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 曹宇悦)“谢谢廖医生,您的微创手术彻底治好了我的粘连性中耳炎,不仅让我的听力完全恢复了正常,还消除了耳朵闷胀和流脓等症状,体表一点创口也没有。”3月27日,又一位患者在耳内镜下得到了微创治疗。这得益于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湖北省人民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Ⅰ科主任廖华的创新术式——持续灌流模式耳内镜手术(CIM-EES)。借助该技术,廖华所在科室可通过耳内镜微创完成的手术由10%提升至95%以上,已完成的手术超过5000例。

3月27日,廖华告诉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与显微镜下操作相比,耳内镜手术具有广角视野和操作灵活性的优点,可以绕过耳朵内部的骨质,有效减少磨骨,从而最大可能地保留患者正常的结构。

从21世纪初开始,国内医生就已经尝试进行耳内镜手术,但这一技术一直未能得到广泛推广,主要受限于四方面的难点。“首先,耳内镜手术要求医生单手操作,增加了手术的难度。其次,镜头容易被污染和起雾,影响手术视野。第三,耳道狭窄、磨骨难度大。最后,内镜可能会对患者内耳和面神经造成热损伤。”廖华表示。

“为了解决耳内镜手术的上述问题,最大限度地发挥耳内镜手术‘微创’的优势,我们团队开创了一种新的术式——持续灌流操作模式。在耳内镜外增加直径0.5mm的镜鞘,手术过程中通过镜鞘向患者耳道内持续灌注清洁生理盐水,在几乎不占用耳道狭小术腔空间的前提下,将少量出血、骨粉等物质迅速冲出,既提高了耳内镜下的磨骨效率,又能保持操作区域的视野清晰,还能起到防止热损伤的效果。相当于为手术提供了一只隐形的‘第三只手’。”廖华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湖北省人民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Ⅰ科主任廖华(右三)正在演示内镜操作。受访者供图

廖华介绍,持续灌流操作模式适用于所有耳内镜手术,包括粘连性中耳炎手术、鼓膜修补、听骨链重建、胆脂瘤切除、人工镫骨植入、面神经减压及内听道肿瘤切除等。“自2019年发明这一操作模式以来,经过六年的实践和完善,我们科室已经完成了超过5000例持续灌流模式下的手术。这一模式也陆续推广到全国多家医院以及越南、马来西亚等,取得了较好的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