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普通人的印象里,医院可是一个非常赚钱的行业。
只要去一次医院,随便花销就是几百上千元。
不过很少有人会想到,像医院这样的企业也会面临倒闭的风险。

就在2025年的一月份,重庆的一家肿瘤医院正式宣布停业。
这家医院之前的规模相当庞大。

2025年的1月,重庆全域肿瘤医院关门的消息引起了广泛关注。
这家医院总投资30亿元,占地28亩,建筑面积达67.5万平方米,规划床位数为2500张。
该医院于2022年6月开始接诊,当时喊出了宏大的口号,计划为2000万群众提供高水平医疗服务。

然而不到三年时间,不仅几十亿的资金消耗殆尽,还背负了超过5亿元的债务。
如今,医院已经彻底无法维持运营,大批员工离职,医院也进入了清算程序。

这家医院的起点可以说非常高,有三级专科医院的资质,并且还有国资支持,受到地方政府的重点扶持。
即便如此,它还是没能挺住。
消息传出后,外界都感到十分惊讶,一家医院怎么会倒得这么惨。
它刚起步时,确实声势浩大。

民间资本、国企控股以及地方国资共同出资,将医院落户在重庆万州区。
这是一家定位为首家三级肿瘤专科医院的医疗机构。
整个工程分为两期建设,第一期设置1700张床位,第二期800张,总共2500张床位,规模堪称巨大。

除了擅长的肿瘤治疗外,医院还开设了20个诊疗科室,覆盖常见病和疑难杂症,目的是为了方便周边居民就医。
人员方面,从全国各地引进专家,包括北京、江苏和郑州等地的大牌医生,再加上本地的老资历医生,团队实力雄厚。

在硬件设施上,医院同样毫不含糊,直接花费6亿元购置质子治疗设备,这种设备在全球范围内属于顶尖水平。
它可以精准打击肿瘤细胞,同时医院还投资4.2亿元建设了质子中心。
此外,CT、核磁共振等常规医疗设备一应俱全。

开诊时,医院举办了为期半年的义诊活动,单日接诊人数上千,名声迅速传播开来。
但好景不长,麻烦很快就出现了。
其中最大的问题在于选址过于偏远。
周围多是工厂和工业园区,居民稀少,距离市区较远,患者前来就诊极为不便。

为了方便患者,医院设置了接送点和转诊处,还安排专家轮值。
然而这种做法事与愿违,不仅没有解决患者的困难,反而增加了许多运营成本。

更关键的一点是,治疗费用过高。
虽然质子治疗设备先进,但其使用成本极高,每分钟需要花费10万元。
一个疗程下来,患者需要支付30到40万元,而且这些费用不能通过医保报销。
普通患者根本无力承担,而富人则倾向于选择更有名的大医院。

普通人付不起钱,有钱人又不愿意跑远路,医院的定位陷入尴尬境地。
资金链早已难以支撑,2024年关闭健康管理中心以节省开支。
但由于运营成本过高,加上过度检查和重复收费被医保部门处罚,医院声誉受损。

收入进不来,支出却不断增加,最终导致资金链断裂,医院自然走向倒闭。
他们快速失败的原因,很大程度上与运营方式有关。
投入30亿元,设备和专家都是顶级配置,但管理却没有跟上。

尽管设备性能强大,但维护费用高昂,每次开机都需要精确核算成本。
患者用不起这样的设备,使得这些高端设备几乎无用武之地。
医疗行业投入大且回报周期长,三甲医院通常需要5到10年才能回本,肿瘤专科医院的时间则更久。

医疗行业的起步需要巨大的投入,与很多人想象的不同。
初期回报速度很慢,三甲医院一般要5到10年才能收回成本,肿瘤专科医院所需时间更长。
管理层希望通过高端设备吸引患者,但却忽略了成本控制,步子迈得太大,结果摔得很惨。
除了运营方的问题,患者的选择也让医院陷入了困境。

质子治疗每个疗程需要花费30到40万元,普通患者根本负担不起。
如果有这个经济能力,患者更愿意选择北京、上海等地的知名大医院,认为那里更加可靠。
显然,这家医院试图走高端路线,但缺乏足够的名气,患者并不买账。
普通疾病的治疗费用昂贵,且无法使用医保报销,周边居民更倾向于选择价格实惠的公立医院。

在大众眼中,私立医院无论是在收费还是医疗水平上,都不如公立医院让人放心。
只有不到16%的人会选择私立医院就医。
全域肿瘤医院既没有公立医院的医保优势,也没有顶级医院的权威地位,导致患者寥寥无几,收入无法提升。

医院希望依靠高端设备来撑场面,但患者并不认可,这条路显然行不通。
他们过于依赖设备,这也成为了问题所在。
花费6亿元购买质子治疗设备,搭建4.2亿元的质子中心,虽然技术全球领先,但使用成本极高。

一个疗程就需要花费三四十万元,即使疗效再好,普通患者也难以承受。
医院寄希望于通过设备吸引患者,但实际使用的人数极少,设备大多时候处于闲置状态。
CT、核磁共振等设备虽然也需要投入资金,但相较于质子设备并不稀奇,周边医院也有类似设备,无法形成吸引力。

医院投入巨资在设备上,希望通过技术打响名气,但却没有考虑到使用人数有限,资金难以回收。
此外,像这种先进的治疗手段并不在医保报销范围内。
患者需要全额自费,即使医院收费高也无可奈何,这也是导致其关门的重要原因之一。

医院开业时有国资背景,但在运营过程中并没有得到太多扶持。
这使得医院失去了吸引力。
2024年,医保部门对医院进行处罚,曝光了过度检查和重复收费的行为,进一步削弱了患者的信任。
当前的大环境让民营医院生存变得极其艰难。

想要在这样的环境下存活下去,对他们来说实在困难重重。
而且这家医院并不是个例。
2024年全国有超过1200家医院破产,其中超过80%是民营医院。
医院数量增多,但患者数量并未同步增长,收支难以平衡。
人口减少,小城市的医院尤其艰难,年轻人流向大城市,留下的是老年患者群体,需求相对较少。

2024年1月至11月期间,共有492件医院破产案件被公开。
连公立医院都难以维持,例如宿迁儿童医院和广州梅州医学院附属医院相继关门。
民营医院更是难以为继,完全依赖市场生存,缺乏政府支持,一旦支撑不住就只能倒闭。
重庆这家医院投入30亿元,仅两年半时间便耗尽资金,背负5.19亿元债务,成为这一波倒闭潮中的典型代表。

医院倒闭的背后反映的是整个行业的压力。
过去医院靠国家财政供养,现在补贴减少,导致资金出现重大问题。
设备、人工和药品等方面的开支巨大,收入增长缓慢,迫使医院必须寻找新的出路。

公立医院有兜底保障,能够勉强维持,而民营医院则完全依赖市场。
如果缺乏客流,就会陷入困境。
医保政策趋严,患者更倾向于选择可以报销更多费用的公立医院。
民营医院收费高且无法使用医保,日子自然不好过。

人口减少,医院数量增加,竞争加剧。
患者流向公立医院,民营医院几乎没有机会。
行业正在发生变化,高投入低回报成为常态。
如果医院找不到新的发展路径,就只能陆续倒下。
参考信息:东方财富网:21世纪经济报道 21深度|民营医院破产了医学界:30亿建肿瘤医院,开诊2年后破产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