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去年九月的政策看,2025年将打破稳中求进的格局,也就是说,原有的政策力度不足以扭转需求不足的矛盾,虽然九月后加发了12万亿的超长期特别国债,主要是解决地方财政的债务压力,长债化短债,让各地方政府正常运转。

也就是说,人们期待的是2025年的发力,是在什么力度上实现适度的货币宽松政策,这个继2008年之后的又一轮放水,会是什么量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样,就提出了一个问题。

我们为什么要放水才能解决问题,经济到底出了什么问题?有的专家说是周期性的,也有的专家说是结构性的。

什么是周期性的问题?

这说的是一种与体制机制无关的规律性的波动,有高潮,就有低谷,可以理解为经济正常的波动,那么,政策只需要放水刺激就行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什么是结构性的问题?

这说的是多种要素关系上的不合理,比如,产业结构上的不合理,传统产业多,新兴产业少,就难以走出中收陷阱,再进一步追究,也有体制机制上的调整,如国企民企的一视同仁,很多行业设置了准入门槛,国企资源多效率低,民企效率高资源少,资源没有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从而引起了资源错配;再深一层,就触及到了社会分配制度的完善,我们放水,放大水,钱是不是最终能流到居民手中,从而提高居民收入在GDP中的占比,从根源上解决需求不足的矛盾。

顺便说一句,很多网友一看到“需求不足”四个字就愤怒了,谁说我需求不足,我是口袋里没钞票;其实,经济学上说需求不足,一律是指有效需求不足,有效需求当然是有欲望,也有实现欲望钞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国现在的主要问题到底是什么?

日本野村综合研究所首席经济学家辜朝明,对中国经济有过一个重量级的分析。 他的结论很不像他的结论,认为目前80%的问题是周期性的,是由于资产负债表的衰退所引发的;只有20%的问题是结构性的。这种比例的定位本身就很不经济学。这不是比例的问题,而是哪一个更根本。

中国经济现在最根本的问题就是有效需求不足,就是居民收入相对商品生产购买力不足,为什么会出现居民收入在GDP中的占比长期偏低,这就不是什么周期性问题,而是结构性问题,说到底是分配制度的问题,因为中国这几十年财政钱没少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那么,我们对2025年就有了一个期待,在实行货币宽松政策的同时,要致力于去解决结构性问题,特别是修正行政性开支占比过高,用于民生的社会保障机制占比过低,如果中国的社会保障支出在GDP中的占比能从现在的3%,达到或接近北欧国家GDP占比的平均水平,即占比30%,一定会走出内需不足的难局。

所以,中国经济不仅仅需要放水,我们在2025年更期待变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