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岁读博士,打破纪录,按常理来说,他的未来必有一番成就。

可29岁的他,却成了既没有工作,也没有存款,只能靠父母的接济维持生活的“啃老族”。

2011年他以不参加答辩、退学作为威胁,要求父母在北京买房,当成一种投资,可父母却拒绝了他。

如今北京房价早已涨了几倍,事实证明张炘炀当初的判断是正确的。

只是可惜,最终他沦落至此,这一切到底该怪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张炘炀的名字曾经是新闻的宠儿。

从2岁开始,他就以一种超乎常人的速度学习,一路跳级,5岁上小学,10岁成为全国最年轻的大学生,16岁拿下博士的头衔。

每一个成就都让人觉得不可思议。

他的一生似乎被上天眷顾,仿佛从一开始就注定要站在众人无法企及的高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可是现实却远比光环下的故事复杂得多。

很多人以为,他的成功源于天赋,靠的是自己的努力,但这些光鲜的标签背后,是一个孩子被父母牵引、推动、压榨的成长轨迹。

他的父母为他设计了“天才计划”,牺牲了工作,陪他一路走向所谓的巅峰。

但这样的成长方式,真的给了他幸福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的博士生涯一度陷入停滞,整整8年才完成学业。

在这漫长的过程中,他开始质疑自己的选择。

他曾坦言,自己并不热爱学术,读书也并非出于对知识的渴望,而是为了迎合父母的期待,甚至是社会的眼光。

博士毕业后,他没有选择去高校任教或从事科研,而是尝试过做教师,后来又转向创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一路走得磕磕绊绊,但他却说,这次他在为自己而活。

或许在很多人眼里,他的生活并不成功,甚至落魄。

但他自己清楚,他终于不再被光环裹挟,而是在一步步探索属于自己的道路。

张炘炀的“天才”之路,和很多所谓的“神童”一样,从出生起就被父母规划好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个孩子的话说得晚,但识字却很快。

不到3岁,他就开始学习大量的汉字,5岁直接跳级读小学,用两年时间学完六年的课程。

父母为他感到骄傲,也认为他是个不可多得的“天才”。

可是跳级的代价很快显现出来,到了初中,他开始跟不上学习进度,因为前面跳过的课程让他的基础并不扎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了让他保持“天才”的头衔,父亲辞去了工作,在家亲自辅导他学习。

他跳过高一、高二,直接进入高三备战高考,最后以505分的成绩考上了天津工程师范学院。

这是一个普通的二本学校,但在那个时候,全国上下都为10岁的大学生感到惊叹。

本科时,他原本有机会去德国深造,但他的父亲为了让他成为“最年轻的硕士”,选择让他直接考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于是13岁的张炘炀成了中国最年轻的研究生,这个头衔让人羡慕,却也让他错失了更好的教育资源,失去了从头系统学习的机会。

更具争议的是他16岁时提出的买房事件。

当时他要求父母在北京全款买房,并把这作为参加硕士论文答辩的条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觉得,北京的房价上涨是不可逆的趋势,现在不买,以后恐怕就买不起了。

可父母觉得不行,他们认为房价会跌,冒不起这个险。

这场冲突让他与父母的关系降到冰点,后来事实证明,北京房价一飞冲天,而他和父母都因此错失了这次资产增值的机会。

博士毕业后,他做了两年外聘教师,工资不高,生活过得并不如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辞掉工作后选择创业,但项目进展并不顺利,如今他的卡里经常只剩几千块,靠着父母定期打来的生活费维持开销。

对于外界的争议,他并不在乎,他清楚,这些年的路虽然走得艰难,但终于是他自己在做选择,而不是被父母推着往前走。

张炘炀的故事,让人不得不重新思考:教育的真正意义到底是什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是用尽一切手段压榨孩子的潜力,让他们以最短的时间达到目标,还是尊重他们的天性,陪伴他们走向属于自己的成长轨迹?

从2岁开始,张炘炀就被放在了“神童”的跑道上。

父母的期待成了他的枷锁,他们希望通过张炘炀实现阶级跃迁,用他获得的头衔来证明自己的教育成功。

他们追求的是头衔和光环,却忽视了孩子作为一个普通人真正的成长需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的故事其实不只是个例,在许多家庭里,孩子被视为家长实现梦想的工具,而非独立的个体。

这种急功近利的教育观念,无视了教育规律,也忽视了孩子的心理健康和人格发展。

张炘炀从小缺少与同龄人相处的机会,长大后因为孤独感和自负心理难以融入正常社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些都是拔苗助长的教育方式带来的恶果。

可是张炘炀比很多人都清醒。

他说:“那些光环从来都不是我的,我只是想为自己而活。”或许,这才是一个人真正的觉醒。

他的经历告诉我们,教育的终极目标不是培养一个“成功”的孩子,而是培养一个完整的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那些光鲜的头衔,那些耀眼的成绩,如果没有一个健康的心理和独立的灵魂去支撑,终究只是一场空。

张炘炀或许没有过上大众眼中“成功”的生活,但他正在用自己的方式寻找属于他的价值。

与其嘲笑他的“啃老”,不如思考他的经历能带给我们什么启发,光环可以褪去,但自由的心才是真正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