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催熟”的孩子:流量经济下的未成年网红乱象调查
近日,4岁网红“瑶一瑶小肉包”深陷摆拍风波,“网红儿童”这一群体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当儿童被物化为“流量工具”,当童真成为“变现”的土壤,在流量裹挟之下,“网红儿童”的权益应由谁守护?南方都市报、南都大数据研究院即日起推出“‘被催熟’的孩子”系列调查报道,深挖网络平台上的未成年网红乱象,揭露背后推手的套路与逻辑,共同探讨治理思路,为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第三期,关注为当网红的未成年人付出了什么。
近年来,网络主播作为一种新职业受到关注,“网红”数量激增,其中也存在未成年人的身影。
近日,南都大数据研究院调查发现,在部分短视频和社交平台上,有未成年人在直播间里参与团播,演绎“打架”“组CP”等虚假剧本炒作以吸引眼球。而在未成年网红流量旋涡背后,还存在着粉丝掐架引发网络暴力等隐患。
直播间团播演戏炒作未成年人上演反目、恋爱剧本
南都民调显示,超四成受访者认为,受不良风气影响,部分未成年人认为当“网红”来钱快,导致渴望成为“网红”。另有四成受访者认为,未成年人是因为有喜欢的“网红”,所以希望自己也能成为“网红”跟其拉近距离。
在某短视频平台上,有部分未成年人发布自己羡慕并想当“网红”的言论。南都记者以“拜师”为关键词进行搜索,可以看到未成年人发布的多个“求拜师”视频,从他们的自我介绍来看,这些孩子年纪都不大,从8岁到17岁不等,且多表示自己“会演可以吃苦”“可以演剧本”,还有直接标明自己“想当大网红”的。
他们口中的“拜师”,是指成为某个网红的徒弟,并获得参与该网红团播的机会。而所谓的团播,指的是由多个主播组成团队直播,并配有一个专门控场的主持人的直播形式。区别于传统的单人直播模式,团播因团队间互相配合,一般互动更丰富、气氛更热烈,是近年来直播圈最火的赛道之一。
南都记者观察发现,部分团播直播间存在通过编造“闺蜜反目成仇”“两女争一男”等虚假、“狗血”剧本,并进行故事演绎,炒作吸引流量的情况,且有未成年人牵涉其中。南都民调也显示,不少受访网友曾在网上看到未成年用户刻意制造冲突,拍摄霸凌、斗殴等视频引流的情况。

“**M”直播间内疑似未成年人上演“闺蜜反目成仇”“组CP”等虚假剧本。
例如,认证信息为某平台百大主播的“**M”,在该平台上拥有超2500万的粉丝,其直播间多采用“团播”形式进行直播。在其最近的团播中,两位疑似正在上初中的小网红“荔***”和“苏***”频繁出镜,在直播间上演争抢“拜师”等“狗血”剧本,甚至在直播中“大打出手”,互相推搡、撕扯头发。毫无疑问,这一出“闺蜜反目成仇”的剧本给双方和团播带来了不小的话题热度。南都观察发现,在上演“和好”剧本前,双方的作品评论区及个人直播中都有不少粉丝喊话要求“和好”。
此外,团播里热门的剧本还包括“组CP”(指将两个人配对成情侣或具有亲密关系的组合)、打PK受惩罚等。例如,“荔***”便和一疑似同样未成年的男网红“吕**”在直播间里组起了CP,还被其他成年主播起哄“表白”“亲吻”;另一疑似未成年的女网红“小**”因在直播中打PK落败,接受了从多名男性的胯下爬过的低俗惩罚。
翻跳热门舞蹈却引来网暴未成年人评论区现人身攻击言论
除了部分团播直播间存在低俗擦边、暴力、不良价值观等内容外,未成年人参与直播当“网红”背后,还有不少问题隐患。
去年8月,某平台曾发生过一起未成年主播猝死事件。据主播家属发文称,十余岁的该主播在直播八个小时之后,心脏骤停,突然倒在了直播间,“从(早上)十点一直工作到五点五十七分倒地”“中间公司只让他吃了一顿饭”。此外,该团播背后的公司也被指“忽悠未成年人签下霸王条款合作协议”,实际薪资待遇与招聘平台上标注的有所不同等。
此外,南都民调显示,近五成受访网友认为未成年人当网红容易遭遇网络暴力、网络谩骂,还有不少网友曾遇到未成年“网红”的粉丝互相掐架。近日,南都调查也发现,不少未成年用户都会拍摄翻跳网络上的热门舞蹈视频,有时也会因一不小心改动了他人的舞步、或者未及时打上他人的原创标签而招致谩骂。例如,在某短视频平台上,有着20多万粉丝的未成年用户“***糖”因为翻跳某明星的“**摇”舞步却没有打上相应标签,而受到了该明星粉丝的网暴。在其最新发布的多条短视频评论区里,“碰瓷”“为什么不打标签还改动作”等大量言论“刷屏”,还有“跳舞就好好跳舞呗,一会嘟嘴一会抛媚眼”“装货,你都秃头了”等人身攻击言论。

未成年用户“***糖”的短视频评论区内大量网暴留言“刷屏”。
未成年网红群体中因“流量”之争引发的网络暴力并不罕见,甚至个别还延伸到了线下约架。之前曾有新闻报道,18岁的网红“**椒”怀疑他人抄袭自己原创的“社会摇”舞步,从线上互相辱骂最终发展为线下一百多人聚众斗殴,并互扔自制爆炸物。最终,“**椒”被判处有期徒刑8年。
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支振锋在接受南都采访时表示,未成年人把“网红”当成个人梦想,过早接触功利性内容极易形成“流量至上”“金钱至上”的错误价值观。此外,部分未成年人的生活过度曝光在网络上,也容易造成个人隐私泄露问题,甚至有可能会成为网络暴力的受害者。
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院法律系主任郑宁也指出,未成年人一旦当了网红,就难免要面临网络上各种各样的评价,“但他们的身心还不够健全,很容易因为负面评价出现焦虑甚至抑郁的心理问题。”

出品:南都大数据研究院
策划:王卫国 邹莹
统筹:凌慧珊
采写:研究员 唐静怡 罗韵
设计:原毅 罗锐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