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年以后,国内房价经历了一轮长达20多年的上涨趋势。彼时大家对房价“只涨不跌”深信不疑,即使债务压力大,也都愿意掏空家底买入。然而三年下跌趋势,不仅打破了大家的预期,甚至让很多买了房的家庭,从“喜剧”转成了“悲剧”。价格如同滑梯一样一路下行,有的地方甚至仅用三年就抹平了近十年的涨幅,价格一下子回到了2016年。

这一期咱们就一起来深入探讨一下这场大局变化,以及带来的影响。
01.
中国房地产或重回 2016年?
楼市一进入下跌,市场就冷清得吓人。
大街小巷,很多中介被迫倒闭,不是店铺招租,就是旺铺转让。
从业人员也只能被迫改行。

按理来说,房子便宜了,买的人就更多了。
然而市场现实恰恰相反,中国老百姓普遍的买涨不买跌心理,价格一旦降下来,买的人就开始观望。
比如现在,重点城市的二手房去化周期竟然长达20个月,相当于两年才能卖掉这些房子。
新房市场呢?情况则不见得有多高好。这两年,房企年年大促销,但也不得不直面现实:房子越卖越多。
如,2023年待售面积才6亿多平米,2024年底就增长到7亿多平米。
从房价暴涨,到当前很多人一说房子就避之不及,背后究竟是啥缘由?

02.
房地产市场调整的背后
三年时间,跌去了近十年的涨幅,这么大一次回撤,是什么导致的?
①政策发生了变化
过去房价一路猛涨,远超过了人们的承受范围,很多刚需望楼兴叹,纷纷逃离大城市。
这种非理性情况,国家层面也看到了,所以出手干预,让房价回归正常。
于是,除了针对房企出“三道红线”,还有限购等提高门槛,让房子回归正常水平,回归到本来居住的意义。
但政策实施后,需要时间来运行,这也是如今房价不断下降的原因之一。

②大家手上没啥铜板了
先是疫情冲击,后有产业链影响,加上全球经济增速放缓,害怕买到烂尾等等…
很多人身上折腾的,已经没钱了,即使有钱也担心未来工作稳定难,所以宁愿存起来应对不确定性。
③供给太多了
住建部此前就明确指出,楼市已经从过去的供不应求转变为供大于求。
以前房子稀缺,购买人数众多,大家都抢着有限的资源,所以房价一路猛涨。
而现在?
房子大量积压,有购房意愿的人却相对减少,加剧了市场价格下跌。
比如空置率,据说已经达到8%左右,相当于27亿平方米。这么多空房子,给市场的稳定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②老龄化少子化趋势
这两年,老年人明显增多,小孩子越来越少了。而且预计2030年,老年人规模将达到4亿。
老人不缺房,年轻人不生娃可以不买房,
需求降了,价格难以支撑。

③债务太大了
据说国内7.8亿人负债,人均负债13.34万元。
除去老人孩子,基本上人人负债,多数都是欠房子钱,还有的就是各种信用贷、网贷。
反正普天之下,年轻人中,不欠钱的人少之又少。
都是债台高筑,哪还有承受能力继续增压?
看看身边的每一个人,几乎人人都是上班下班,像赚钱的机器一样。毫无幸福感!

④信心受挫了
收入不涨反跌,房子太多了,人越来越少了,工作也不晓得以后稳不稳,还有一家人的医疗养老都要钱。
大家对增加债务的信心更低了。
说白了,这年头,买房容易,稳定还贷难啊!

03.
房价下跌背后隐藏的问题。
首先,库存压力骤增,国家会不会袖手旁观?
显然不会!
比如去年开始,各地就已经国家队下场收储商品房,用作保障房。
一方面让低收入群体住的起房;
另一方面,帮助房企去化。
还有各地也在给买家将成本,如首付降一降,利率减一减,契税优惠点,这不都是好办法吗?

不过这些措施后,也有人担忧:
如果保障房比商品房便宜太多,同一地段,对于业主和开发商,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冲击。
到那时候,业主的房子又要缩水了,低价、折价可能也无人问津了。
房企呢?估计那个时候日子也不太好过,都去买保障房、租廉租房了,谁还给自己制造压力,买商品房?
这销售本就难了,保障房一多,会不会雪上加霜?

其次,房价下跌之后,谁影响最大?
乍一看,房子便宜了,买家最高兴了,
但是对于买了房的人,简直就是晴天霹雳。
你两年前花200万买房,以为稳赚不赔,结果呢?现在只剩130万,亏70万本金,还亏大几年利息。
更要命的是,房贷利息不是一天的,往后房子都不涨,30年房贷,岂不是要亏一套房?
这么想,就不难理解了,为啥有的人说:再跌跌,估计就真要断供了。

断供一人,对市场没啥波澜,如果是一片,那就不是开玩笑的,所以,稳定依旧是目前的重要方向。
.04
支撑点和应对
支撑会在哪?
两点特重要:政策利好持续性,+老百姓收入稳增长!
这两个增长,信心上去了,市场就基本稳了。
所以,接下来买房的逻辑就清楚了,着急买的刚需就没必要较真了,趁这个时候成本低,优惠大,上车机会不错。
如果你不着急买,就等等。
等政策持续利好,再等大家的收入上来。

你想想,如果占比半数以上的人都赚钱,收入持续增长,对未来工作及收入的稳定增长趋势不担忧,房价还能不稳吗?
当然,以后的上涨定也要看城市,一线和强省会,不用多说,三四线,尤其是更小的地区,就真的要好好斟酌了。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