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货热潮狂卷华夏大地,但是大多数"俄罗斯商品馆"只是噱头大于实质。上海市场监管部门就踩了一脚灭火器,展开了史诗级排查行动。
这波狂潮可以说是去年底由黑龙江省牡丹江市引燃的导火索。短短一年,所谓"俄货"店铺遍地开花,数量超过3500家。这些店往往打着"硬核""正宗"等国际范的招牌,专挑小白消费者下手。
真相往往出人意料。有博主携俄罗斯女友体验后大吃一惊,店内95%货物竟然是Made in China!这你受得了吗?
连俄罗斯这个产不出热带水果的国家,都能生产出俄文包装的榴莲糖和咖啡?怪不得许多东西味同嚼蜡。
更荒唐的是,有些包装上竟然只写了"俄罗斯式"两个大字,细小的"风味"几乎难以辨识。天下糊涂,这就是知名商家的新花样了?实在是狡猾到了一个新境界。
面对质疑,上海监管部门第一时间出手调查。他们精锐查查组一连开展两轮排查,盯上47家"俄货馆"。无证无照的就直接立案,宣称"国家馆"的也要重罚。
这波风暴直指那些无良“商假”,让他们在狂赚黑心钱的同时,付出相应的法律代价。消费欺骗可是重罪,市场经济规则可不是吆喝就能打发的。
他们除了一次性赚取高昂加盟费外,更有一种"走私洗钱"的嫌疑。三家套利汇率,RMB换美元换卢布再兑回来,这钱路可赚翻了。电影里演的洗钱大戏,如今生生上演于"俄货馆"。
赚钱是门手艺活。可如果一味追捧舶来品,反而导致被骗一空,那就有些本末倒置了。生怕错过潮流而跟风,结果上了商家的当,何不三思而行?"一夜之间兴起的事物,往往都无法信任"。
从表面上看,这不过是监管部门对市场经济的正常约束。但深究其内在思想实质,则是对不正当竞争行为的一记响亮的清场鸣锣。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