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危机

海外一直在讨论:中国到底有没有危机?危机多大?什么时候爆发?

上述三个核心问题,构成了甚嚣尘上多年“中国威胁论”的大纲。中国土地养不活14亿中国人,一旦发生危机,黄种人将祸祸全世界。

各种“危机”字样中,粮食危机是最令人头痛的,也是头脑想象中最可怕的。

中国农业有没有危机?有的,表现形式不一样。

让我们以科学的精神来分析这个问题。

2014年,驻守在新疆五家渠市的建设兵团六师团师团长,走进了中科院。

他是来求援的。

六师团在新疆种了四十年的粮食,每年都用塑料大棚。他们发现,这些大棚塑料原材料无法降解,每年产生的塑料残余物多达6公斤,40年大约积累了200多公斤的塑料废弃物。

随着每年春节翻土,它们全部深埋地下。

虽然最近几年国家开始重视,塑料大棚逐步回收,但新疆深层土壤全被污染,表层50公分以下全是塑料粒子,跟土壤混在一起,没法彻底回收。

塑料污染不仅影响粮食,也影响棉花产业。后者是重要的战略物资,战时用于炸药的引信。如果里面混有一点点塑料粒子,引信就废了。

为此六师团非常着急,师团长全国寻找解决方案。

中科院答复,回收率最高只能做到80%,且代价巨大。

中国农业的问题不仅涉及种业、农药,还涉及土壤和土壤治理。这片广袤的土地,供养了国人很多年,负担已经太重,土地已经太累。

建设者们只能拼命扩大土地规模,试图用新土地稀释贫瘠地、塑料地、污染地、酸性地的比例。

但这不是最好的办法。

中国农科走入南亚

中国复兴海外战略有三大渠道:

一带一路、中国与东盟关系、绕开马六甲海峡建设新出海口。

三大战略汇集一个国家:泰国。

搞笑的是,泰国农业面临的问题竟然和中国北宋神宗时期差不多。

泰国有很多土质很好的土地,可农业相对落后。农民没有足够水平的耕种技术,也没有资本。他们要开垦,就是各种赊,赊种子,赊农具,赊农药。

如果一年到头收成好,就逐个还清欠款;如果不幸歉收,就要把土地给债主。

如此一来,土地兼并现象就比较严重,土地渐渐集中到少数人手中。这不就是王安石“青苗法”的弊端吗?

赊的魔法,其实是蚕食泰国土地。其中,以农具权重比为最大,而农具的债主源头,隐现日本财团的巨大身影。

日本在泰国农业影响力加大,令泰王室寝食难安。

2023年,就在泰国稻米产业被热带风暴侵蚀,因为秧苗倒伏而减产,农民土地兼并再度加剧的时候,南京有家民营企业“大禾科技”,创始人和科学家带着两筐薄膜到了当地。

一开始这家中国小公司只是说服了一位好奇的村长,使用了新技术。

薄膜是种用单糖分子制造的新材料,用到一定时间就自动分解,降解到土壤里,无需回收。先在果蔬领域应用,然后用到稻米生产上。

别人是输出战争、侵略和压迫,中国文明是带来平等、丰收与合作。

中国农业和农业科技(简称农科,下文同),意外成为中外交往的一张体面名片。

泰国王室的三公主朱拉蓬公主是北京大学农学院的,农业与合作社部部长塔玛纳•蓬抛是山东大学学农科的,都对中国农科有一定的感情。在数据给力的基础上,都支持两国农业人合作。

先效果,后情感。

朴实的中国农科人,到泰国来种田。

中国种田人清一色都是学农科的硕士,高学历。到了田间地头,都拖了裤子,双腿插在水稻田里劳作。

泰国紫外线浓度非常高,这群中国小伙子从头被晒到胳膊肘,身体都晒脱了皮,令当地农民都非常感动。

有了农业科技,薄膜技术助力,稻米秧苗抗倒伏,一年稳定增产40%。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经过2023年的初步尝试,2024年,“机膜一体化”在泰国清莱府、帕夭府、彭世洛府和华富里府四个省等多地区实现了规模化示范效应,并获得中泰合作各方的高度认可。

中国农业包种子,包农药,包农具,包薄膜,包回收,一条龙农村合作社服务,用中国农业解决世界问题。然后以南京大学农学院和大禾科技为链主,自己产业链内部分包,分工合作,效率倍增。

任何一个地方,农业稳则天下安。

农民有了稳定收入,自然不会出售土地。土地所有权保持稳定,泰国农业的隐患就解除了。

人心在公也在私。

中国人是撸起袖子直接干,有些国家就是在骗,在偷,在抢。

有些人只会制造问题,从来不解决问题;中国人则反之。

你说,中国输出是危机,还是文明?答案不言而喻。

几十万亩田地开发

在高度竞争压力之下,是能看出一个民族坚定的精神本质的。

南太平洋岛国巴布亚新几内亚,一般这个国家你只会在奥运会入场式时候听到,太小众了。

巴布亚新几内亚是严重依赖外界的粮食净输入国家。岛国空有大批草原、良田,土地肥沃,热带海洋气候,温度水分都适宜,适合种植中国水稻,可当地土著不懂种植技巧。

好在它是英属殖民地。

原来宗主国的好处是每年免费赠送该国粮食。它的粮食进口相当依赖新西兰和澳大利亚。巴新是新西兰最大的援助对象国,以及新西兰在南太地区的第三大出口市场,澳大利亚则是巴新主要的小麦供应国。

中国团队到了,跟土著人去谈大包干,凤阳县小岗村的农业实验在南太平洋得以复制。巧的是,“单糖全生物降解地膜”技术工业化,就是落户在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

由英国慈善资金牵线,组成“外外中”模型:

土地是当地的,运营权归英国公司,中国团队携带先进农科技术,负责落地实施。

绕开了烦人的政治审查问题,直接包了大约60万亩土地。没看错,60万亩。全部贴中国薄膜,采用中国流程机械化种植。

除了赠送给当地土著相当部分的粮食外,剩余粮食换成巴新的矿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该国可是南太平洋著名的矿产国,金、银、铜、镍、钼矿分布广泛,还有石油和天然气。尤其是镍钴资源颇具优势,例如著名的瑞木(Ramu)镍钴矿床和沃沃加普(WowoGap)镍钴勘查区。

海外农产换成矿产回到中国。

农业难道不是一门好生意?就看你怎么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