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旧社会的地主,大家能想到的就是欺压百姓,鱼肉乡里,总之不会有好印象,但是,却有这么一位地主,在当时却受到当地百姓的称赞敬佩。

这位地主叫戴凤龄,生活在东北敦化,先辈闯关东时来到这里,经过几代人的辛苦耕耘,积攒下一份大家业,成了敦化有名的富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来自网络

不像其他地主那样,戴凤龄比较开明,他乐善好施,扶危济困,受到当地老百姓的拥护。家中子弟也教导有方。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认为“攘外必先安内”,采取了不抵抗政策,张学良要求其率领的东北军力避冲突、退守锦州,因此,日军很快便侵占了东三省全境。

也有部分爱国将领不愿当亡国奴,任由日本侵占我们国土,奴役我们同胞,带领队伍打击日本侵略者的嚣张气焰。

戴凤龄的结拜兄弟王德林便是东北“中国国民救国军”的总指挥。

1932年2月,在准备攻打被日军占领的敦化县城时,王德林找到了戴凤龄,寻求帮助,共商救国大计。

王德林知道自己这位结拜兄弟的为人,他性格直爽,豪气干云,忠肝义胆,自幼就崇拜精忠报国的岳飞。

果不其然,戴凤龄立即杀猪宰羊犒劳救国军,还筹集了一大批军饷、物资。

戴凤龄深知,国若不存,家将焉在,他决定一同参加攻打敦化县城,他带领子弟乡勇奋勇作战,舍身杀敌,让王德林深受感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来自网络

收复敦化后,戴凤龄变卖家产购买枪支弹药,带着57名戴家子弟和200多名热血青壮年汉子加入救国军,被编为救国军“独立营”。

自此,戴凤龄便率领着这支队伍走上了抗日救国的道路。

戴凤龄虽然年事已高,但他打起仗来总是冲锋在前,身先士卒,手下官兵见营长如此英勇,个个也都从不怕死,勇往杀敌。

战斗顽强的“独立营”跟着救国军,很快又光复了额稷、蛟河两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来自网络

得知戴凤龄参加了救国军,可恶的日寇抓住了留下来看家护院的戴凤龄的弟弟戴万生,虽然敌人威逼利诱,戴万生宁死不吐露“独立营”的消息。

恼羞成怒的日寇杀死了戴家留下的所有人,为了解恨,还一把火把戴家大院也给烧了。

日寇的残忍无道并没有吓到戴凤龄,反而让他更加憎恨这帮侵略者,誓要与他们斗争到底!

1932年3月,救国军大败日军派出的精锐围剿部队步兵第15旅团,随后又在多地与日军作战,连连取得胜利,到了10月,相继收复延吉、珲春等10余座城镇。

救国军的蓬勃发展让日军感到震恐,于是集结重兵围攻救国军总指挥部所在地东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来自网络

由于敌我力量悬殊,救国军拼死抵抗,但很快到了弹尽粮绝的地步,于是王德林决定先撤入苏联境内,保存实力。

王德林劝戴凤龄一起走,却被他坚决拒绝了!

“你肩负重任,带着大家伙先去那边休整休整,我已经老了,我生为中国人,死为中国鬼,决不到异国他乡去!”

王德林拗不过好兄弟,只好率领伤员、眷属退入苏联境内。

戴凤龄则怀着对祖国的一腔热忱,把队伍化整为零,拉到了深山老林之中,与日寇进行游击斗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来自网络

等到1934年,救国军参谋长周保中根据党组织指示,成立绥宁反日同盟军。戴凤龄立即率部参加。

1935年,绥宁反日同盟军改称反日联合军第5军,戴凤龄因为战功卓著升任副团长。

1937年,戴凤龄带人潜回敦化县城沙河沿一带,为部队收集情报,筹集粮草。结果被汉奸出卖,不幸被捕。

日寇为了让他说出抗联其他将领的下落,连夜审讯戴凤龄。不管敌人是威逼利诱,还是严刑拷打,戴凤龄始终不为所动。

残暴的日寇一怒之下把他夹在两块铁板之间,浇上汽油,活活烧死。

戴凤龄忍受剧痛,怒骂敌人,直至壮烈牺牲!

戴凤龄的几个儿子,也都在先后在抗日救国运动中殉国了。

长子戴克勤,1936年牺牲;

次子戴克俭,1939年身受重伤,1946年伤重不治牺牲;

三子戴克吉,1937年,为了救戴万龄牺牲;

四子戴克志,1935年牺牲;

五子戴克远,1937年牺牲。

六子戴克政,1938年牺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来自网络

最令人感到惋惜的是戴克政,他15岁跟随父亲参加救国军,经过几年的抗日斗争,他迅速成长为一名优秀的指战员,周保中很器重他。

1938年8月12日,戴克政带领的9团被日伪军偷袭,激战两小时后,终因寡不敌众,戴克政和其余10名指战员全部壮烈牺牲,牺牲时年仅23岁。

戴克政牺牲后,周保中痛心疾首,悲恸莫名,他感叹道:“当此抗战深入扩大东北游击运动极吃紧之时,对克政同志寄望甚深,不幸为时未几,少壮将星殒折,为民族国家解放牺牲光荣,堪同日月齐光,惟今五军栋梁摧毁,后继乏人,殊为感慨也。”

几年艰苦抗战,戴家祖孙三代57人,有54人壮烈殉国,戴万龄父子七人全部战死沙场。只剩两个寡妇和一个孙子戴友善(戴克政之子)。

呜呼,古有杨家将一门忠烈,今有戴凤龄一族豪杰!斯人虽逝,功耀千秋!

泱泱华夏古往今来,不知经历了多少劫难,之所以五千年传承不绝,正是因为有这些为国舍生取义,前赴后继之人,他们是民族的脊梁,是我们这个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