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腼腆,很少说话,看到大人绕着走的孩子,也很难融入到群体中去。

你和孩子打招呼,他都不会积极回应,甚至羞愧到脸红,显得局促不安。

父母以为,孩子还小,等他长大以后就好了。

阿德勒心理学指出:“自卑可以分为原生自卑和次生自卑。”

如果孩子本来就自卑,后来又接受了一连串的打击,就会越来越封闭自己,不敢说话,更不敢反驳,就是面对问题的勇气都没有,从而一直失败,人生走向阴暗面。

引导孩子乐观开朗,真的很重要。

建议父母们,用以下几种教育方法,给孩子社交和说话的能力和勇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1

让孩子说服父母,训练“沟通力”。

大部分的父母,在孩子需要什么的时候,第一时间就是“同意”。若父母认为孩子不需要这样 东西,就立马驳回去,做出否定的决定。

聪明的父母,总是有“语言弹性”的,会让孩子说服自己,为什么需要这样东西?

孩子想要一个滑板玩具。

父母就问:“你来说说看,妈妈为什么要帮你买啊?有什么理由呢?”

孩子说:“他们都有,我也想有。”

妈妈认为,这个理由不行。

孩子说:“滑板可以让我行走的速度更快......”

如果孩子很希望得到玩具,那么他会绞尽脑汁思考,达成自己的目标。

也许孩子给出的理由是荒唐的,但是他动脑筋,是实实在在的,是应该被父母肯定的。

如果孩子想要一款玩具,和小区里的另外一个孩子的一模一样。父母就可以顺势把另外一个孩子喊过来,让两个孩子一起说服大人,这款玩具有什么好处,凭什么喜欢。

不知不觉,孩子就有了一个玩伴。共同的兴趣爱好,无形之中就打开了社交局面。正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父母这样想:“孩子好不容易主动开口一次,那就索性给他多说几句,把开口说话变成平常事。”

是的,孩子发现自己可以说服大人,那么他以后也会尝试去说服别的人,从而开口变得很自然,也在开口之前,会开动脑筋。

戏剧家莫里哀说过:“语言是赐予人类表达思想的工具。”

一句话都不说,或者一句话说完,就无话可说的孩子,那么他的想法是无法充分表达的,沟通就往往会失败。孩子能够充分表达,理解他,愿意搭理他的人,就多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2

让孩子学一门技能,增加“自信力”。

很多孩子,这不敢,那不敢,事情还没有开始,就停顿了。明显是对自己的信心不足。

反观那些很自信的孩子,他们不是盲目自信,而是在某些方面,比同龄的孩子稍微厉害一点点。

孩子的天性是喜欢“炫耀”的。作为父母,若能给孩子炫耀的资本,那么孩子是自信力就提升了。

看过一部电影,其中有这样的一个画面:一个城里的女孩,到了村里过暑假,引起村里的很多男孩来围观。

男孩们为了讨好女孩,个个展示自己的“绝技”。

其中一个男孩,能够双手不扶车把,也把自行车骑得很顺溜。自然成了大家的焦点。

多数的父母认为,孩子的小技能,就是尽整一些没有用的东西,因此不认可,甚至让孩子别和人玩,别计较,去读书就行了。孩子呢?读书也不厉害,根本就没有属于自己的资本。

聪明的父母,给孩子去学绘画,或者打球等。虽然孩子不一定学得非常精通,但是超越同龄的孩子是很容易的。这就是孩子的资本。

等孩子十几岁的时候,也许都考不上重点高中。父母也不要一味责怪,而是带着孩子去学一门技能,比如“炒菜、开挖机”等。

从能够在孩子群里炫耀自己,到能够在社会群体里,好好赚钱,活得有底气,这是成长的过程,也是父母需要引导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3

让孩子主持家庭节会,培育“统筹力”。

总有一些孩子,私底下可以说很多,到了人多的场合,就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也有一些孩子,包括一些大人,上台之前,什么都准备好了,但是到了台上,一句话也不知道说了。

我们习惯用“怯场”来形容孩子。但是如何解决呢?父母应该思考。

平时,每一个家庭,都是会聚会的。节日里,亲戚来了,就是一个大聚会。

让孩子成为聚会的主持人。

阿姨来了,如何安排,阿姨要在家过夜,如何安排;大姑来了,吃点什么,大姑的儿子来了,用什么来欢迎。一系列的问题,大人带着孩子去思考。

在聚会的时候,鼓励孩子给大家说几句。

能够把家庭宴会安排妥当的人,也可以把团队聚会安排好。

孩子有了统筹能力,自然会有“换位思考、因人设岗”等方面的能力,从而能够成为团队的主角,也能够在群体里开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4

斯坦福研究中心的报告显示:“一个人赚的钱12.5%来自知识,87.5%来自关系。”

孩子会长大,父母不可能一直陪伴在孩子的身边。孩子独自走向茫茫人海,总是自卑,内向,那么他的人生局面,如何打开呢?

从小就让孩子主动社交,对人生有自信,也能够统筹全局,那么他在群体里,会有一席之地。

千万不要以为,孩子一个朋友也不需要,也不要什么同事同学,独来独往就是赢家。一旦孩子被孤立了,可能一筹莫展。

打开拳头,可以拥抱世界;敞开心扉,可以承载阳光。

作者:布衣粗食。

关注我的文字,走进你的心灵。

文中配图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