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郭锦辉

1月8日下午,北京市昌平区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举行新闻发布会。中国经济时报记者从新闻发布会上获悉,2025年,昌平区将以“四区”建设为牵引,持续增进民生福祉,推动城乡治理实现新飞跃,让高质量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广大群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昌平区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新闻发布会

近年来,昌平区把提高人民生活品质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紧盯教育、医疗、养老、托育等老百姓“急难愁盼”问题,夯实民生基石、纾解民生难题,在高质量发展中持续增进民生福祉。

北京市昌平区副区长马春秀表示,昌平区将强化资源整合、创新服务模式,多办惠民生、暖民心、顺民意的实事,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2025年将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发力。

一是坚持提质扩容,全力推进教育强区建设。统筹布局优质教育资源,结合人口变化、产业发展,加快建设北师大直属生命园学校等名校建设,争创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深化集团化办学改革,加快推进小初高一体化贯通式教育教学模式,全区教育集团将扩充至10个,将涵盖44个法人单位学校(53个校区),覆盖学生数量占比将达59.2%,为孩子们提供“家门口”的优质教育资源。进一步优化人才培养机制,统筹大中小幼各学段,建立学科素养、教育技能、个人规划等多维度培养体系,为不同发展时期的教师搭建交流学习的平台,全面提升教师队伍综合素养。

二是坚持守正创新,推动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加快分级诊疗体系建设,充分发挥四个区域医联体带动作用,整体提升区域医疗水平。进一步明确各级医疗机构的功能定位,推进区属医院提质升级。完善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机制,建设“3+N”三级中医药医疗服务体系,形成以南部区中西医结合医院,中部区中医院,西北部南口医院为龙头,以二、三级综合医院中医科和民营中医院为依托,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医综合诊区为架构的三级中医药服务体系,争创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示范区。发挥医保监管职能,开展慢性病门诊按人头付费试点,研究药品价值评价体系,有序新增定点医药机构。推动医保基金安全可持续运行,提升药械安全综合监管质效,加快建立统一高效的政策协同和监管联动机制。

三是聚焦群众需求,着力提升公共服务品质。优化“小小孩”服务供给,科学统筹托育服务布局,探索“区综合服务中心+社区托+单位托+志愿托+社会托”多层次普惠托育服务体系,全力打造高质量普惠托育“昌平模式”。加强“老老人”服务保障,统筹医疗、养老等各类资源,新建养老助餐点40家、养老服务中心和驿站6家,建设一批养老家庭照护床位,不断提升养老服务供给水平。做大做强体育赛事,构建环西自行车赛、国际铁人三项赛、马拉松标牌赛事、延寿越野挑战赛以及全民健身运动“4+1”赛事体系,全面提高赛事影响力。发展赛事经济,实现赛事进景区、进街道、进商圈,发挥体育赛事综合效益,促进文旅农商体融合发展。

近年来,昌平区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践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理念,坚持一手抓发展、一手抓治理,用绣花功夫治理城市,以首善标准推动城乡治理各项工作再上新台阶,为建设国际一流现代化新城打下坚实基础。

昌平区政府党组成员、副区长雷海良表示,城乡治理是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石。昌平区将持续聚焦问题、补齐短板、改革创新,通过绣花般的细心、耐心、巧心,持续提升城乡治理水平,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2025年将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发力。

一是持续完善基础设施体系。更大力度支持基础设施投资,围绕重点产业功能区、重点项目、民生保障等领域,谋划支撑项目280个,预计年度固定资产投资158.9亿元,建安投资100.1亿元,同比去年增长20%。增强轨道交通供给,保障市郊铁路东北环线、19号线二期北延开工,实现13号线扩能提升工程后厂—天通苑东段竣工通车。优化区域路网结构,打通七北路、中东路等一批边际效应大的“断头路”,实现建材城东侧路、定泗路改扩建等16条道路竣工。坚持市政建设促进产业发展,衔接好供需两端,推动东坨、七辛等110KV输变电工程投用,形成“市政设施建设适度超前、有效服务项目落地”的良性循环。

二是持续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抓好第二轮回天行动计划收官,推动龙泽邻里中心等18个项目投用,拓展“双城”联动,促进产职住商融合,持续深化“回天有我”创新实践、“回天有约”协商议事,系统谋划第三轮回天行动计划,实现回天地区高质量发展。总结运用“百千工程”第一批创建经验,以“莓好山水兴寿,多彩京韵新村”为主题,布局1个昌金路沿线示范带、3个示范村、4个提升村、10个农业产业园,实施23个提升项目。谋划申报“五好两宜”和美乡村试点,持续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打造花园村庄。严守耕地保护红线,抓好乱占耕地建房整治,新建高标准农田1278亩。大力推进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增强昌平草莓、昌平苹果影响力。强化农村改革创新,深化宅基地改革试点成果,高水平办好“村晚”、创意市集等文化活动,以科技、文化赋能乡村振兴。

三是持续提升城市功能品质。编制区级环境建设规划设计导则,积极推进清华国重基地、北大产教研中心等重点区域环境整治提升项目10个,结合清洁城市建设行动,推动架空线入地“应入尽入”,“一桥一策”打造桥下空间治理范例,高标准完成57条背街小巷环境治理、城市家具规范减量等任务。持续抓好两个“关键小事”,新建生活垃圾分类驿站5座,推进78个老旧小区物业服务覆盖。结合“两网融合”要求,加快实施龙泽、生命科学园等6个轨道站点“一站一策”方案,强化“学医景商”周边交通治理,多措并举新增停车位1.5万个,完成交通运输一体化示范区创建。加快智慧城市建设,开展全国数字家庭建设试点,推动智慧交通平台、“回天大脑2.0”迭代升级,提升城市治理精细化、信息化、智能化水平。

总 监 制丨王 辉 车海刚

监 制丨李丕光 陈 波 王 彧

主 编丨毛晶慧 编 辑丨曹 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