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刻,是在印章基础上发展而成为的一门艺术。在黑白分明的书画作品上,朱红色的印章恰能画龙点睛,增添靓色。

早期的印章是权力与信用的象征。古人将姓名、官职以古老的篆字铸或刻在金石材质上,作为印信使用。宋元时期的文人开始在书画作品上留下自己的印记,并逐渐形成新的文化时尚。明代以后,文人们尝试自己刻制印章,赋予它更为独立的审美意义。自此印章也进入了文人篆刻的时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楚大丘之鉨

安徽博物院藏

安徽历史悠久,历代印章遗存丰富。特别是明清时期以来,徽州地区产生了众多篆刻家,形成了“徽派”篆刻,成在中国篆刻史上最具影响的篆刻流派之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云深不知处 何震

安徽博物院藏

在明代,江南的苏州和徽州逐渐成为全国文化中心。篆刻艺术方面,活跃于明代嘉靖、万历时期的苏州文彭和徽州何震,被尊为文人篆刻的鼻祖,并称“文、何”。

何震(1535—1604,一说1522—1604),字主臣、长卿,号雪渔,徽州人。何震与文彭亦师亦友,初学文彭典雅清丽的篆刻风格。后来所见古代玺印资料日多,于是将书法笔意与篆刻刀味有机结合,形成了雄浑而又刚健的独特风格。何震的印章边款改以往的“双刀法”而为“单刀法”,运刀如笔,率意自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书法扇面 何震

安徽博物院藏

“笑谈间气吐霓虹”白文印,上海博物馆收藏。这是何震为明代文学家朱之蕃所治印,他在边款中说“甲辰岁得古鼎一,是日心神舒畅,乃有此作。”此印用刀挺劲,刀痕猛利,气势磅礴。何震曾这样描述自己刻印的心理体验:“临刻如临阵,以意为将,以手指为卒。”“以风骨为坚守,以锋芒为攻伐。”这样的审美观一定与他曾游历边塞为官兵治印的经历有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笑谈间气吐霓虹 何震

上海博物馆藏

“云中白鹤”白文印,现藏于上海博物馆。四字采用对角呼应的手法,云、鹤二字笔画较多,结构繁密;而中、白二字笔画少,结构则舒朗留空。如此的章法处理,形成了虚实有致,对比强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云中白鹤 何震

上海博物馆藏

何震开辟的“印宗秦汉”的篆刻之路,在当时影响巨大。明代学者胡应麟曾说:“即儿童走卒,靡不知有何氏印章者”。

这一时期,徽州印人成批涌现。除何震以外,苏宣、朱简、汪关均各有成就,声动艺林,于是“徽派”篆刻宣告诞生。

苏宣(1553—1626年后)为歙县人,寓居松江。也曾从文彭学习篆刻。后来在大收藏家顾从德、项元汴处纵览秦汉印章,眼界大开,篆刻风格产生变化。他的印作多借鉴金石剥蚀的痕迹,古意盎然。“我思古人实获我心”白文印,现藏于上海博物馆。苏宣此印创作于明天启二年,他以古篆字体入印,笔势飞动,富于变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思古人实获我心 苏宣

朱简(1570—?)为休宁人。他治印注重笔意与刀韵的结合,常常以短刀碎切的方法来表现笔画节奏感与韵律感,具有金石味道。这种技法的创新影响到后来的浙派篆刻。朱简为当时诸多名人刻制过印章,如陈继儒、汤显祖、米万钟、孙克弘等,今天我们还时常在这些名家的墨迹中见到他的印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陈继儒印 朱简

汪关(约1575—?)为歙县人,原名东阳,因获得一枚“汪关”汉铜印,竟然改名汪关,可见对篆刻之痴迷。他擅长冲刀法,风格工整古雅,时誉颇高。他为董其昌、王时敏等书画家所治印,都是印史名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恣慵所 汪关

进入清代,徽派篆刻又有发展,歙县程邃、巴慰祖、胡长庚、汪肇隆继承前辈技法而又有新变,人称“歙四子”。这是继何震等人开创“徽派”篆刻以来的第二个高峰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少壮三好音律书酒 程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下里巴人 巴慰祖

晚清时期,黟县人黄士陵异军突起,开创了新的印风,被称为“黟山派”。他以薄刃冲刀来重现秦汉玺印的本来面目,并以三代金文入印,正中寓奇,古而能妍,被誉为“晚清篆刻四大家”。这是对“徽派”篆刻的新的发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安雅 黄士陵

安徽博物院藏

撰稿:季永

选自《安徽文化读本》书画篆刻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