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富有雄心的直接减排行动的前提下,包括林业碳汇在内的高质量、高诚信碳交易,可以作为辅助手段贡献于碳中和的实现,并兼顾生态保护目标的协同推进。”

1月8日,苏州高新区(虎丘区)碳中和国际研究院发布《减碳绿途:通向中国高质量林业碳汇交易之路》(以下简称《减碳绿途》)研究报告,指出林业碳汇对于实现绿色低碳发展的关键作用。

但与此同时,该研究报告指出,2022年以来,林业碳汇在国际碳市场上遭遇严重信任危机,引发了何为高质量林业碳汇的反思与讨论。

在专题研讨会上,苏州高新区(虎丘区)碳中和国际研究院的研究人员向新京报零碳研究院表示,期待用这样一个报告,还原林业碳汇生态保护的本来面目,也期待能为地方和企业不顾实际情况炒作碳汇林,甚至为“跑马圈林”的过热行为降降温,进而认真对待林业碳汇,合理发挥其作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IC

林业碳汇在全球遭遇信任危机

当前,为了实现“双碳”目标,减碳是必然的选择。而减碳行为中,生产活动的直接减碳是基础,购买碳信用,实现全社会整体的减碳是补充。

《减碳绿途》指出,根据方法学的不同,可交易用于抵销排放量的碳信用通常来自:可再生能源项目,二氧化碳捕获、利用和存储项目(CCUS),以林业碳汇为代表的基于生态系统管理的碳汇项目等。其中,相较其他碳信用项目,林业碳汇的碳信用基于造林、再造林、森林管理、减少毁林等行动而产生,兼具了生态保护和社区发展的效益。

因此,2005年联合国清洁发展机制正式启动后,便纳入林业碳汇项目。之后,林业碳汇成为多个国际碳减排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成为国内温室气体自愿减排市场(CCER)及多个地方碳市场的重要参与项目。国家或企业可以通过购买林业碳汇,来抵销其自身的部分碳排放。

该报告同时指出,近几年来国际自愿碳市场却遭遇信用危机。一方面,国际知名减排机制的真实有效性受到质疑和挑战;另一方面,一些购买林业碳信用(被签发的林业碳汇)以抵销自身排放的企业,其购买的碳信用项目的科学性、真实性等问题被爆出,并且受到“漂绿”的质疑。

“高质量林业碳汇减排量必须是根据可靠的基线、额外性、泄漏和持久性的计算结果来量化得出的,是真实有效的。” 《减碳绿途》指出,当前国际上多个林业碳汇项目受到质疑。

4个问题困扰林业碳汇开发

2017年CCER暂停前,在所有公示的97个林业碳汇项目中,共计15个项目备案成功,但成功签发的林业碳汇项目只有3个,签发量仅为82.3万吨,仅占第一代CCER总签发量1.07%。

从2011年启动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到2017年CCER按下暂停键,再到2021年国家碳市场启动之前——在中国国内各类型碳交易不断试水和摸索的过程中,一些与林业碳汇交易质量密切相关的问题浮现了出来,这些问题与教训成为在继续追求林业碳汇交易高质量健康发展过程中的前车之鉴。

《减碳绿途》指出,这些问题表现在:

其一,对于林业碳汇风险和不确定性的忽视,以及对碳汇交易的要求缺乏正确理解,造成部分决策者或业主高估林业碳汇,误认为增加森林面积,就能获得森林碳汇,进而高估林业碳汇市场前景,不计成本地进行林业碳汇项目的开发。

其二,碳排放权交易从试点到正式启动前,一直缺少高位阶的法律或行政法规作为监管依据,给碳市场的规范运行和发展带来不小挑战。同时,对于各种以“创新”为名出现的地方试点碳交易产品,也缺乏相应的政策法规和标准来进行约束和管理。

其三,林业碳汇项目开发过程中涉及众多利益相关方,林地权属与碳汇权属结构复杂。中国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国有林场改革还在持续推进中,项目所得收益分配可能难以达成统一意见和预期效果,甚至带来法律纠纷。

其四,从业人员的专业性不足,导致试点期间林业碳汇项目质量良莠不齐,使得项目在合格性、真实性等方面受到一定的质疑。

各地开发林业碳汇需合理定位

2021年,全国碳排市场启动。2024年1月22日,CCER正式重启。林业碳汇项目开发再次回到聚光灯下。

虽然国家林草局强调“科学有序推进”的基调,但地方林业碳汇的开发热情迅速高涨。截至2024年9月,吉林、福建、贵州等13个省区市公布了省级林业碳汇工作方案。部分企业也投身其中,签约地方林业局开发林业碳汇,进而“跑马圈林”,锁定林业碳汇地块。

《减碳绿途》提醒,企业应把精力放在直接碳减排上,而非“碳抵销”机制上,甚至参与概念炒作,毕竟后者一直都备受质疑,充斥着信息不对称的弊端,直至面临着“漂绿”的指控。

“林业碳汇在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碳市场中的地位正在显著提升。CCER重启为林业碳汇交易提供了新的机遇,建立完善高质量的交易机制和标准体系是确保中国林业碳汇交易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减碳绿途》指出。

该研究报告建议,政府主管部门要科学评估,引导林业碳汇在应对气候变化行动中的合理定位,坚持能源结构转型优先,林业碳汇抵销为辅,预防地方林业碳汇不规范开发,并加强对与碳排放权交易相挂钩的林业碳汇交易的规范与监管,严把信用质量关。

林业碳汇开发方需要理性评估林业碳汇项目开发的可行性和经济性,避免盲目开发。同时,严格执行方法学和开发流程,保证林业碳汇项目的真实性、唯一性、保守性和碳汇计量的准确性,确保林业碳汇项目能够给环境和社会带来正面效益。

新京报零碳研究院研究员 白华兵

编辑 王真真

校对 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