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周六,念一封来信,来自K。
熊老师早上好,看到您最近写的文章,我想起了我童年的一件小事,也算是倾诉一下了。
我家离我们当地的牛奶厂很近,我们小区的住户每周都会去奶站打奶,时间长了,我父母和奶站收费员比较熟了,有一次我父母比较忙,让我拿上家里的现金去奶站打奶,我看见父母给我放的存钱罐里的硬币比较多,就打算把所有的硬币,都给了打奶站的阿姨,(毕竟是十几年前的事儿了,微信支付没有普及,当时我才十几岁),结果结账收我五块钱,我把我零花钱里的硬币一共加起来五块钱全部给了打奶站的收费员阿姨,结果没想到这个收费员阿姨直接劈头盖脸的骂了我一顿,说她不收硬币,让我父母自己过来把钱支付了,因为她毕竟是个女人,我嘴皮子也不快,于是我悻悻的回家了。
回家之后,我把这个事的来龙去脉告诉了我的父母。我的父母笑了笑,说我们和她是朋友,而且咱家能在她院子里停车,让我别往心里去,息事宁人。
熊老师,当然,这是十几年前的事儿了,微信没有普及,这也是个很小的事,想问下,收费员阿姨她有什么资格骂我?我的父母这么做对不对?这件小事最佳的处理方式是什么?谢谢熊老师!
K
K:
你好。
事情很小,但是话题很好。
就是当我们还是未成年人的时候,可能会有一些非常屈辱的经历,不被这个世界重视,被欺负,等等。
说说奶站阿姨的逻辑吧。
她认为你拿一堆钢镚给她,是给她增添麻烦,她收了也没有机会给人付出去。
至于这位阿姨骂你的底气,就是她有一个街坊辈儿的身份。
街坊辈儿就是大家其实没有血缘关系,但是隔壁那个掰掰,你叫他一声二掰、二大爷,他也偶尔用长辈的身份来说你、讲你,偶尔教育一下你。
这种街坊辈儿有好处,就是增加小朋友的存活率,咱们爬树掏鸟蛋,二大爷一声怒吼,臊眉耷眼下来了,就避免了大头朝下摔死的风险。
街坊辈儿再往上一级,就是所有大人都可以教育小孩子。
《哆啦A梦》里有一集,大雄和哆啦A梦用时光机穿越到他爸爸小时候探访爸爸的初恋,他爸和胖虎他爸小夫他爸在河边闲聊,来了一个骑着自行车的大人:“喂!那边的小孩子,赶紧回家帮家里干活儿!”
《请回答1988》里也有这样的情节,宝拉姐上了大学,就算大人,路上遇到了中学生在抽烟,她就可以过去训人家。
东亚的文化就是分长幼和尊卑的。
村庄、胡同、厂矿、单位家属院,都有街坊辈儿。
所以你爸爸妈妈说“奶站阿姨跟咱们家是朋友”,意思就是告诉你,他们承认奶站阿姨是你的长辈,有训斥你、批评你的权力,被自家姑、姨训两句,有什么丢人的?
至于你家在人家院子里停车,就是告诉你你家因为奶站阿姨少出了很多钱,拿人手短,你也不要声张了。
明白了这个逻辑,心里也许就能好受一点。
父母早点告诉了你“省停车费”的逻辑,也不是坏事,让你早点知道这个世界上除了尊严、亲情还有利益,这就是你迈入成年人世界的开始。
不过其实可以更艺术一点,比如爸妈可以跟你说:“你零钱攒够了,可以找爸妈来换整的。”有这么一个表态,你就不会想着假公济私,趁着给家里买牛奶把钢镚儿花出去了。
要把钢镚儿花出去,最好的办法就是给公有制机构,因为看钱箱的人和清点金钱的人是不同的人。
我小时候有十个一毛钱,就拿去坐公共汽车,给司机看一眼,投进去就行了。北方硬币少,毛票多,我们一般是把五个一毛钱叠成一个三角,两个三角就是一块。
有的时候要谢谢改革开放、谢谢市场化。
超市的阿姨、外卖的叔叔,就没有教育今天青少年的权力。
奶站这种东西,脱胎于紧缺时代,是上一个时代的痕迹,现在我们能在各种渠道买到各种牌子的牛奶,巴氏消毒全程冷链,比奶站时代更安全。
奶站阿姨当年训人的底气,也是因为这附近没有别的渠道能在早晨买到鲜奶,只此一家。奶站阿姨是被24小时便利店彻底打垮的。


想要人的尊严和自由,只能拥抱市场经济。
市场经济以支付为成年,以惠顾为主体,不讲尊卑也不讲辈分,购销两边甚至都不会见面,这是最大的平等。
谢谢市场经济。
太行
p.s
我上小学的时候,要路过一个菜市场,那里有一群管理员,都是痞子。
有次下完雨,我路过那个市场。
有个老东西把喇叭放在我耳朵边喊那些卖菜的要如何如何,被我一把把他的手推开了,就发生了冲突,我肯定打不过大人啊,被他推一把,脚下一滑就摔了个跟头。
我爸知道后,带我去了菜市场的派出所警务室,警察真的叫来了另外一个管理员(之前那个没当班)问话。虽然最后完全没有结果,但是我知道我爸认真对待这件事了。
《辛普森一家》里,霍默说:“我是18~59岁的白人男性,全世界都得听我的。”
我们做未成年人的时候确实要受点气,但是,男性比女性还是要强得多,每次看到公交车地铁上有老登欺负小姑娘一屁股坐人腿上的视频,都想把他从视频里拎出来,再一脚踢回屏幕里面去。
我们处在优势地位的时候,多照顾弱势的人,多主持公道,因为我们毕竟会老,会有重变弱势的那一天。
共勉。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