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刘明(化名),42岁,在湖北四线城市一家二甲医院一待就是15年。我本科从一所三本院校临床医学专业毕业,那时年轻,觉着穿上白大褂,能治病救人,很威风。大学五年,虽说学了不少基础知识,可真到临床,才发现自己懂得太少太。后来,又在一所不太知名的双非院校读了肿瘤免疫专业的硕士。

工作这些年,我从肿瘤放疗科到感染科,又转到肿瘤内科,兜兜转转,每换一次科室,就得重新学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大医院进修的日子,历历在目。没导师带,跟学长在实验室里摸索,常常事倍功半。记得2015年春天进行一项名为 “细胞培养与困境突破”的实验,目的是培养出健康且具有稳定活性的细胞样本,常常熬夜到凌晨,守在培养箱前,一遍又一遍重复实验。可每次打开培养箱,看到那些形态异常的细胞,就像热锅上的蚂蚁。

因为连续几天实验结果都不理想,大家的情绪紧绷到了极点,忍不住争执起来,各人都觉得自己的操作方法没问题,谁也不服谁。后来,一位经验丰富的教授路过,听了我们的争论,查看了细胞的生长状况,又仔细端详了我们的实验记录。随后,三言两语就指出了问题的关键 ,“你们培养基的配方比例出现了0.5%的偏差,所以细胞生长环境失衡。”那一刻,我多羡慕,能有个好导师带带自己!

2023年9月,为了市医院一个科研招标项目,我把自己多年攒下的临床经验都用上了,查文献、做方案,心想怎么也能有点机会吧。可结果呢,项目被另一个医院的博士拿走了。跑去问原因,领导拍拍我的肩膀说:“不是你不优秀,同等条件下,博士优先。” 那一刻,我明白了,如果想在这个行业站得住,必须读博!

可是,考博士哪容易啊?人至中年,本硕学校一般,手头只有1篇SCI二区的文章,2个市级课题,最关键的没有熟悉的博导。但是为了医学梦,为了自己的前途,必须咬牙上!

第一次,我选择了湖北一所医科大学的全日制博士肿瘤学专业,好歹自己熟悉。但是由于没有与博导沟通,而且时间短,而且成天做手术,病理都忘得差不多了,题目都似似而非,所以名落孙山。

硕导挺同情我,帮我介绍了另一所高校肿瘤专业的博导。不过,那位博导不给面子,“肿瘤专业太热门了,名额少,我自己的硕士生都没有名额,更别说在职的”。人家倒说的是实话,硕导也提醒我换赛道!

没有办法,我只好选择临床检验诊断专业第二次出发。但是,硕导肿瘤圈子熟悉,临床检验诊断就不灵光了。我自己了解了一圈,发现很多医科大学要么只招系统内的学生,要么就是必须要三甲医院的,像我这种二甲医院的人家看都不看。

万般无奈,我选择了北京的一个朋友帮忙。经了解,这个朋友深耕考博培训17年,网上没有负面消息。姑且相信他们,最坏自己也没损失什么。

刚开始,并不顺利。和安徽一所大学的博导交流时,因为准备不充分,回答问题结巴,好多专业知识答上来,老师脸色不太好看。后来报考南京一所医科大学,材料审核没通过。沿海的大学又要求脱产到校学习,必须做两年科研,家里情况不允许。

好在班主任柏老师从未放弃,她带过很多学员上岸,强调我有一篇SCI2区论文、一个市级课题、两个专利,挺有竞争力。同时建议我把学校选择降一降,“不一定211,务实一点,考上为目的”。

2024年5月底,柏老师给我推荐了西部一所大学临床检验诊断的博导,“这位博导快要退休了,对学生比较宽容。”而这正是我所需要的。我查阅了博导发表的论文、研究的课题和出版的著作,发现与我的方向很搭,看得出来,柏老师下功夫了。所以,此后与博导的沟通异常顺利。而且6月初,招生办也传来了好消息,大学又对在职临床医学博士临时增加了30个名额。

我欲乘势而上,心潮逐浪高!

7月3日上午!柏老师给我打来电话,告诉我被录取了,我简直不敢相信,当打开电脑,看到我的名字出现在博士录取名单时,长出了一口气。正所谓心怀梦想,不畏艰险,砥砺前行,终有所获。(供稿:刘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