背后的日本人操控,甚至利用汉奸对教育进行把控
当时协和语被印刷成册,装订成协和语教科书,除此之外日语更是成为学生的必修课,甚至被要求要能够达到3级的水平
据《满洲国教育关系职员录》数据显示,在当时伪满洲的文教部当中,有50%以上的日本人担任重要职位,并且强行统一教育的法规。
协和语被广泛推广使用,不管是教科书,公文、还是一些明信片上都出现了协和语。然而在学生的课本和明信片上,我们也经常能看见许多带有政治色彩的话语,课本上的内容不乏许多扭曲事实的事件
根据记载,在当时的协和语课本上,曾写到《柳条湖事件》,大体意思说,9月18日,日军在柳条湖附近进行军事演习,突然从树林当中冲出来数十人满洲胡匪来抢夺日本人的武器,因此才发生了柳条湖事件
这歪曲事实的能力真是厉害,给自己的蓄意侵华行为直接嫁祸给了胡匪,把自己撇个一干二净。
除此之外,他们将日本侵略东北地区,美化成是进入东北地区,想要帮助东北地区发展
就好像他们的侵略是一种恩赐一样,我嘞个豆
而且学生不允许使用中国教材,更是将书籍报刊等限制进入东北,大量的日本教员开始广泛宣传教导法西斯书刊,让中国人产生亲日情感,将日本人塑造成“日满一体”的假象。
由此可见,协和语的出现在政治层面上更是冲击了中国人的民族意识,想要让中国人不再反抗这些外来者,顺从他们的统治,削弱对中国本土民族文化和语言的认同感,想要从思想上控制国人。
协和语存在的影响
协和语作为日本侵略东北,伪满洲长达13年的时间诞生的产物,他的存在注定并不纯洁,他是汉语和日语的“杂交产物”,是这段殖民文化的代表,它的存在更是让人无法忘记那段被侵略的历史。
语言是一个民族的文化基础,而协和语的存在正是对汉语的一种语言污染。
1945年之后,抗战胜利,开始对协和语这种语言进行整改,政府下令整改预言,禁止使用协和语,东北物资调解委员会更是发型了《汉语和协和语的对照表》,来纠正协和语的使用,但是它毕竟存在过,还是给东北地区人民留下了痕迹,现如今还是有很多的老人日常在使用协和语。
比如厕所的协和语便所,井盖的协和语马葫芦,这些都是没有被忘记的历史
日本人一直不愿意承认自己的侵略行为,但这些留下来的历史痕迹无一不是在展示他们的罪证,这些历史都不会被人轻易忘记。
现如今对于这些协和语,更多的是人们娱乐性质的调侃性说出,但背后的性质只有我们自己知道。
影视剧中的存在也从不是杜撰,更多的是由真实故事的改编。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