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近邻不抵对门。”有一个好的邻居,而且还住对门,胜过亲人之间的情谊。
80年,母亲生了我哥,刚满月,30天多一天不多,少一天不少。
爷爷找来了亲戚邻里,要跟父亲分家,我奶奶很早就不在了,爷爷一个人拉扯大四个孩子,只有三间瓦房。
因为家里穷,只分给父亲380块碎瓦。父亲愁的睡不着,在我家空宅基地上转来转去,邻居两口子走过来,大娘一句话,父亲掉了泪。
我叫崔晓旭,今年39岁,出生在豫南一个普通的农村,现在在城里住,买了房,买了车。
我哥读了书,落户到了深圳,在深圳安了家。
父母今年将近80岁了,我们俩几次劝父母进城跟我们住一块,父母不去我哥那,也不去我这,他说在农村住着挺好的,左邻右舍的,低头不见抬头见,住的近,抬抬脚就到了,有个事儿还能相互帮帮忙,住城里谁也不认识,不得劲儿。
80年,母亲生了我哥,刚满月,30天多一天不多,少一天不少。
爷爷找来了亲戚邻里,要跟父亲分家,我奶奶很早就不在了,爷爷一个人拉扯大四个孩子,只有三间瓦房。
因为家里穷,只分给父亲380块碎瓦。父亲愁的睡不着,在我家空宅基地上转来转去。
父母结婚时,还跟弟弟妹妹住在一间,中间拉了一个布帘。婚后没多久,母亲怀了孕,十月怀胎生下我哥。
刚满月,我爷爷就闹着要分家,他说你们是老大,家里这条件,不能不管下面的弟弟啊。
我还有两个叔叔,二叔,三叔,因为家里条件差,一直没人提亲。
我爷爷就想着,把我父亲母亲分出去单过,好给下面两个叔叔找对象。
一个男人拉扯大四个孩子,家里条件可想有多差了,家里就三间瓦房,除了锅碗瓢盆就是几个小木凳。
家里一群人要吃饭,弟弟妹妹又小,只分给我家380块瓦,还有一部分是半截的,碎碎的。
十一月中旬分的家,分完家,父亲走到我们家的宅基地前,转了几圈,宅基地是空的,村里刚分没几天,没砖没瓦,兜里也没钱。
对门的邻居夫妻俩,刚好扛着锄头走出来,看我父亲在宅基地上走来走去,主动跟我父亲打起了招呼。
得知我爷爷分了家,父母带着我哥,没地住,父亲寻思着在宅基地上,搭一个窝棚。
邻居大娘说:“大山,这都十一月了,马上要下大雪了,你搭个棚,住进去了,大人还好,小磊(我哥)那么小,哪里顶得住?”
大爷也说:“就是就是,春天还行,刮风下雨,下雪天,孩子也跟着受罪。你这法子欠妥当。”
父亲蹲下了身子,发起了愁,分了家就得搬出来单过了,两个弟弟大了,不搬出来不行。
大娘说:“大山,你要是不嫌弃,就住我家灶屋吧,我收拾收拾,铺上一张床,你们先凑合着住,日子还长着嘞,往前看,没有过不去的坎。”
大娘一句话,父亲红了眼眶,掉了泪。
父亲哽咽着说:“不中,不中,我们住灶屋,你们还怎么做饭?再说你们家也是几个孩子”
大娘说,先搬过来再说吧,办法有的是,总比你住窝棚里强吧。
大娘收拾着灶屋,大爷帮忙,帮着把父母的行李搬了过来。
邻居家三间瓦房,一间灶屋,家里三个儿子两个女儿,挤在三间瓦房里。
父母带着我哥搬过去后,大爷在灶屋的边边,用木棍搭了一小间房,东西弄了俩小灶台,大爷一家在东边做饭,我们家在西边做饭。
大娘说:“大山,好好干,你个子高有力气,日子不愁过不好。”
那时候已经分田到户了,父亲天没亮就起床下地了,母亲做好了饭菜,背着我哥,一手提着饭盒,给我父亲送饭,俩人坐地头一块吃着饭,哄着我哥。
吃完饭,换父亲背着我哥,俩人在地里干农活。
邻居大娘路过我家地头,看父母轮换着背我哥,回家用柳树枝编了个筐,刚好把我哥放里面。
那之后,父母再下地,就提着柳筐,到了地头把我哥放进去自己玩,听见哭声,母亲再跑过来给我哥喂奶。
日子慢慢过着。
村里面有领工的盖房子,父亲跟着干起了泥水匠,母亲在家种着几亩地,家里的日子慢慢好过了些。
我们家在大娘家,这一住就是六年,1986年,我出生了,生在了灶屋里。
半年后,父母开始着手盖我们家的房子。
那时候,村里都是瓦房,母亲却想着盖平房,她说瓦房要买瓦,手里的钱不够,没人盖平房,预制板便宜。
综合考虑,我家盖起了平房。
1987年,我家的三间平房盖好了,院墙,门楼,灶屋都没盖,父亲说先搬过来,以后攒了钱慢慢盖。
邻居家的几个孩子,陆陆续续都长大了,父亲说住在人家家里六年了,不能一直住啊。
所以房子盖好,没有刷大白,父亲搬着床带着我们就先搬了过来。
大娘家五个孩子,三间瓦房,有些挤,父亲把西屋留出来,做了两张床,让大娘的五个孩子搬了过去。
大爷开玩笑说,你住我们家几年,我们也得住你们的新房几年,得住够本。
父亲说,住几年都中,我没意见。
大爷亲戚在市里做起了小生意,两口子也跟着去了市里,开了个早餐店,卖胡辣汤,油条,水煎包。
临去时,大娘把五个孩子托付给了我母亲,她说几个孩子正在读书,她们刚去不熟悉,孩子们就先在家读书,劳烦你们老两口子给看着吧。
大爷说,我家里八亩多地,你们两口子也种了吧,收的粮食,不说钱不钱了,我这五个孩子呢,恐怕还不够吃。
我家五亩多地,大爷家里八亩多地,父母都种着,春种秋收。
大爷大娘进城时,他的五个孩子最 大的读初三了,最 小的也读四年级了,都懂事了,所以父母基本上没咋操过心。
一天三顿做应时饭,洗洗衣服,读初中的,都住校了,学校离我们家三里多地,都是自己背着书包去,背着书包回来。
大爷大娘去了城里后,很少回来,父母种了这么地,七个孩子,天天忙的起飞,一到周末和寒暑假,就带着我们七个下地干农活。
穷 人的孩子早当家,大爷大娘不在家,几个都很听话,懂事,干农活谁也不偷懒,我们几个比着干。
再大点,大娘家的老大老二读了高中,周末休息半天就回来,休息两天就坐着公交车去市里。
老三老四老五,读了初中,偶尔周末也会去镇上坐车去市里。
有时候我哥骑着三轮车送他们,有时候我母亲送。
大娘家里的五个孩子,一个考上了大学,两个考上了师范,一个初中毕业去学了技术,一个在店里帮忙。
我哥读了书,去了深圳,我呢留在了县城。
中间大娘大爷回来了几天,给我父母留了钱,让帮忙盖四间平房,灶屋,门楼,院墙都盖好。
大爷在地上写写画画大半天,跟我父母说怎么盖怎么盖,嘱咐完就走了。
直到房子封顶,俩人才回来。
父亲说,这两口子心真大,自己的房也不回来看。
母亲说,几个孩子都扔给你看了,房子能不放心嘛。
一晃这么多年过去了。
大娘大爷老了,我们七个都先后结了婚,安了家。
大爷大娘不卖早餐了,小儿子在市里开了个装修公司,大爷天天去公司转,大娘回到了老家。
大娘年龄大了,自己在院子里收拾着种起了菜,我每次回去,都要带着礼物去她家坐坐,跟她唠唠嗑。
大娘家的几个孩子,隔几天就有一个开车回来的,下车提着礼物先来我家看我父母,再回去看大娘。
时光如流水。
大爷大娘比我父母年长十七八来岁,平时我父母总哥嫂,哥嫂的叫。
大娘老了,大娘家的几个孩子要接她回城里,她不愿意,说在家住着舒服,你们放心吧,对面你们叔婶一天跑过来无数遍,我在家不碍事。
是的,父母亲只要在家,大娘在门口晒太阳,我妈拿着手里的活儿,坐她跟前。
大娘推着小推车在胡同里走来走去,我母亲在后头跟着,我回去了,我跟着。
一天三顿饭,我母亲做好了给大娘端过去,父亲他仨坐一块吃,衣服脏了,刚换下来,我母亲收拾着就拿去洗了,晚上怕大娘孤单,我母亲过去跟大娘睡一张床。
大娘大爷前几年先后走了,办葬礼时,我俩早早回了家。
上礼,磕头,父母说,大娘大爷跟我们没啥区别,礼节上要按照孝子孝女对待。
是啊,我们两家这些年互帮互助的走过了好多年,虽然没血缘,但胜似亲人。
邻里之间你帮我我帮你,不仅仅是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友好,更发扬了我们中华的传统美德。
作品声明:内容存在故事情节、虚构演绎成分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