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夺泸定桥、突破腊子口,是红军长征中的两大经典战例。而创造这两个战例的红4团和该团的政委杨成武的大名,从此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然而该团团长黄开湘,却鲜为人知、明珠蒙尘。
被称为“斧头将军”的黄开湘,并没有牺牲在长征的战场上,而是牺牲在了胜利曙光即将到来之前。只听一声枪响,黄开湘将军的碧血溅满了整个病床,一代英杰从此陨落。更可惜的是,在长期的战争之中,黄开湘的故事一度被人遗忘,甚至被人误解。
不知哪位地方领导仅凭某种猜测和传闻,便信口开河,在黄开湘的登记表上写了一段与事实大相径庭的文字:“此人在长征途中吃不了苦,逃离了革命队伍,现下落不明”。正因为如此,导致黄开湘的家属长期遭受不公平的待遇。
直到1959年,黄开湘依然没有消息,县民政局根据事实恢复了黄开湘女儿的烈士家属待遇。但黄开湘何时牺牲,离开赣东北苏区之后的经历如何,当地干部、群众和家属仍然一概不知。直到杨成武将军的《回忆录》面世,黄开湘的英雄故事才真正为全国人民所知。而他的牺牲,也变得不再那么扑朔迷离。
和许多开国将领一样,黄开湘也生于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是江西省弋阳县漆工镇黄家村人。少年时代,黄开湘就承受了生活的苦难,以学木匠为生。
黄开湘的母亲郑梅莲是一个伟大的革命母亲,她曾将自己的五个儿子都送去了红军,其中四个牺牲在了黄开湘的前面。第五次反“围剿”失利后,苏区沦陷,国民党军队伙同还乡团在赣东北实行烧杀抢掠,扬言“石要过火,人要换种”。许多村庄都被烧成了废墟,仅在漆工镇,就有598户人家被彻底杀绝。黄开湘的妻子为了活命,不得不改嫁他乡,女儿早早地被送给他人做童养媳,年老的郑梅莲则以乞讨为生。
当黄开湘跟随红军大部队进行长征时,他留给母亲一枚铜币,然后流着泪说:“姆妈,儿子要走了,不能再孝敬您了。儿子不在家,您要好好保重身体。等到革命胜利了,我一定会回来的。”
郑梅莲依依不舍地拉着他的手说:“开湘,你的四个兄弟都牺牲了,你又要离开我了,姆妈实在舍不得你,你一定要活着回来啊!”
随后黄开湘又抱着女儿黄菊花说:“你一定要好好听奶奶的话,要自强自立,长大后要照顾奶奶。”说完,黄开湘就抹着眼泪,跟随大部队走了。
之后的岁月,郑梅莲一直以乞讨为生。房子被烧掉了,她便用茅草搭了一个小屋容身。她从来不向敌人低头,她每天都到村口望着儿子随红军出发的方向,她坚信革命一定会成功。老人家天天等,一等就是一辈子。郑梅莲并不知道,她的唯一幸存的儿子如今也成了革命烈士。
疾风知劲草,板荡识忠臣。在长征之中,作为红4团团长的黄开湘,永远都冲锋在前,为党和人民立下了数之不尽的功劳,创造了无数令人瞠目结舌的奇迹。
在红4团,黄开湘是团长,杨成武是政委,自长征以来两人就一直搭档,情同兄弟。在四渡赤水中的土城战役中,川军呼啸而来,红军为避其锋芒,不得不主动后撤。正当红4团奉命从前沿阵地撤下来时,却得到情报:“朱总司令还没有回来。”
黄开湘和杨成武紧忙带着80个战士冲上山坡,堵住了密密麻麻的敌人,掩护朱总司令后撤。在这次战斗中,黄开湘充分发挥了他的指挥才能,受到了毛泽东的嘉奖。
在长征之中,红四团所在的红一军团是整个红军的先锋,而红四团则是红一军团这根利矛中的矛头。他们逢山开路、遇水搭桥,遭遇了数之不尽的恶战。不仅如此,刘少奇、陈云等同志也跟随着红4团前进,因此黄开湘和杨成武不仅肩负先锋任务,还要保卫中央领导人。
1935年5月下旬,红军来到大渡河边,蒋介石前堵后追,发誓要让朱毛红军做“石达开第二”。当时的情况已经万分危急,虽然大渡河渡口已经被我军占领,但渡口只有1艘船。中央红军想要全部渡过大渡河,至少需要一个月的时间。然而国民党军可不等你,薛岳部的中央军和杨森的川军距离安顺场已经不过三四天的路程。再不采取办法,红军必将全军覆没。
在十万火急的情况下,中央军委当机立断,决定兵分两路:
刘伯承、聂荣臻带领已经渡过大渡河的红一军团一师和干部团继续从安顺场渡河,渡河后组成有纵队,沿着大渡河北岸向上游的泸定防线前进;红一军团二师和红五军团为左纵队,由林彪指挥,沿大渡河南岸奔袭上游的泸定桥。
左右两大纵队,形成对泸定桥的钳形攻势。而飞夺泸定桥这一极其艰巨的任务便落在了红一军团二师四团肩上。成败在此一举,朱德要求左右纵队都要在两天半之内赶到泸定桥,这是个极其艰险的任务。
为了鼓励黄开湘和杨成武,林彪给两人发来一封字字千钧的电报:
“黄、杨,军委来电,限左路军于明天夺取泸定桥,你们要迅速灵活机动来完成这一项光荣任务,你们要在这次战斗中突破过去,取道州和五团夺鸭溪,创一天跑160里的纪录,你们是火线上的英雄,红军中的模范,相信你们一定能完成这一任务,我们预祝你们胜利!”
黄开湘从杨成武手中接过了电报,然后斩钉截铁地说道:“何止160里,而是240里,当我们拼死也要完成任务!”
随后,黄开湘向全团发起了动员令,必须在一天一夜之内走完240里。240里,相当于3个马拉松的路程,不仅要在一天走完,还要战胜层层堵截、占据有利地形的对手,这谈何容易?
然而黄开湘不愧为红军披荆斩棘的“程咬金”式将领,在他的驱策之下,红四团的官兵昼夜兼程,狂奔强袭。
在猛虎岗,他们遇到了刘文辉据守的隘口。在浓雾的掩护下,四团以神兵天降之势从背后杀到了敌军面前,仅用一个冲锋就打垮了敌军。川军一路没命地逃跑,跑的时候还顺手毁掉了小路上的一座小桥。为了搭好这座桥,四团耗费了两个小时的时间。至傍晚 7 时,他们距泸定桥还有110 里。
即使到了晚上,四团的官兵们依然在狂奔,走不动的人,做一个拐杖拄着走或者互相拉着走。来不及生火做饭,就吃生米,渴了就喝雨水。全团上下一心,一定要按时赶到泸定桥!到了29日清晨6点,红军终于杀到了泸定桥的西岸,并夺占了全部沿岸阵地。
面对涛涛大渡河,黄开湘和杨成武选出了以廖大珠为首的22名敢死队,他们背插大刀,手持驳壳枪,身上绑满了手榴弹。在黄开湘的号令下,22名勇士攀援着光秃秃的铁链,一边向敌人射击,一边铺着木板。
而坐镇在桥头的黄开湘则指示战士们用机枪压制敌人桥头堡的火力。在激烈的炮火声中,大河两岸几成一片火海。川军的子弹打在铁索上,火星四溅,红军勇士们一手持枪,一手抓着铁索,毫无畏惧地向北岸靠近。
看着红军一步步靠近,可真把川军这种“双枪兵”给吓惨了。在慌乱之间,他们点燃了桥头的煤油与干柴,试图用烈火吓退我们的勇士。
就在这时,杨成武在后方大喊:“同志们,这是最后的关头了,别怕火,冲过去!过过去!敌人垮掉了!”黄开湘也高喊:“莫怕火,冲过去!莫怕火,冲过去!”就这样,我军以大无畏的精神,完成了对泸定桥的占领。
毛泽东走上了泸定桥,走到桥中央,扶着冰冷的铁索说 :“应该在这里立一块碑”。四天后,中革军委通报全军,表扬了红四团。毛泽东、周恩来和朱德盛赞红四团飞夺泸定桥的英勇战绩。中革军委授予红四团一面“开路先锋”的奖旗。
黄开湘、杨成武和泸定桥战役中幸存的勇士,每人得到一套列宁服、一支钢笔、一个笔记本、一只搪瓷水杯和一双筷子——这是当时中央红军官兵所能得到的最高的物质奖励。
飞夺泸定桥后,黄开湘的英雄传奇并没有结束。1935年9月15日,红四团得到上级的命令,将作为先锋部队,夺取天险腊子口,并扫除前进途中拦阻之敌”
腊子口,是川西进入甘肃唯一一条通道上的险要隘口,确实是个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险峻山口。红四团到达腊子口后,黄开湘和杨成武都倒吸了一口凉气。
腊子口是个狭窄的山口,两边全是高耸的绝壁,绝壁几乎是笔直的。其陡峭的程度别说攀爬了,即使是看一眼都让人头晕目眩。在山头驻扎有国民党军一部,修筑有炮楼,布置有机枪阵地。
虽然险峻如此,但是军令如山,腊子口必须夺取。
黄开湘认为,驻守敌军有三个弱点 :一是炮楼没有顶盖 ;二是兵力都集中在口子的正面 ;三是山顶上没有设防。从正面强攻腊子口不可能,唯一可行的办法,就是从敌人看不到的死角、口子外侧的悬崖峭壁上做文章。只要从绝壁上爬上去,就能直接往碉堡里扔手榴弹。
战斗开始后,杨成武指挥主力佯装猛攻敌军正面,吸引敌人的注意力;黄开湘和张仁初等人率领两个连,迂回到敌军侧后的高山上,进行奇袭。
黄昏时分,黄开湘带领着2个连的战士开始了攀登。峭壁高七八十米,连山羊都爬不上。就在大家一筹莫展之时,一个被大家称为“云贵川”的苗族小战士毛遂自荐,他说只要找一根长棍绑上铁钩,再用一些绑腿接成长带子,他就可以利用悬崖峭壁上的小树、石头缝爬上去,扔下绳子把大家拉上去。
黄开湘依计而行,而“云贵川”不负众望,就像一只敏捷的小猴子一般,爬上了崖顶,然后将钩绳抛下。就这样黄开湘带领2个连的战士如同神兵天降一般,杀到了敌人的头顶。密集的手榴弹将敌人不加盖的碉堡和工事炸得稀巴烂。随后,杨成武指挥的正面部队勇敢冲杀,仅用3个小时便占领了腊子口,攻克了红军长征路上最后一个难关。然而不幸的是,那位拯救了红军的小兵“云贵川”,却神秘地消失了。
腊子口战役胜利后,毛泽东赞叹道:“有斧头将军(黄开湘)和白袍小将(杨成武)为先锋,就没有过不了的火焰山。”
长征已经绽放了胜利的曙光,然而可惜的是,作为红军立下汗马功劳的黄开湘却以极其意外的方式牺牲了。
根据杨成武的回忆录,1935年11月,中央红军与陕北红军会师之后,杨成武和黄开湘接到了中央的通知,去参加全军的干部会议。在路上,杨成武还和黄开湘等人一起买了一锅炖猪肉,美美地吃了一顿。但在途中,突然天降大雨,两人都被淋个透湿。
在听毛泽东讲话时,杨成武发觉自己很不舒服,不停地打寒噤,抖得像筛糠一样。杨成武觉得自己应该是病了。于是他听完总结,便向杨尚昆告了假,说自己发烧了,要回去休息一下。
杨成武躺上病床后不久,便听说同样淋了雨的黄开湘也病倒了。一开始,黄开湘和杨成武都认为自己只是小毛病。然而他们没想到的是,长征劳累大大降低了他们的抵抗力,如今他们所患的,是可怕的伤寒。
听说黄开湘、杨成武病倒了,毛泽东非常担心并亲自批示,一定要尽全力救治两人。
在病床上,杨成武的体温达到了40多度,整天都处于半昏迷的状态,不停地说着胡话。红军却缺医少药,只好用酒精为他降温。经过了几天几夜的苦熬,杨成武才苏醒了过来。正当他为自己捡回一条命而庆幸时,却听到了一个惊人的噩耗——黄开湘去世了。他并非因为疾病而死,而是“自杀”。
杨成武不顾身体的虚弱,猛地掀掉被子,然后大喊一声:“给我备马!”随后他拖着病弱的身体,狂奔50里,来到了黄开湘所在的医院里。
杨成武赶到现场时,黄开湘已经被埋进了坟墓里。看着老战友的墓碑,杨成武泪流满面。医生告诉他,黄开湘连日高烧到四十度,完全处在昏迷之中,然后自己抓响了枕头下面的手枪,再想抢救,已经来不及了。
杨成武怒不可遏:“怎么叫他摸到手枪!这是胡闹!”
冷静过后,杨成武仔细回想自己老搭档的习惯,发现黄开湘并不是有意自杀的。
黄开湘太爱手枪了,他不喜欢抽烟喝酒,不喜欢打牌,就喜欢玩枪。他有一把“六转子”手枪,是朱德专门送给他的。对于这把手枪,黄开湘爱不释手,即使打仗再累,也要亲自擦拭。在平时,黄开湘和这把手枪形影不离。即使在住院的时候,他也带在身上。
按照通常的习惯,他把手枪放在枕头底下。当时黄开湘一直处于半昏迷状态,怎么可能有意自杀呢?这肯定是因为他烧得糊涂,分不清梦境和现实,最终打响了手枪。而非某些人的说法:黄开湘不堪伤寒的痛苦,打响了手枪。黄开湘飞夺泸定桥、突破腊子口的英雄,他爬过雪山,过了草地,岂会被区区伤寒所打倒?
中国革命胜利之后,人民军队解放了黄开湘的故乡。但是由于消息闭塞,大家并不知道黄开湘的下落,也不知道他的作为,更不知道他的牺牲。由于一些领导的疏忽,甚至让英雄蒙受了不白之冤。
直到1985年《杨成武回忆录》面世,黄开湘的勇猛和无畏才被家乡人民所真正知晓。当时弋阳县县委干部黄泽生是个军事者,当他看到杨成武在书中多次提到的“王开湘”,便开始推测,此人是否就是咱们村的黄开湘呢?
随后黄泽生专门去往北京拜访了杨成武,而杨成武老将军则说:“我的福建口音重,秘书在写稿的时候把“黄”当成了“王”,留下了小小的遗憾。”
随后杨成武激动地对黄泽生说:“黄开湘是长征途中的英雄,他的名字绝不会被埋没!”杨成武将军的回忆录中没有提及,而长征史料中也没有任何的记载。后来杨成武写过一首诗《哭黄开湘同志》:
“鞠躬尽瘁竟长眠,君有令名垂青史。戎马成疾遽永逝,吾承遗志慰英魂。”
黄开湘兄弟五人都为中国革命牺牲了,而他们的灵柩直到现在还未找到。
说完了黄开湘烈士,再说说他的家人吧!新中国成立后,黄开湘的母亲成了红军烈属,除了享受五保户的补贴以外,多余的补贴老人一分都不要。老人常说的一句话就是 :我老了,既然不能替政府出力,就不能给政府添麻烦。
黄开湘的女儿黄菊花则在幼年时期做童养媳,吃了很多苦。后来她做童养媳的那户人家的儿子因病去世,黄菊花就嫁给了邵板村的邵育科,夫妻俩养育了 6 个儿女。
一直到20世纪80年代,黄菊花才在杨成武的回忆录中了解了自己父亲的事迹。乡亲们听说黄菊花的父亲是长征英雄黄开湘,于是便鼓励她找政府解决生活的困难。然然黄菊花却毅然道:
“家中的这些困难算什么?与父亲的牺牲相比,与无数革命先烈为革命抛头颅洒热血相比,我家算什么困难?我向党伸手,向国家伸手,就是给父亲丢脸,给革命先烈丢脸。”
杨成武听说黄开湘还有个女儿,于是专门派人去弋阳寻找,专门给她留了个电话,并说:“你是黄开湘的唯一后代,有什么要求一定要提。”
然而黄开湘从未给杨成武打过电话,也没有找过老将军,一直在农村过着清贫的生活,直到去世。如今她的六个儿女都是普通的农民,从没有向国家伸过手。他们唯独将黄开湘当年留下的那枚铜板留了下来,作为当年外公唯一的念想。
有什么样的母亲,就有什么的儿子;有什么样的父亲,就有什么样的女儿。英雄的血脉依然在弋阳代代相传,黄开湘的英雄故事也将在神州大地上永久流传。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