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连,让东北老铁重燃希望!
2024年,大连GDP达到9516.9亿元,同比增长6.5%。今年再努力下,东北第一座万亿级城市,就有了。

大连曾经辉煌过,建国后到2000年,重工业、造船、石化、日韩投资....共同缔造了“北方香港”的繁荣。
后来随着经济转型阵痛,大连经济停滞不前。
如今GDP增速再起,这是要重现辉煌了?
1海蛎子味的繁荣往事
年轻一代除了旅游,对大连没啥印象。但在上世纪,大连经济曾遥遥领先全国,有过黄金时代。
90年代,大连经济在外资助力下腾飞,港口吞吐量超越上海、深圳,日韩商人一掷千金,引领城市娱乐、消费,星海广场万人空巷.....
大连经济的辉煌,离不开三个关键词:港口、工业、日韩投资。
地理上,大连位于辽东半岛最南端,三面环海,与日韩隔海相望,地理位置得天独厚。
新中国成立之初,大连便是国家重工业基地,造出多个“大国重器”,比如中国第一艘万吨货轮、第一艘航空母舰、第一台大功率内燃机。
改革开放后,中国首批开放的沿海14座城市,就有大连。
当时中国有市场、有劳动力,缺资金,大力引进港资、外资,定位外向型经济,以流水线换外汇。
李嘉诚、李兆基等港商一路北上布局大陆,大连地理上不是离日本、韩国近吗,近水楼台先得月,获得日韩大量投资。
大连是幸运的,80年代正是日本经济巅峰时刻,半导体、家电、汽车崛起,房子、股票嗷嗷涨,财大气粗的日本人号称要买下美国,还顺手奶了邻居大连一波。
1984年,日本三洋电机率先在大连建厂,生产录音机磁头,此后佳能相机、东芝电视机都来了。巅峰时的大连,生产了全球30%的佳能相机。
在电子制造、机械装备助推下,大连经济腾飞,增速常年保持两位数。
1980—1995,大连港吞吐量从3260万吨飙升至1.5亿吨,集装箱航线从0拓展至32条,一度超越上海、深圳。

到1995年,大连有日企587家;2005年,大连日资企业年产值突破2000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35%。
政策红利、日韩投资,让腾飞的大连变成东北乃至全国明星城市,北方香港深入人心。
经济发展了,消费、娱乐自然会跟上。
90年代的大连人,就见识了迪士尼全城狂欢般的游行花车,十几万人挤爆星海广场的盛况。
出手大方的日韩商人,引领了大连高端娱乐消费。能豁出去的姑娘们,上金碧辉煌的KTV陪酒一晚,就能挣几千,那可是90年代啊。
经济、眼界领先了全国20年,所以上年纪的大连人自带迷之自信,至今放不下昔日荣光。
2迷失在新世纪
90年代大连领先了全国,但中国加入世贸后,它却掉队了。
2012年,大连GDP就突破7000亿,和杭州、成都争万亿级城市。
到了2020年,大连GDP还是7000亿出头,仿佛失去了8年,从领先全国的“北方香港”,沦落到和唐山争万亿级城市....
大连,犯了啥错?
大连失落的20年,关键词是日韩撤资、产业转型太猛。
大连兴也外贸,衰也外贸。
90年代日本经济泡沫破灭、97年亚洲金融危机、08年金融海啸,每次都打击了日韩在大连的投资。再加上中国产业升级背景,劳动力性价比没了,日韩撤资潮就来了。
2012年,佳能大连工厂关闭,遣散千名员工,生产线转移越南;2015年东芝电视机组装厂停产,生产线迁至菲律宾。
日本贸易振兴机构(JETRO)统计,2010—2020年大连日企数量减少42%。
资本是逐利的,当利润不够看,距离再近也得搬走。
第二点,产业转型太激进。
90年代,大连靠重工业、外贸崛起后,就极富前瞻性的谋划转型升级。可惜步子迈太大,扯着D了。
当时大连号称北方香港,香港是什么路子,制造业+金融,也就是工业+服务业。
为了看齐香港,大连建设了漂亮的市区,引进大量金融、贸易企业,试图将大连打造成商业城市,脱离工业标签。

注意,中国是2001年加入世贸的,工业化、城镇化、服务业兴起,都是那之后才大规模推进。
大连20多年前就超前规划上服务业了,规划远超现实,这能不出问题吗。最终因为大量资源倾向服务业,影响了大连制造业发展。
2016年东北特钢债务违约,又引发市场对东北信用体系质疑。
产业规划激进、营商环境不利,最后形成如今局面:
长、珠三角制造业继续领先,成渝、青岛、西安等后来居上,大连却迷失在新世纪,成了中国最遗憾的城市。
3 不能只有万吨巨轮
今天的北方经济,只剩北京一枝独秀,天津、青岛、郑州、西安、济南勉强跟随。
整个东三省,只有大连勉强够到万亿级别,老铁们扎心不.....
全国范围看,2024年万亿级城市有27个,南方19个,北方8个,分别占比70%、30%。
不过经过20年的折腾,大连经济已经重回正轨。
2023年、2024年,其GDP增长分别是6%、5.2%。
从结构上看,农业、工业、服务业分别贡献585.7亿元、3349亿元、5582亿元,同比分别增长4.3、6.6%、4.6%。
工业仍然是增速最快的,尤其恒力石化,是大连经济头牌。

恒力石化主要搞炼油生意,炼出来的产品,能做锂电池隔膜,也能做可降解塑料。
中国满大街电动车的电池上的隔膜,就是大连恒力石化生产。
2023年,其产值突破1800亿元,相当于大连GDP的19%。
2024年的2000万吨炼化一体化项目,通过AI加持,能耗降低12%。
除了石化、装备制造等传统王牌,大连还布局了半导体、人工智能计算中心等数字化产业。
虽然还没形成优势,但必须得做。
未来是数字经济时代,AI时代,大连不能只有万吨货轮、星海广场,数字航空母舰也得安排上了。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