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财联社4月10日报道,在英伟达首席执行官黄仁勋上周五出席海湖庄园豪华晚宴后,特朗普政府有望改变限制英伟达向中国出口H20人工智能芯片的计划。

在美国的出口管制下,H20芯片是美国企业可以合法向中国市场销售的最先进的AI芯片。
这也是一款为应对美国出口管制政策而专为中国市场设计的芯片。
据悉此前,白宫已就限制H20芯片出口酝酿了数月,原计划最早于本周实施。但在海湖庄园晚宴后,白宫改变了立场,搁置了进一步限制H20芯片对华出口的计划。
据媒体上周报道,今年前三个月,包括字节跳动、阿里巴巴和腾讯控股在内的中国公司至少已向英伟达订购了160亿美元的H20芯片。
很多网友都有一个疑问,芯片国产替代已经说了好几年,为什么中国还要进口这么多的芯片?
这事,要从中国芯片的发展说起。让中国芯片落后美日韩的罪魁祸首其实有两人,一个造假使中芯声誉跌入谷底;一个让中国错过芯片发展,芯片技术落后30年……

2003年,在上海交大实验楼内,一个“高精尖”成果被缓缓捧出——汉芯一号,此乃号称中国人自己造出的第一块DSP芯片。
当时全国媒体大肆宣扬,科技圈、财经圈皆为之哗然。
这无疑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成就啊,教授陈进瞬间成为科技明星,无论走到何处都被唤作“陈总”。
不过令人难以置信的是,这玩意儿实际上竟然是摩托罗拉的旧品?
是的真的就如此这般离谱。他雇佣人员,将芯片上的原厂标志轻轻磨去,接着缓缓贴上“汉芯”标签。实验演示亦是虚假的,从美国偷偷走私而来的芯片,为他竭力撑场面。

“汉芯”事件被曝光以后,整个社会很快就冷静下来了:从那以后,所有相关的项目都要经过多次检查,审批流程有五个之多,就怕再遇到像“陈教授”那种情况。很多本来打算投钱去搞芯片研发的企业,也就此完全打消了这个念头。
别以为这只是小插曲,影响可不是一年两年。
2006年陈进被锤爆的时候,韩国三星已经开始量产65nm制程了。
我们还卡在0.18微米。这什么概念?俩代差。你在用诺基亚,他们在上iPhone。
更可怕的,是信任崩塌。那段时间,有研发能力的技术人员被各种质疑,搞技术的都不敢声张,深怕一不小心又变“下一个陈进”。就这多少年都没缓过来。
但等等真正让人心寒的,其实还不止陈进一个。还有一个人,名字你绝对听过:柳传志。

一手创办联想,被称作“企业教父”。可他却干了一件事,此行为直接将中国芯片梦提前掐灭了。
1994年,联想内部曾有机会走向芯片自研,其中团队也有,人才也在,甚至已然搞出了ASIC芯片样品。
倪光南当时拼命要拉公司走上“技工贸”路线以技术优先,凭借自主研发赢得未来。
结果呢?柳传志拍了板:“造不如买,买不如租”。技术这玩意儿太烧钱,还不如赶紧挣钱。

倪光南院士
于是联想彻底转向“贸工技”,说白了就是拿别人家的产品来贴牌。做组装赚快钱。研发?慢慢来甚至不用来。
很快倪光南团队被逐渐边缘化,那芯片中心也黄掉了,研发预算更是被悉数砍光,人才纷纷四散而去。
想搞技术的那一波人,心可谓是凉透了。后来更为离谱的是,联想开始代理IBM,其前行之路那叫一个“轰轰烈烈”,短期内利润急剧暴涨。于是他们愈发堂而皇之地向技术挥手作别。
可你看看同期的韩国三星、台积电是怎么干的?一边砸钱一边死磕技术。
三星当年就投了100亿美金搞存储芯片。台积电坚持晶圆代工模式,一步一步把制程压到全球最前沿。二十年过去,人家成了半导体巨头。

我们这边,联想年年赚大钱,芯片板块,空空如也。
看到这你可能想问,那后来有没有补救?还真有。华为的麒麟芯片崛起,中芯国际渐渐追上,长江存储也开始量产。但别忘了,代价太沉重了。
说到底一个造假让整个行业背锅,另一个“战略性放弃”让中国芯片走了20年弯路。
这不是阴谋论,是白纸黑字的教训。更可悲的是,陈进、柳传志当时那套说辞,竟然还有不少人觉得“也不是不能理解”。

要不是华为抵住了压力,中芯拼命地咬紧牙关,现在或许连一颗能够使用的国产芯都无法拿出来。
想想看2022年我们的芯片进口达到4156亿美元,比原油还要昂贵,这难道合理吗?
但话说回来,历史是写在那一道道伤口之上的。汉芯事件,给了我们狠狠的一巴掌;联想的“贸工技”路线又赏了一记沉闷的闷棍,将整个行业都打醒了。
如今不少高校重新开启了微电子专业,国家也开始实实在在地投钱、切实地给予支持。华为、中芯、长江存储这些企业,正以行动将失去的时间奋力抢回。
当然想追上三星、台积电不是三五年能搞定的事。但最起码,我们已经不再幻想什么“租来就是自己的”,也不再容忍什么“贴牌就能称王”。
最后想说一句,这种事不该被遗忘。因为记得住,才不会再来第二次。
热门跟贴