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后,孙中山手中无兵,备受北洋军阀排挤,先是让位给袁世凯,又是第二次革命失败。
不过国父毕竟是国父,孙中山看清了世界的潮流是民主和共和,封建帝制和军阀割据都是必然破碎的故梦。
1 孙中山和宋庆龄
1919年10月10日,孙中山改组中华革命党为中国国民党,1921年国会非常议会选举孙中山为非常大总统。
同年,抽调当时陈炯明部下的粤军第一师部分骨干成员,成立总统府大本营警卫团,原参谋长陈可钰放弃职位,毛遂自荐担当警卫团的团长。
团长陈可钰:壮志未酬身先死
2 陈可钰
陈可钰是军校出身,作为一位科班出身的军事将领,又是革命元勋,理应在民国的混乱局面中闯出一份自己的天下。
然而,他后来声名远逊于警卫团的三位营长:薛岳,叶挺和张发奎。
除去蒋介石因他忠于孙中山而不肯重用他之外,北伐战争中,他患上难治的肠结核症,病情发展反复,他被迫提早归隐才是主因。
陈可钰,字景瑗,1882年出生于广东清远白石滩,家里世代耕种,不料想他读完清远简易师范学堂后,考取了广东将牟学堂(广东陆军讲武堂前前身)。
3 1914年的邓锵
在将牟学堂的生活中,他不但学得了带兵打仗的本领,还交得一位挚友,那就是邓锵,邓仲元。
邓锵比陈可钰小四岁,两人毕业前夕都加入了同盟会。
邓锵从将牟学堂毕业后从教,1909年任黄埔陆军小学堂学长,(当时的小学堂实际上是初级军校),积极从事革命工作, 并将在陆小就读的邓演达,叶挺,张发奎,张云逸等人介绍入同盟会,次年加入广东新军,参加黄花岗起义。
而陈可钰在军队中摸爬滚打,参加了广州新军起义和武昌起义,跟随当时的广东都督胡汉民起兵响应二次革命。
4 黄兴 “二次革命”或称“讨袁之役”,其失败与两位领导人,孙中山和黄兴之间意见分歧有关
“二次革命”声势浩大,但缺乏统一指挥,最终流产,几个主要领导人相继逃亡海外,陈可钰随即前往日本晋谒孙中山,1914年,参加孙中山组织的中华革命党。
不久后,邓锵奉命成立粤军第一师,陈可钰被任命为该师上校参谋长。
邓锵和陈可钰师出同门,两人贯彻孙中山的治军思想,大力整饬军纪,提高队伍素质。
孙中山就任非常大总统后,陈可钰和李章达为警卫团团长和团副。1922年,陈炯明不服孙中山的北伐主张,决心“联省自治”,炮轰粤秀楼,孙中山先行秘密撤离,警卫团为掩护宋庆龄销毁重要文件和撤离与叛军激战10个小时。
危急关头,将士们手持机关枪在前,杀开一条血路,冲出总统府,就在他们逃出后不到十分钟,总统府主楼就在炮火中湮灭了。
5 广州大总统府旧址
1923年后,陈可钰跟随孙中山左右,先任广东宪兵司令,后任大元帅府参军,1925年北伐战争开始后为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副军长,作为先锋部队,一路连克衡阳,长沙,岳州,汀泗桥、贺胜桥等地,10月10日攻克武昌城门,因此获得“铁军称号”
然而,期间为救援几乎被孙传芳部队全歼的王柏龄部,陈可钰因饮食不洁患上肠结核症,北伐结束后便前往日本治疗,未能康复,此后二十年反复发作,陈可钰后来仅隐居家乡,读书以自娱,1944年死于自己建立的景瑗图书馆中。
李章达:捍卫他的理想
在孙中山的一生中,有三个人是不能不提起的左右手,一是廖仲恺,二是前文的邓锵,三是朱执信,他们都是孙中山最信任的人,然而却都被刺杀身亡。
6 朱执信
李章达正是经由朱执信的引见走近孙中山,从此成为“三民主义”的坚决捍卫者。
李章达是广东东莞人,1890年出生,从小在旧教育下长大,1906年进入黄埔陆军小学堂,当时朱执信是《民报》的主编,他已经加入了同盟会,被选为评议部评议员,专门宣传革命思想,受他的影响,李章达开始接触三民主义。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李章达和陈铭枢,蒋光鼐等同学加入黄兴的卫队参加推翻清王朝封建统治的斗争,后来,李章达跟随朱执信整顿民军工作。
7 李章达
1918年第一次护法运动失败后,孙中山被迫离开广州前往上海,致力于中华革命党的改组工作,并与廖仲恺,朱执信等人筹办理论刊物《建设》,恰是此时,李章达获得朱执信的邀请来负责《建设》的发行工作。
1919年,十月革命胜利的消息传遍神州大地,孙中山认为应该吸取俄国革命的成功经验,指派李章达陪同朱执信前往苏俄进行考察。
然而还没动身,朱执信就死于桂系军阀之手。
李章达孤身一人前往苏俄,又因战乱受阻,后回到广州任粤军第一师工兵营长,后任大元帅府警卫团副团长,二团团长,大元帅府参军等。
这段经历给予李章达坚持三民主义的决心,同时也为他了解共产主义埋下了种子,他本就博闻强记,又做过国民党的中央农业部长,后来因为“联系国共双方甚为得力”辞去军事职务,跟随廖仲恺全力从事党务工作,与中共党员澎湃,罗绮园常有合作。
8 廖仲恺
1925年3月,孙中山病逝,8月,廖仲恺被国民党右派分子刺杀,国民党右派分子掀起反共高潮;1926年11月,因邀请共产党人在广州工警大会上讲话,被国民党内部认为“左倾”,“联共”,李章达被迫辞职,携全家前往香港居住。
此后二十余年,李章达勉力进行反蒋斗争和抗日救亡运动,1941年参与筹备中国民主政团同盟,1948年任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常务委员,一心为和平建国,反对蒋介石独裁而奔走。
新中国成立后他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广东省政府副主席,广东市副市长,1953年因病去世。
一营营长薛岳:一将功成万骨枯
国民党陆军一级上将薛岳,在国共两党诸将领中,他算得上出类拔萃的一个,同样出身于粤军第一师,孙中山去后,他却在派系丛生的国民党军队中闯出一片天下,这与他出色的军事指挥能力是分不开的。
9薛岳
然而,同样也是他,刚愎自用,张狂骄傲,性暴如火,屡次与同僚相争致严重后果。
晚年他定居台湾嘉义,渐渐成了一个吃到家乡食物也会高兴得叫出来的老小孩,一代名将,活到百岁高龄,寿终正寝,已是难得。
薛岳出生于1896年,11岁时考入黄埔陆军小学堂,与邓演达,叶挺同期,毕业后便加入同盟会,又考入保定军校第六期,未毕业便跟随邓锵出任革命军粤军总司令部上尉参谋。1921年5月,任警卫团一营营长,时年25岁,真称得上年少成名。
1927年,上海工人在周恩来,罗亦农等人的领导下发动第三次武装起义,薛岳不顾北伐军前敌总指挥白崇禧的反对,应上海总工会的要求,率师进驻上海,协助工人纠察队维持治安,因而受到蒋介石的排挤,“四·一二”政变后,薛岳一度隐退。
10 提到薛岳就不得不提到的人,方先觉
直到1933年蒋介石准备第五次“围剿”,薛岳才被委任第三路军上将副总指挥,协助陈诚“剿共”。在随后的十年内战中,薛岳以军长,总指挥的身份多次参加反共围剿,1937年后被蒋介石任命为第十九集团军总司令,奉命投入淞沪会战,从此开始自己抗日名将的传奇生涯。
薛岳可以说是在抗日战争中歼敌最多的国民党将领,然而其容易骄傲轻敌,与部下,上峰都容易起冲突的个性也为他拖了许多后退,待到解放战争,莱芜一战,他手中兵将消耗殆尽,自己也被撤职。
11 大败薛岳的粟裕
退守台湾前,他曾任海南岛防卫总司令,建立“伯陵战线”,最终被四野邓华兵团击溃,从此落入闲置。
逃往台湾后,薛岳携薛家诸人前往嘉义定居,1998年逝世,享年102岁。
二营营长叶挺:我将在烈火和鲜血中永生
叶挺将军是北伐名将,被毛主席称为“工农红军第一任总司令”,与本文中其他人相比,他的从军生涯更崎岖些,但是,他也真正走在革命的道路上。
12 叶挺着国民党军服
叶挺是广东惠阳人,家里靠种地生活,叶挺会养鸡鸭,猪狗,还会沤肥种菜。
他与薛岳同年,都是1896年出生,从陆军小学堂毕业后进入武昌第二预备学校,这是军校的预科班,很快,他因为成绩优异被选入保定陆军军官学校。
1919年,他加入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当时国民党内部已经分化出了“士官派”和“保定派”,叶挺与邓演达,陈诚都是保定派,何应钦等日本士官学校的毕业生与他们颇为不睦。
13 邓演达,国民党左派领导人,1931年被国民党反动派秘密杀害
1924年国共合作之后,叶挺在国民党左派领导人邓演达,廖仲恺的支持下,成为以国民党党员身份进入莫斯科东方大学中国班的第一人。
在这儿,他不但学到了许多共产主义知识,还结识了聂荣臻等一众共产党员,他意识到,只有中国共产党才有可能创造一个人民的革命运动,实现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
当年12月,叶挺加入中国共产党旅莫支部。
1925年,叶挺按照周恩来的安排,前往广东领导我党第一支革命武装,大元帅府铁甲车队。
以此为基础,叶挺随第四军南征,担任前锋,“所向无敌,颇著战功”,1926年1月,因中山舰事件,叶挺秘密接收从第一军退出的大量共产党员,铁甲车队扩建为第四军独立团。因在北伐战争中屡建奇功,他们为第四军赢得了“铁军”称号。
然而,蒋介石怎么能允许一个这样明晃晃的共产党军队立在眼前?四一二和七一五政变后,叶挺参与领导南昌武装起义和广州起义,又因反对城市中心论被共产国际误解,不得已之下,叶挺将军被迫流亡德国。
14 周恩来
1937年,他获得周恩来的授意,将南方红军游击队改编为新编第四军。
蒋介石虽然同意了这个请求,却不肯给粮饷,甚至多次故意挑起反共摩擦,炮制了震惊中华的皖南事变。
皖南事变后,叶挺被软禁多年,1946年3月,终于被交换获释。
然而,1946年4月8日,叶挺与妻子李秀文,女儿叶扬眉和幺儿阿九一同遭遇飞机失事,无人生还。
三营营长张发奎:三次被蒋介石“永远开除党籍”
张发奎,本文中最后一个主角,他倒是很难用简单的语言来描述。
他比薛岳和叶挺都更早发迹,很早就在革命军里崭露头角,当时“铁军”第四军来到武昌城门下,担当军长重任的正是张发奎本人。
他又是国民党中极早表现出左倾的军事将领,深受邓锵和朱执信的影响。抗日战争中他从淞沪打到百色,从不是蒋介石的嫡系,又不是保定,士官,黄埔出身,这无疑决定了他缺乏帮手的前提。
15 张发奎
而他早期支持汪精卫,中期反蒋又反共,在历史的长河里上下奔腾,实在是一位奇特的时代英雄。
皖南事变后,他是唯一一位没有发布反共通电的地方长官,此后更是独木难支,渐渐成了光杆司令。
1949年3月,他临危受命成为国民党陆军总司令,同年6月辞职,定居香港,1980年去世。
滔滔长河,漫漫民国史,粤军的故事渐渐淹没在和平年代,似乎连“粤人好斗”四个字都已经被城市化遮掩,殊不知曾经有这么一群人,他们从广东走出去,真称得上打遍天下无敌手,扭转乾坤独英豪!
自古武人,总觉得继承不到伟人的精神遗产,一定要找个领袖来维护,没想到自己在茫茫然之中早已继承了孙中山先生的遗志,为中国人民真正站起来立下了汗马功劳。
参考文献:
[1]钟明.孙中山警卫团团长北伐名将陈可钰[J].文史春秋,2015,(01):44-48.
[2]龙建军.李章达与孙中山[J].团结,2006,(03):62-64.
[3]赵映林.抗战时期的薛岳[J].民国春秋,1994,(04):6-9.
[4]王承庆.叶挺将军的“初心”与“本色”[J].世纪风采,2021,(03):25-30.
[5]渊然.张发奎:广东名将的幸与不幸[J].大经贸,2010,(12):96.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