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日是王伟牺牲24年的忌日。
“这里是81192,我已无法返航,请你们继续前进。”
这是他最后的遗言。
他的妻子在他牺牲后接过他的军衔,
被特招入伍,儿子也在努力下成为海军军官。

作者-韩 编辑-韩
01
2001年的春天,南海上空还带着点咸味儿的风。
那时候的王伟,已经是个飞了上千小时的老飞行员,
33岁,正是一个男人干劲最足的时候。

他籍贯浙江湖州,幼时便喜爱仰望天空。
后来,他考入空军航空大学,
毕业后被分配至海军航空兵,从而成为南海舰队的一员。

那天是4月1日,早上天刚亮,
他接到命令,和另一个战友一起,
驾驶歼-8战机起飞。

任务是去拦截一架美国EP-3侦察机,
那家伙没打招呼就闯进了中国领空,
离海南岛才110公里。
部队里的人都习惯了这种突发任务,
王伟也不例外,他跳进驾驶舱,
拉起战机,冲上了天。

那架歼-8,编号81192,是他再熟悉不过的伙伴。
他飞过无数次任务,技术硬得没话说,
可谁也没想到,这次的风会吹得这么急。

那天早上,阳光洒在海面上,
反着光,像碎了的镜子。
王伟的战机划破云层,直奔那架侦察机去。
他的任务很简单,监视它,
警告它,必要时逼它掉头。

可那架EP-3不像是来聊天的,
硬生生地在领空里晃荡。
王伟和战友一左一右,贴了上去,
像两只护巢的鹰,盯着这不速之客。
海风吹过机翼,耳机里是指挥部的指令,
一切都按部就班,直到那一下撞击,
打破了所有的平静。

没人能说得清那一刻到底是怎么回事。
歼-8和EP-3撞上了,像两块铁硬碰硬,
火花都没来得及蹦出来,王伟的战机就失控了。

机身抖得厉害,仪表盘上的指针乱晃,
他知道情况不妙。
战机像喝醉了酒,歪歪斜斜地往下栽,
海面在眼前越放越大。

他拉了跳伞开关,座椅弹出去,人跟着伞飘向了海。
可那片海太大了,浪头一个接一个,
搜救的船和飞机来回找了好几天,
愣是没见着他的影子。
81192的残骸散在水面上,像
被撕碎的纸片,风一吹就散了。

那架美国飞机倒是命硬,撞了之后还能飞,
歪歪扭扭地迫降在了海南岛的陵水机场。
24个美国兵从机舱里爬出来,一个没少,个个活蹦乱跳。

消息传出去的时候,部队里的人都攥紧了拳头。
王伟没回来,他的战机没了,连个影子都没留下。

搜救队在海上找了整整14天,
飞机、船、潜水员都出动了,
可海水太深,风浪太急,最后只能停下来。

那天晚上,指挥部里静得让人喘不过气,
有人盯着雷达屏,有人低头不说话,
大家心里都明白,王伟回不来了。

他的名字后来上了新闻,部队给他追了烈士的称号。
4月末,他的墓碑于杭州落成,墓前花圈簇拥。
海风吹过,
墓碑上的“81192”几个字像是刻进了石头的骨头里。

那片海还在那儿翻着浪,
可王伟的声音,却再也没人听到了。

02
那日,阮国像往日一样在家里忙着。她和王伟结婚这些年,早就习惯了他忙起来不回家的日子。前一天晚上6点半,他还打过电话,说部队人手不够,得替个班,没法回来。她没多想,随口说了句“注意安全”,就挂了电话。那时候,他们的儿子才6岁,正在客厅里玩玩具,家里暖乎乎的,像往常一样等着他推门进来。可那天晚上,门没响,来的却是部队领导的脚步声。阮国琴打开门,看到那张沉甸甸的脸,心里咯噔一下,手里的碗差点掉地上。

领导没说太多,
只说王伟出任务时飞机失事了,人没找到。
她站在那儿,脑子一片空白,像被海浪拍懵了。
她没哭,也没喊,只是愣愣地听着,耳朵里嗡嗡响。

儿子跑过来,拉着她的手问爸爸啥时候回来,
她蹲下来抱住他,眼泪才掉下来。

那一晚,她彻夜未眠,只是静静地坐在沙发上,
目光直直地盯着墙上的结婚照,
仿若要从那照片里寻出往昔的痕迹,
往昔的爱与温暖,往昔的那些如梦般的回忆。

王伟穿着军装,笑得挺阳光,
她却觉得那张脸离自己越来越远。

接下来的日子里,阮国琴仿若踩于棉花之上,
浑身绵软无力,连站稳都成了难事。
部队里的人常来看她,带点吃的,陪她坐坐。
她不爱说话,只是点点头,心里却翻江倒海。

她知道,王伟不是那种会扔下她和孩子的人,
可他走了,连句告别都没留。
儿子还小,总问爸爸去哪儿了,
她只能说爸爸在天上忙。
家里少了那股撑着的气,空荡荡的,
她得咬着牙,把日子撑下去。

几年后,部队给了阮国琴一个机会。
因为王伟的牺牲,她又经过自己的努力,
被特招进了海军,穿上了军装,
接过了王伟的军衔。

那时候,阮国琴已经三十多岁,
从没想过自己会当兵。
可她没拒绝,她知道,王伟活着的时候,
最看重的是这份责任。

她想,他走了,自己得替他把这份心意留住。
刚进部队时,她啥也不会,
站队列都站不直,教官喊口令,她反应慢半拍。
可她不服输,每天早起晚睡,学着叠被子,
学着敬礼,学着适应那身绿军装。

穿上军装那天,她站在镜子前,
肩膀上的军衔闪着光。
她摸了摸那块布,感觉像是摸到了王伟的手。
那一刻,她没觉得自己多了不起,只是觉得离他近了点。

部队里的人都挺照顾她,
可她不爱靠别人,凡事都自己来。
训练累得腿发抖,她咬牙撑着;
站岗站到腰酸,她挺直了背。

她不爱跟人提王伟,可每次看到天上的飞机,
心里总会晃过他的影子。
这些年,她慢慢融进了部队。
军装穿久了,肩上像是多了点分量。
她没想过要证明啥,只是觉得,
这样能让王伟在天上看着的时候,心里踏实点。

儿子大了后,她偶尔会跟他说起这些,
说你爸当年也是这么站岗、这么训练。
儿子听着,眼睛亮亮的,她知道,这孩子心里也有了那份牵挂。

03
王伟走的时候,他们的儿子才6岁。
那时候,他还不懂“牺牲”是啥,只知道爸爸再也不回来。
阮国琴常给他讲爸爸的故事,
说他开着飞机在天上保护大家,说他是英雄。

小孩儿似懂非懂,可这些话在他心里落了根。
长大后,他开始明白,爸爸不是去哪儿玩了,
而是用命换了那片海的安宁。
十八九岁时,他对母亲说,自己想要成为一名海军,去瞧瞧父亲曾经守卫过的地方。

他考进了海军学校,训练苦得要命,
风吹日晒,海上颠得人头晕。
可他从没喊过累。
毕业后,他成了一名海军军官,
穿上了和爸爸一样的军装,继承了王伟的编号“81192”。

有人说他长得像王伟,尤其是那双眼睛,透着股倔劲儿。
他不爱多说话,可每次出海,总会抬头看看天。
战友们看得出,他身上有股劲儿,
跟当年的王伟一个样。
这些年,他在海军待了五六年,跑过不少地方。

海上风大浪急,
任务多的时候,几个月回不了家。
可他从没抱怨过。
他知道,自己脚下的这片海,就是爸爸当年守过的。

24年过去,南海上空的浪还是那么翻腾。
王伟的故事并未被时光的洪流冲淡。
每到4月1日,部队里会发文悼念,
战友们聚在一起,聊起当年他的样子。

网上也热闹得很,有人发帖纪念,
有人翻出老新闻,讲他的事迹。
杭州的墓地一年比一年安静,可花圈从没少过。
春天的风吹过来,带着点花香,墓碑前的“81192”像是刻进了每个人的眼底。

04
曾经王伟的父母让阮国琴不必管他们,
但是阮国琴心里只有王伟一人,
毅然的选择守护着王伟留下的这个家。
到现在已经守护了24年。她对爱情的执着始终让人敬佩。

如今,阮国琴业已退休。
她与家属院众人成立了“关爱烈属基金会”,
所募集的善款皆用于帮扶有困难的烈士家属。
他始终秉持着丈夫的遗志,持续为家国贡献力量。

信息来源:
1、我们从未忘记!南海舰队政治委员杨志亮慰问“海空卫士”王伟家属:环球时报
2、王伟烈士妻子深情回忆:我和他的爱情故事:新浪军事
3、“海空卫士”王伟之子军校毕业,已成为一名海军军官——“湖州发布”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