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文 | 贺奕

451,武器的终极用途,不过是人类惩戒自身的刑具。

452,算法是一道做成花环模样的绞索。

453,反向控制算法,依然落入算法的陷阱。逃避数据追踪,依然屈居数据的夹缝。

454,像捍卫人性的光明面一样,坚守人性的阴暗面,后者是算法永恒的盲区。

455,即便是最有审查风险的题材,也不能按照审查逻辑去创作作品。

456,人物身上不应有绝对的优点或绝对的缺点,优点和缺点应该构成相互兼容,随时可能此消彼长,一定情境下甚至相互转化的共生系统。

457,算法解构一切的时代,人类的对抗靠的不是建造固若金汤的精神堡垒,而是培育不断变异的思想病毒。

458,剧作是否成立,取决于构成要素的配置是否合理;剧作是否成功,取决于构成要素的配置是否特别。优秀的剧作,都是构成要素在合理的基础上向着特别倾斜。所谓平庸,就是合理但不特别。

459,剧作的构成要素中,哪一项最有可能形成观众的最强记忆点,则自当获得最高的表现权重。

460,编剧对于塑造的主人公,有多爱即有多残忍,有多残忍即有多爱。

461,人物小传最忌形容词藻和抽象概括的堆砌,写作要从避免它们开始,修改要从清除它们开始。

462,闪回链接过去,是借助记忆对现实的建构;闪前链接未来,是借助幻想对现实的解构

463,闪回不是情节裂缝的填料,不是逻辑漏洞的补丁,不是记忆空白的拼图,而是意义或结构的一种生成方式。闪回运用之妙,在于它更多是轻量的而非重量的,是碎片的而非整体的,是悬疑的而非释疑的,是滞涩的而非流畅的。这是因为相较于后者,前者更符合人类记忆或意识的特点。

464,闪回常被运用于叙事的关键节点实现剧情反转。其中最为极致的形态,莫过于在尾声部分出现颠覆性的反转之后,整个故事都被纳入闪回的框架之中。观众依据反转所揭示的新逻辑重新审视全片,会发现人物言行与故事细节虽原封不动,却都能解读出截然不同的深层含意。

465,决定剧情反转成色的,一是事件的情理,二是人物的情感。对于推动反转运行的齿轮而言,事件的情理如动力源,人物的情感如润滑剂,二者不可缺一。

466,真正令人叫绝的反转,是先把出现反转的所有可能性展现给观众,再将其彻底扼杀,在观众心理上认定反转绝无可能之时,再蓦然打开提前设置好的某扇隐蔽“后门”,极其轻巧地实现反转。

467,画外音是拓展空间的有效手段,不只限于影像的物理空间,还包括观众的心理空间。

468,旁白和独白与其说是塑造人物的手段,毋宁说是结构故事的方式。它们不仅是文字内容的展现,还标志着叙事视角的转换,带来一种如抽屉开合般的间离化效果。

469,性格是一个人为自身打造的囚笼,而真正掌控它的主人,名叫社会。

470,家庭教育的核心,是父母的自我教育。父母教育孩子的起点,是向孩子学习。

471,比知识高一等的是智慧,比智慧高一等的是童心。

472,一个人精神上不能独立,则自由会成为其最大的负累。

473,人最愿意交心的对象,往往是擦身而过的陌生人。

474,世间最泛滥的是个人理想,最稀缺的是理想主义。唯有理想主义是对个人理想的最终救赎。

475,人类是可数的复数概念,人是不可数的单数概念。

476,文化是人类用教条和程式进行的自我驯化,如同莫比乌斯圈,它的正面和反面其实是同一面。

477,惯性思维不管表面上有多积极和活跃,本质上都只是一种惰性思维。

478,所谓流量密码,揭开来看都是具有可复制性的明码。

479,创作不抛开得失心,犹如行路不摘掉眼罩。

480,学院派并不是一个褒义词,正如野兽派并不是一个贬义词一样。

481,膜拜艺术实质上是轻侮艺术。艺术唯有从对它的冒犯和挑衅中,才能感受到真正的尊重。

482,只要明白消解意义也是一种意义,人们就再也不会为从意义层面读不懂一首诗、看不懂一幅画、听不懂一支乐曲而苦恼。

483,对于一场辩论而言,对立的双方只有竭尽所能地互相拆台,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共同建设。

484,以庭审人员构成作为类比,写作者可以同时是原告、被告、证人、律师、书记员和旁听者,唯独不能是作出最终裁决的法官。

485,道德洁癖往往比它抨击的道德劣行构成的危害更大。

486,商业价值是艺术价值唯一可以量化的表现形态,即便常常失准,也依然不可或缺。

487,除了你依然活着之外,这世上再无任何其他不可思议的奇迹。

488,质疑结论是否正确的前提,是质疑结论的前提是否正确。

489,艺术从不进步,它只是不断向着原点出发。

490,心法心证,因缘殊胜。

491,文字叙事的本质,在于故事讲什么决定故事怎么讲。影像叙事的本质,在于故事怎么讲决定故事讲什么。

492,元宇宙叙事第一课:当虚拟成为现实,真实必然从最高价值端沦为可选项。

493,细节的象征性大于功能性,细节不仅仅是故事的零件,还应当是主题的符码。

494,对白的留白藏匿着人物关系的真相,沉默比台词更具穿透力。

495,“真实事件改编”的真正难度,在于抵抗事件本身自带的叙事霸权。

496,故事大纲的完美程度,与最终作品的平庸指数往往成正比。

497,人物身上的致命弱点,不该对应于人设最大的缺陷,而该对应于人设最大的优点。特别强调,致命的弱点,往往又成为人物自救的武器。

498,主角的头号敌人从来都不是反派,而一定是自身的心魔。

499,反派的存在不是为了衬托正义的强大,反而是为了暴露正义的脆弱。

500,观众流泪时为之共鸣的,看似是角色遭遇的痛苦,实则是自己未被言说的委屈。

501,“年代感”的陷阱在于,用物质符号伪造集体记忆,却遮蔽了时代的精神伤痕。

502,强行圆满的结局或许不算败笔,但无疑是创作者对现实复杂性的投降宣言。

503,方言对白的真正力量,不在于还原地域性,而在于撕裂普通话语系的权力假面。

504,方言对白使用得高明与否,取决于它能否让听不懂的人同样感知到语言的暴力与温柔。

505,对批评的过激反应,往往暴露出创作者心底对批评的认同。

506,抛进垃圾筒里的不仅仅是废稿,还有创作者不敢面对的自我的碎片。

507,审查制度实则为编剧的一位隐形搭档,关键在于如何与之共谋而非为敌,与之博弈而非对抗。

508,审查制度的真正威胁,不在删减某些段落,而在让创作者习惯性预留自我阉割的空间。

509,修改剧本时最该警惕的,是那些恰到好处但毫无痛感的段落。

510,好故事从不为现实辩护,它只负责暴露现实辩护词的漏洞。

511,悬念的本质并非隐藏谜底,而是让观众主动参与制造谜底的过程。

512,反转的真正力量不在于还原真相,而在于证明所有观众都曾参与了假象的制造。

513,悬疑片的终极追问,不是“凶手是谁”,而是:“我们为何对审判他人成瘾?”

514,甜宠剧的糖分浓度,与当代人亲密关系的真实苦涩度呈反比。

515,创作教学的核心不是传授经验,而是摧毁学生对经验的迷信。

516,朋友间的最高信任,是允许对方保留那些会伤害自己的秘密。

517,在这个“点赞即信仰”的时代,最孤寂的思想也需要学会与流量共舞。

518,大数据最深的奴役,不是推送你喜欢的,而是让你喜欢它推送的。

519,AI生成的创意案无论有多完美,都存在一个最大的缺陷,即它无法理解人类对于缺陷的病态迷恋。

520,用AI生成任意多方案再挑最优解,本质是让机器替人类完成所有的试错。那些错正是人性的证明,却被AI彻底抹掉。

521,人类对抗AI唯一有效的法则,是以非实用对抗实用,以无意义对抗意义。换句话说,人类面对AI的唯一制胜之道,是认输。

522,AI能模仿所有的叙事套路,除了人类创作者在灵光闪现推翻自己时的兴奋和羞耻。

523,社交媒体的最大悲剧,与其说是制造虚假人设,不如说是让人逐渐丧失区分人设和自我的能力。

524,任何戏剧要素的设定是否成功,在合理的前提下有一个最简便的评判角度:对于观众而言,有无可能形成记忆锚点?

525,任何事物一旦被赋予象征意义,则必须承担被过度解读的宿命。

526,当代人最奢侈的叛逆,是允许自己某天不产出任何可以量化的“价值”。

527,好作品的秘密,不是实话实说,而是把实话包裹在谎言里说出来。

528,社会规训最成功的标志,是让叛逆者自以为在打破规则,其实却在演练更隐匿的顺从。

529,在人机共生的终极剧本里,人类的心法和AI 的算法对于地球文明主导权的争夺,将成为唯一的故事主线。

530,算法是永恒的立法者,而心法是永恒的破法者。 (《贺奕创意心法》之十四)

这是六根推送的第3602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