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与联合国的关系,一直像一场“利益与面子”的博弈。近年来,关于“美国退出联合国”的讨论时不时被政客和媒体抛上风口浪尖。有人算账说,若真退群,美国每年能省下上百亿美元会费;也有人担忧,失去联合国席位等同于自断国际话语权。特斯拉CEO马斯克甚至直言:“交钱换不来影响力,这笔买卖太亏。”这场争议背后,不仅是经济账的拉扯,更是国际政治规则的深层较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退群”背后的经济账:百亿美元是真省还是假象?

美国作为联合国最大的会费分摊国,每年需缴纳约22%的常规预算和28%的维和经费。以2023年为例,美国拖欠的会费累计超过10亿美元,成为联合国的“老赖”。若退出联合国,这笔钱看似能省下,但现实可能更复杂。

首先,美国在联合国的支出并非“打水漂”。联合国总部位于纽约,每年为当地带来数十亿美元的经济收益,包括就业、旅游和商业合作。退出意味着失去这一“经济引擎”。其次,美国通过联合国框架推动的全球项目(如疫苗分配、气候合作)若脱离多边机制,可能需要自行投入更多资金重建替代渠道。正如国际关系学者安妮·玛丽·斯劳特所说:“单边行动的成本,往往是多边合作的十倍。”

更关键的是,美国在联合国的话语权与其经济贡献直接挂钩。例如,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投票权分配中,美国长期占据主导地位。若退出联合国体系,这种“特权”可能被其他国家瓜分,进而动摇美元霸权。省下的会费,或许抵不过失去全球经济规则制定权的代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二、马斯克的质疑:钱能买到话语权吗?

马斯克曾公开嘲讽美国的外交策略:“每年交钱给联合国,就像给一个不听话的孩子零花钱——他拿了钱,却从不按你的要求做事。” 这番话虽尖锐,却戳中了美国在联合国的尴尬处境。

以气候变化议题为例,美国曾主导《巴黎协定》,但特朗普政府退出该协议后,尽管拜登政府重新加入,美国的公信力已大打折扣。联合国气候大会上,欧洲和发展中国家更倾向于绕过美国,直接与中国、印度协商。这种现象表明,单纯的经济投入并不能自动转化为影响力。话语权的核心,在于能否提出被广泛认可的议程,并协调各方利益。

然而,若美国彻底退出联合国,连“讨价还价”的资格都将丧失。例如,在安理会中,美国拥有一票否决权,可直接阻止不利于自身的决议。这种特权是“用钱也买不到”的政治杠杆。英国前外交官马克·莱昂纳德比喻:“联合国就像一场牌局,你可以抱怨规则不公平,但掀桌子的人注定输光筹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三、国际秩序重组:谁在等待美国“腾位置”?

美国若退出联合国,最直接的受益者可能是中国和欧盟。中国近年来通过“一带一路”倡议和全球发展倡议,逐步扩大在联合国机构中的存在感;欧盟则凭借气候政策和多边主义立场,试图填补美国的领导真空。俄罗斯更是乐见美国“自废武功”,以便在安理会中进一步削弱西方阵营。

但这种“权力转移”未必带来稳定。联合国的有效性本就饱受诟病——从叙利亚内战到也门饥荒,多起危机暴露了其执行力不足。若失去美国的经济和军事支持,联合国可能彻底沦为“空谈俱乐部”。非洲国家代表曾坦言:“我们批评美国霸道,但若没有美军护航,联合国的维和部队连机场都守不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四、历史的教训:退群容易,重返难

回顾历史,美国并非第一次“退群”。1984年,里根政府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管理混乱”宣布退出,直到2003年才重新加入;2017年,特朗普接连退出《巴黎协定》和伊核协议,导致美国国际形象严重受损。这些案例证明,退出国际组织容易,但重建信任需要数倍的时间和资源。

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曾警告:“21世纪的挑战需要全球方案,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独自应对疫情或核扩散。”美国若选择“孤立主义”,短期内或许能省下经费,但长期将面临更大的安全和经济风险。例如,跨国犯罪、网络攻击和供应链危机都需要国际合作,而联合国正是最现成的协调平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结语:省钱的诱惑与权力的陷阱

美国退出联合国的争论,本质上是一场“短期利益”与“长远战略”的较量。省下百亿美元会费的诱惑虽大,但因此放弃规则制定权,无异于“捡了芝麻丢西瓜”。马斯克的比喻或许偏激,却提醒世人:国际政治不是简单的买卖,话语权的价值远超金钱数字。

如今的联合国虽不完美,但仍是全球治理的“最大公约数”。对美国而言,更明智的选择或许是改革而非退出——就像一名网民调侃:“与其抱怨餐厅菜难吃,不如自己下厨当主厨。”毕竟,在全球化时代,没有人能真正“退群”,只会在自我孤立中逐渐失去立足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