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人告诉你,买一尊“法器”,就可以驱散疾病、益寿延年;做一场法事,就可以破除“情劫”、改变命运……你会相信吗?这看似荒唐不可信,但在现实生活中,一些披着“玄学”外衣的封建迷信诈骗案件时有发生。

近日,夏津县检察院办理的两起诈骗案件,揭开了“大师通灵”背后的黑色产业链。从社交平台的精准渗透到心理操控的精密布局,这些案件不仅暴露了犯罪分子的狡猾,更折射出人性在困境中的脆弱与盲从。

荒诞骗局:厄运中的“救命稻草”

2023年2月,张女士发生车祸撞伤一位老人,导致老人住进ICU,因担心自己会受牢狱之苦而陷入绝望,情急之下想起社交平台结识的好友——夏津县的“风水大师”赵某。这个“大师”身份可不简单,经常给张女士“吹风”,不是被市领导接见,就是给某位房地产老板做法事保财运,渐渐迷住了张女士的眼。

张女士联系上赵某后,将事情的前因后果托出。眼见“商机来了”,赵某以“命中带煞”为由表示自己可以帮其化解,从最初的“香火钱”到“给神仙压钱”“法器转运”,赵某虚构10余种名目,在8个月内骗取张女士10万余元。经事后调查发现,所谓转运文昌塔、铜制麒麟、开光符咒等均为网购的廉价工艺品,所谓“法事”视频都是道具摆拍。

后来,当赵某不断虚构“功德未满”“劫数未消”之类理由索要钱财时,逐渐清醒的张女士意识到自己可能遭遇诈骗,于是选择报警。案件移送夏津县检察院后,承办检察官经审查,于2024年12月31日,依法以涉嫌诈骗罪将赵某起诉到法院。法院经审理,今年3月27日,依法判处被告人赵某有期徒刑三年,缓刑四年,并处罚金5万元。

无独有偶。该院办理的另一起交织欲望、谎言与迷信的诈骗案件更令人瞠目。2023年9月,该县的刘先生因夫妻感情不合、经济压力巨大备受煎熬,在此之际其在某社交平台结识了自称单身的王某。王某窥见其情感缺口,以温柔体贴迅速与之发展为情人关系。她谎称自幼体弱多病,因泰山奶奶显灵得以痊愈,自己也通过潜心修行精通此道,引诱刘先生开始信奉,并多次以“泰山奶奶附身”的方式诱骗说:“此女替你挡灾,现需香火供奉疗伤”。为强化骗局,王某多次冒充“泰山奶奶”用自己微信同刘先生聊天:“我是泰山奶奶,需租套房供神灵栖身”“妮儿(王某)开美容院缺资2万”,引诱刘先生多次转账。

而当刘先生产生疑虑时,王某祭出“杀手锏”,声称怀孕并伪造假孕照,迷惑说“若断绝供养,必遭天谴”,在欲望与恐惧的撕扯下,刘先生3个月内转账2万余元。荒谬的是,王某实际上已经结婚,案发期间一直处于婚姻关系维系状态。刘先生表示:“我既贪恋她的情感,又怕神灵降罪,像个提线木偶被她操纵。”目前,该案还在办理中。

引人深思:迷信诈骗为何屡禁不止?

据承办检察官介绍,我国《刑法》对诈骗罪设定了最高无期徒刑的严重惩戒。《刑法》第300条第三款规定:“利用迷信诈骗财物的,依照第266条(诈骗罪)的规定定罪处罚。”《刑法修正案(九)》将该条修订为:“犯第一款罪又有奸淫妇女、诈骗财物等犯罪行为的,依照数罪并罚的规定处罚。”但其基本原则并没有变化,仍然是将“利用迷信活动骗取钱财”的行为认定为诈骗罪。

深入剖析上述两个案件,可见犯罪分子的“人性弱点精准把控术”。第二个案例中犯罪嫌疑人王某,通过刘先生的社交动态发现其婚姻危机,继而以情人关系激发情感依赖,接着利用刘先生近期生活不如意急盼转运的心理,用“挡灾”“天谴”等话术制造恐惧,最后伪造怀孕实施道德绑架,形成情感—迷信—道德“三重枷锁”。“根据心理学研究证实,当人同时陷入情感孤独与经济压力时,决策更易受非理性因素支配。这正是王某屡屡得手的深层原因。”该院第一检察部主任刘奎芬介绍说,“在另一案中,赵某也是通过精准心理操控,持续制造‘厄运未消’的焦虑,让本就一筹莫展的张女士陷入不断花钱消灾的恶性循环。”

承办检察官研究分析发现,该类案件的隐秘性和复杂性在于,大部分受害者因羞于启齿或本身因为信仰惧怕“神灵报复”,即使意识到可能受骗,仍然麻痹自己或者选择沉默,或者损失难以承受时才被迫选择报案。

另据了解,承办检察官在办案中还发现,犯罪嫌疑人冒充大师给人“看事儿”,已经发展成一种初具规模的产业形态,“大师们”不仅全国各地奔走,参加“六壬”“周易”等玄学专业培训,还会参加内部组织举办的口才、营销培训班,通过各种渠道、方式让自己看起来更加专业,“我是某某大学的客座教授,有专业的证书和牌匾认证,你放心好了”等相关说辞司空见惯,而且,这些“玄学大师”往往抓住社会中一小部分处于生活事业低谷人,设下“杀猪盘”,待到时机成熟则请君入瓮、狂割韭菜。

四点建议:破解封建迷信诈骗难题

承办检察官结合办案分析认为,各类利用封建迷信实施诈骗的案件,之所以屡禁不止,主要是存在人性弱点与社会监管的双重漏洞,需要调动各方资源、协同共治。为此,检察官提出四点破局建议。

一是强化法治宣传,破除迷信心理。封建迷信诈骗的土壤源于部分民众对“超自然力量”的盲目崇拜和对现实困境的逃避心理。检察机关可以送法进社区、媒体、学校等,开展有针对性的普法宣传,通过真实案例揭露“玄学骗局”的套路,帮助公众树立科学观念。尤其要关注中老年群体、情感脆弱者、事业受挫者等易受害人群,通过通俗易懂的方式普及法律知识和心理学常识,增强其理性判断能力。

二是推动平台监管与网络治理双管齐下。社交平台是此类诈骗的“温床”。检察机关应强化监督,通过府检联动机制,制发检察建议等方式督促相关部门落实监管责任,通过技术手段(如关键词过滤、异常账号识别)和人工审核结合,及时封禁“玄学大师”“转运法事”等涉嫌迷信诈骗的账号。同时,建立用户举报快速响应机制,对可疑交易行为进行风险提示。

三是完善法律惩戒与追赃挽损机制。加大对封建迷信诈骗的打击力度,从严惩处主犯,并追查上下游黑色产业链(如伪造“法器”的供应商、培训组织等)。对于跨区域作案、团伙作案的,加强多地协作侦查。此外,优化赃款追缴流程,最大限度挽回受害人损失,减少其“破财免灾”的侥幸心理。

四是积极构建社会心理支持体系。当下,封建迷信诈骗已蜕变为利用人性弱点的“精准制导武器”。当我们在为被害人惋惜时,更应看到背后的社会焦虑与情感缺失,许多受害者是因生活困境才误入骗局。对此,检察机关应充分发挥府检联动机制作用,推动相关部门、街道社区、公益组织等,为民众提供心理咨询服务,帮助缓解焦虑。同时,积极拓宽就业帮扶、婚姻辅导等渠道,从根源上减少“病急乱投医”现象。

“每一起迷信诈骗案,都是人性弱点的显微镜,犯罪分子的终极武器并非玄学话术,而是对被害人心理的精准拿捏。”该院副检察长王琰琰表示。

承办检察官提醒大家,命运从不藏在法器与咒语中,而在于每一个公民用科学武装头脑、用法律捍卫权利的清醒选择中,与其盲目依赖外部力量,寄希望于虚无缥缈的鬼神,不如相信自己,用理性和科学的态度面对生活中每一次选择,主动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要时刻保持清醒,提升明辨是非的能力,切勿相信“做法消灾、转运驱邪”之类的无稽之谈,遇到紧急或可疑情况,第一时间向司法机关求助,及时采取措施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只有提高警惕,才能有效防范此类诈骗,守护好自己的财产安全。

(大众新闻通讯员 魏子骐 高忠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