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周 上海博物馆
纸本水墨24.5x117.7厘米
此图淡墨画苏州吴县名胜天平山风景,卷后有沈周于弘治二年己酉(1489)自跋,抄录自己描写苏州名胜支硎山、天平山及与朋友中秋赏月的旧诗三首。
登支硎山
千载支郎此说经,寒泉幽涧尚纵横。
莺花浪示春声色,水月犹通佛性情。
嵌石半龛苔寄迹,空庭一个鹤留名。
许询同化无同调,只有溪山照眼青。
千百年前,有高僧支郎曾在这里讲解佛经,至今那寒冷的泉水、幽深的山涧依然交错纵横地存在着。黄莺啼鸣、繁花盛开,不过是在肆意展现春天的声音与色彩罢了,水中之月却依然能与佛的性情相通达。那嵌入山石中的半龛佛龛,苔藓在其上留下痕迹,空旷的庭院中,一只鹤留下了它的声名。许询虽有与高僧同化的想法,却没能达到同样的境界,唯有这溪边的青山,始终映照在眼前,一片青葱翠绿。
沈周也画过一幅关于支硎山的图。 。
《支硎遇友图卷》局部
支硎山大概是这样了。
天平山
天平合在名山志,山下祠堂更有名。
何地定藏司马史,此胸谁负范公兵。
高屏落日云霞乱,杂树交花鸟雀争。
要上龙门发长啸,世人无耳著鸾声。
天平山理应被记载在名山的志书当中,山脚下的祠堂更是声名远扬。不知道什么地方一定藏着像司马迁所著史书那般的珍贵典籍,又有谁的心中怀着像范仲淹那样的雄才大略与报国之志呢。高高的山峦如同屏风,在落日余晖映照下,云霞绚烂斑斓、错杂纷乱,各种树木相互交错,鸟儿在其间争鸣嬉戏。真想登上那高高的龙门山放声长啸啊,只可惜世间之人大多没有能够倾听鸾鸟般美妙声音的耳朵呀。
这个祠堂便是范仲淹祠。
沈周 印第安纳波利斯艺术博物馆
189x70厘米
这三棵树,是范仲淹公亲手栽下的千年古树。就在祠堂旁边。范仲淹也是沈周所敬仰的人物。
八月十四夜同浦舒庵诸友赏月
少年漫见中秋月,视与常时不分别。
老年珍重不易看,每把深杯恋佳节。
老人能得几中秋,信是流光不可留。
古今换人不换月,旧月新人风马牛。
后生茫茫不知此,年年见月年年喜。
老夫有眼见还同,感慨满怀聊尔耳。
今宵十四已灿然,七客赏争天下先。
庭空衣薄怯露气,深檐稳坐仍清圆。
东方轧云清浪作,蓦把太清渣滓却。
浮云虽欲忌吾人,壶中有酒且自乐。
舒庵况是吾故人,酒政有律无哗宾。
递歌李白问月句,自觉白发欺青春。
青春白发同不及,且卷酒波连月吸。
舒庵与我六十人,更问中秋赊四十。
——沈周
此诗体写于《十四夜月图》(
《十四夜月图》局部
少年时看中秋的月亮,感觉和平常没什么两样,但到了老年,这月亮就显得格外珍贵,每次举杯都深深眷恋着这佳节时光。
老人能经历几个中秋呢?确实,时光如流水,一去不复返。古往今来,人换了一代又一代,但月亮还是那个月亮,新旧交替,仿佛风马牛不相及。
年轻人或许还不懂这些,他们年年看到月亮都满心欢喜。而我,虽然眼睛看到的还是同样的月亮,心中却充满了无尽的感慨,只能借此抒发一二。
今夜,十四的月亮已经明亮耀眼,我们七人争着先赏这天下美景。庭院空旷,衣裳单薄,有些害怕夜露的寒意,但坐在深深的屋檐下,月亮依然那么清澈圆满。
东方云层翻滚,像海浪一般,突然之间,天空变得异常清澈,仿佛洗去了所有尘埃。虽然浮云似乎想遮住我们的视线,但手中有酒,我们就自得其乐,不为所动。
舒庵是我的老朋友了,他主持酒宴,规矩严明,宾客间没有喧哗。我们轮流吟唱着李白的问月诗句,不觉间,发现自己已白发苍苍,青春不再。
青春和白发,两者都留不住,那就让我们举杯,将酒波与月光一同饮下吧。舒庵和我都六十岁了,还奢望能再过四十个中秋,那该多好啊!
文字抄录于弘治乙酉秋日。
此幅画用墨极淡雅。似不着力。多用枯笔皴擦而成,逸笔了了,成画很快。
乃随兴而作,不求精细,但求兴之所至。
画中两位主人公正坐在一块平整的石面上促膝长谈,这正是天平山顶的特征。
这真是促膝长谈,贴得实在是太近了,哈哈。可能与吴宽这样的老友了吧。
群山淡墨渲染,加几笔侧锋小斧劈皴。
既然诗歌是旧作抄录,此画也可能是回忆而画,不是实临写生。苏州的山山水水,恐怕都在沈周的心中了吧。
引首:不减卧游
宗炳年轻时痴迷于漫游山川,西涉荆巫,南登衡岳,后以老病,才回老家江陵。将游历所见景物,绘于居室之壁,自称:“老疾俱至,名山恐难遍游,澄怀观道,卧以游之”
沈周作此图,亦有卧游之意也。好,到这里。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